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黄小娟 《前沿》2009,(7):174-176
“仁学”是儒家人学的哲学,“忠恕之道”是孔子仁学伦理原理中重要的道德内容。孔子认为,人通过自己的行为表现出来的“仁”,就是道德。这种儒家道德行为的主要实施方式即“忠恕之道”。“忠恕之道”以人为本位,以道德伦理为中心,构建了儒家伦理型人学的道德精神体系,对充实个体道德精神、加强社会成员道德责任感以及构建现代社会的道德精神都具有积极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2.
齐瑞霞 《青年论坛》2002,(2):108-108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也是产生儒家其他思想主张的基础。孔子仁学对个人所提出的要求就是道德自觉 ,一种自我规范。它实际上是孔子眼中的“人”的道德模式 ,是一种人格理想。由《论语》中所提及的仁人、君子结合孔子本人的思想行为追求 ,可见“仁”就是一种心灵的平静和行为的儒雅。之所以如此 ,是因为仁被纳入了礼的约束之中 ,“非礼勿视 ,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 ,非礼勿动”(《论语·颜渊》以下只称后两字 )。仁是本质 ,而礼则是一种表现形式 ,即“克己复礼” ,而“礼之用 ,和为贵”。所以“礼”无论是作为社会 ,还是个人行为的规范化制…  相似文献   

3.
儒家德性论     
中华文化的道德智慧集中在儒家伦理思想和道德实践中,儒家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集大成。儒家道德文化实际上有两种形态:一种是春秋时期由孔子创立,后经孟子、荀子发展而成的原生形态的思想体系;另一种是汉代“独尊儒术”之后被意识形态化、世俗化的儒家思想。在此我们论述儒家德性论当然尽可能从儒家道德文化的原生形态中领悟道德智慧,提炼思想精华。儒家德性论内容博大精深,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有多个层面的解读,本文仅就儒家德性论的几个核心问题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4.
一  2500年前,孔子创立了仁的学说,经他的后继者们的不断阐扬、补充与发展,经历代志士仁人的力行实践,仁的学说成了中华民族精神文明的重要标志,在人们的社会活动和精神生活方面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仁的学说虽然是中国古代先民道德智慧的结晶,但由于它揭示了人类道德生活和人际交往的最基本的原则,因而它具有超越国界的普遍价值和超越时代的永恒意义。如果说,仁的学说在古代社会是中国人的道德指南,是团结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那么在当今社会,它提供的则是全人类赖以共同存在与发展的普遍伦理和全球价值。儒家仁的学说承认并倡导普遍的人…  相似文献   

5.
肖必恒 《人民论坛》2010,(8):228-229
孔子之前的仁学思想比较零散,尚未构成系统的仁学思想体系。孔子在此基础上对"仁"的思想加以省察与反思,把"仁"提升到哲学的高度加以系统论证与阐述,才构成了以"仁"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体系,在中国的文化思想史上实现了由殷周宗教神学向儒家伦理哲学的嬗变。  相似文献   

6.
一、儒家的“德治”思想 我国古代儒家创始人,孔子最早提出“德治”思想,它是针对所谓“政”治、“刑”治思想而发的。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孔子强调了道德、礼义的思想教育对治理国家的极端重要性和优越性,在他看来,这样治理国家、管理人民比之单纯用行政、法律手段要优越,它能使人民更好地自觉遵守政府的法令,并提高了人民的思想素质。要实行“德治”,在上的统治者、管理者必须首先“自身正”;自身首先能遵守道德、律令,对人民起率先垂范作用。孔子说,“政者,正也,子帅…  相似文献   

7.
君子是儒家崇尚的道德人格,指称有道德讲仁义之人。孔子认为君子要从仁、智、勇三个方面成其德;孟子继承孔子君子人格,又独创"大丈夫"人格,扩充君子人格的一个侧面,使之更多呈现阳刚之气。作为君子,有其特有的品格,首先君子要德以修身;其次,君子要安贫乐道;最后,君子须自强不息。君子若成人,需要修身养性,成人之道同时也是内圣之路。  相似文献   

8.
放大爱心     
“仁”是孔子儒家学说中最重要的概念,一部《论语》共有11000字,109次出现“仁”字,有58章谈到“仁”,孔子对“仁”的解释很多,并不完全一致,但其中一个重要解释是“仁者爱人”,换成今天的话,“仁”就是“爱”,我们可以认为“爱”是孔子学说最核心的概念,我们就从这个概念出发,讨论职场君子应有的爱。  相似文献   

9.
刘萍 《青年论坛》2001,(4):36-37
孔子"仁"的道德修养论对中华民族的道德建设有很大影响,孔子在长期教育实践的基础上以"仁"为本,提出了孝悌、礼、知、信等道德规范,并指出"内省"是实现道德完善的重要途径.其思想观点对当前社会主义道德教育有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0.
在四川汶川大地震一周年之际,我们回顾在这场大灾难中中国人所表现的"大爱无言,大德无痕,大责无疆"的高尚精神.其实是在新时代以新理念弘扬了孔子的"仁者爱人"的精神.仁爱,既是儒家的核心思想和首要价值,也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基本价值观.同时,以仁为人的最高道德原则和人生价值理想,构成了生生不息的仁学.这是我们每个人安身立命之所在,亦是人之所贵,此乃汶川大地震留给我们的精神遗产.  相似文献   

11.
《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重要材料,其中有丰富而深刻的共同性思想。孔子通过论述群党、比周、和同等概念,倡导包容差异的有机整体共同性,以情感、礼乐、仁的辩证发展阐述道德实践意义上的情意感通的共同性,吾道一以贯之则探讨了共同性的存在及其显现方式。《论语》共同性思想的论述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有新的发展,把存在与方法、现实与超越统一起来,并将儒家学派独特的思维方式、价值理念赋予其中。  相似文献   

12.
遏制学术失范,加强学术道德建设,是科教兴国的大事。笔者认为在学术界加强道德建设,通过道德教化,培养学术人良好的道德情操,加强学术人的道德自律,防范失范行为,树立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学风是学术道德建设的关键;遏制学术失范,实施“以德治学”,必须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特别是以恢宏深邃的哲理、博大精深的内涵成为中华文化主流的儒家学说,以儒家所倡导的“仁、义、礼、智、信”即“五常”来规范人们的学术行为,对加强学术道德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 “仁”与学术环境“仁”是先秦儒学的主流,《论语》中,“仁”先后出现了192次…  相似文献   

13.
王宏海 《新东方》2013,(1):52-55
孔子认为仁是人自身的本质规定,表现为"仁者人也"和"仁者爱人"两个方面。以仁为本就是用"仁性"定义"人性",人性与物性有相同的一面,但是这不能定义人的尊严,也不能支撑人为万物之灵的圣神性。只有用"仁"定义"人",人才能够称其为社会人、道德人和政治人。《孝经》之开明宗义章"始于孝亲,终于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与《左传》"三不朽"之立德、立功、立言共同构成了以仁为本的内涵。通过对儒家经典以仁为本的多重印证,认为以仁为本的理论具有普世价值,在儒家文化圈,仁为立身之本、立国之本,是儒家治世的本质内涵,也是儒学演变的内在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4.
随着美德伦理学的复兴以及学术界对亚里士多德的经典美德伦理学范式的反思,有学者在比较朱熹和亚里士多德思想的基础上得出了朱熹是理想类型的美德伦理学家的结论。然而,从儒家思想的连续性和整体性角度来看,朱熹对于美德的推崇以及核心概念“仁”的推演都是在孔子学说的基础上进行的。孔子崇德贵仁开创了儒家崇德的传统,孔子以“仁”言人为朱熹将“仁”视为人性奠定了基础。因此,如果承认朱熹是理想类型的美德伦理学家,那么孔子则是理想的美德伦理学的奠基者。  相似文献   

15.
一、儒家道德实践的四种境界《论语·述而》云:“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道”、“德”、“仁”、“艺”是儒家描述其道德境界和目标的核心范畴,儒家以“志”、“据”、“依”、“游”的逻辑设计,宣示出“道”、“德”、“仁”、“艺”既包含着道德内容的...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孔子思想的精华作了探索性的研究。作者认为:孔子思想的中心是“仁”。“仁”的实质是“爱人”,它是被统治阶级要求人与人平等的观念,也是孔子的新人类观。孔子提出“仁”的思想的社会历史根据是尧舜之世“原始社会的民主自由”和西周社会“裕国强民的治理形式”。孔子提倡的“礼”是为“仁”服务的,是要“寓仁的教化于礼”。“仁”在政治上的要求是“要为大众谋幸福”,要作到这一点,就必须施行教育,培养“为仁一以贯之的政治家”。孔子作为教育家是“一代哲人”,他创造的许多教与学的方法,都具有普遍的真理性。作者认为,以往一些儒家正宗学派对孔子思想多所歪曲,对后人影响很大,现在应该重新思考,恢复孔子思想的本来面貌。  相似文献   

17.
吴海文 《求索》2010,(12):125-127
孔子与康德是东西方著名的哲学家,在面对社会大变动、大转型的关键时期,两人都对人类的道德信仰、人类命运给予了高度关注。孔子提出"仁"德,二千三百多年后,康德提出"至善"的学说,两人都是通过教育达到"仁"、"至善"的目的。本文通过孔子与康德的道德观之比较,阐述道德信仰在当今社会大变革时期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丁磊  吴超晖 《前沿》2010,(20):177-179
先秦儒家道德荣辱观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儒家思想文化关于道德修养和道德实践的价值评判标准,是儒家伦理道德建设体系的基石。孔子开启了以"知耻"为核心的中华民族道德荣辱观的源头;孟子明确提出了"荣""辱"的概念,对荣辱问题作了一定程度的阐述;荀子则是系统论述道德荣辱观念的先秦儒家代表,先秦儒家道德荣辱观由他而基本形成。  相似文献   

19.
戴曦 《前沿》2013,(22):51-52
现代社会日趋多元化,中国在物质文明快速发展的同时,出现了很多道德滑坡现象.清末民初的大思想家章太炎曾说过:“道德衰之,诚亡国灭种之根基”.建设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是我们共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方面.先秦儒家的道德思想对中国人的道德取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儒家的仁、忠恕之道、修身、差等之爱等道德价值思想出发,阐述了儒家道德价值思想对现代社会的有利和不利影响.通过梳理、分析先秦儒家道德价值思想,为解决现代社会出现的时弊提供路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20.
刘远靖 《前沿》2010,(16):49-51
"仁"在孔子思想体系中居核心地位。在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中,孔子之"仁"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一直规范着人们的行为,指引着道德的方向,这是孔子思想的强大生命力所在。在人生观和价值观多样化的现代社会,我们将如何继承和弘扬孔子之"仁",有效建构合理的仁学教育模式,构建和谐社会呢?这是本文探讨孔子之"仁"对现代社会影响的初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