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中国在春秋时期就产生了"法治"思想和出现了法家人物,但学术界主流观点把管仲当作法家的先驱,对法家子产不用法家称谓,对另一法家范宣子则只是作为孔子法制思想的陪衬。本文认为,管仲不是中国古代法家的先驱,早期法家是子产、邓析和范宣子。子产是第一个法家政治家,范宣子是第一个法家思想家,邓析是第一个私身法家(律师)。  相似文献   

2.
本文将先秦法家的法治理论概括为四个支柱,指出其“法治”之前提是人治。其依法治国思想不过是一种理想而已。  相似文献   

3.
战国时期各国的政治家、思想家辈出,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法家。战国时期的狱政思想主要是法家的法治思想。代表人物有商鞅、韩非等人,主要狱政思想为"事断于法","刑无等级","重刑轻罪"等等。战国时期的监狱制定和实施了残酷无比的赤裸裸的酷法严刑,使法家的刑法思想在监狱管理上得到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4.
先秦法家法治思想的核心就是提倡"以法治国"。先秦法家不但有一套系统的法治理论,而且还有一套推行法治的方法。但法家的法哲学归根到底是为维护君权服务的。  相似文献   

5.
法家作为我国先秦时期一大家,其思想对当时乃至后世有深远的影响.是我国的历史文化遗产.法家思想包括了政治法律等治国思想,对法家的法律思想尤其是法治思想进行重新梳理和解释对我国现实的法律实践有着可以现代转换的启示价值.法家的法律思想系统地阐述了法治的理论基础、基本原则.主要功能、运行机制及价值目标,对待这传统法律资源我们应认真审视,对其中的合理要素予以继承,消极要素予以摒弃.  相似文献   

6.
法家思想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我国法制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法家思想的主张也是想要建设一种法治社会,当然这种法治是一种最低层次的法治。法家思想对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建设法治中国的当下是有着重大的意义与启发的,如对功利主义思想的警惕、对法秩序的追求等等。  相似文献   

7.
春秋战国时代各学派为我国古代国家治理和社会稳定提供了丰富的法律思想,其中,法家“法治”理论自成体系,为封建统治者提供了现成的治国思想指导。文章通过客观认识法家“法治”理论的内容,考察其在中国古代治理国家中所发挥的作用,挖掘其对我国国家治理制度化可借鉴的合理成分。  相似文献   

8.
张桂梅 《工会论坛》2004,10(6):112-113
法家的"法治"传统思想包含着以法为本、因时而制、明白易知、刑无等级、强国富民等内容,与现代法治具有一定意义的契合,对现代法治是有所助益的.但是我国古代法家的"法治"思想,与现代意义上的法治相距甚远,如治吏治民不治君、君主至上、重刑思想等很多封建性糟粕,也可能成为现代法治的障碍.因而对法家的思想必须进行批判和分析,做到古为今用.  相似文献   

9.
韩非是先秦法家的最大代表 ,他的法治思想十分丰富。我们从立法、司法和法的目的诸方面分析韩非的法治思想 ,从而反驳那种认为韩非思想是一种比儒家人治更有害的人治思想的说法。我们认为 ,法家思想一个重要的理论基础是其人性论 ,韩非的法治思想是建筑在他所说的人的“自为心”的基础之上的 ,在这一点上 ,他的人性学说是和荀子的性恶论有区别的。他这方面的主张对我们今天进行反腐败斗争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法家思想是披着法治外衣的专制思想,本质上是将法律作为统治工具,用严刑峻法来推动这种专制工具的运转,达到维护君主统治的目的。中国古代的法律思想和制度深受法家思想的影响。在现代法治建设过程中应当谨防在法治的名义下行专制事实,治国不能用重典,刑罚的设置上应当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宽缓化。  相似文献   

11.
法家法律观和"法治"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家,作为新兴地主阶级的代言人,是中国古代诸子百家中主张"以法治国"的一个学派.本文分析了法家对法律的概念、本质、起源、作用等基本法学理论的独到见解,以及法家推行"法治"的理论基础和推行"法治"的方法,剖析了法家的"法治"绝非真正意义的法治,它和儒家的礼治都是维护地主阶级利益的统治手段.  相似文献   

12.
当代中国往往以西方近代启蒙运动开创的现代性法治为法治的标准,按照这一标准则传统中国就不可能有法治。然而法治是个颇具地方性的知识系统,在传统中国存在着多种法治类型,这是一种法治类型学的立场。法家作为一种法治类型具有自身的合法性与合理性,此种法治类型具有功利主义和权力主义的文化特质,同时也并非完全不关心道德,即便其重刑主义本身也具有明确的道德指向。贺麟对法家法治类型的批评具有普遍性,然而法家还是以其鲜明的理论特色对传统中国法治构成了强大的形塑力。即便是今天依然能够在法治运行中感受到法家因素的影响,诸如现代法治运行中的功利化趋向、权力化和行政化特质,以及法条主义的流行在某种意义上都与法家的传统相关。  相似文献   

13.
韩非是战国法家的集大成者,他继承前期法家的思想成果,创立了法、术、势兼用的政治理论。但韩非思想究竟主张人治还是法治,后世出现了以梁启超为代表的法治论派和以郭沫若为代表的人治论派这两类截然不同的观点。评价分歧的根源在于韩非思想自身的矛盾性,韩非在建构法治主张的过程中难以避免地陷入理性主义与理想主义的结构性冲突,既以工具理性批判儒家理想化的政治观,反过来又用过于理想的态度看待法治建设中君主的作用。因此,将韩非简单定性为法治的倡导者或独裁的鼓吹者都有失偏颇。  相似文献   

14.
和谐是道家法律思想所追求的基本目标,“无为”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基本途径。在老庄思想中,减少干预、减轻剥削、法律宽和、司法公正及顺应自然等均表达了“无为”的含义,也都体现了某种和谐精神。法家代表人物商鞅和韩非均强调只有法治才是实现社会和谐与国家富强的基本途径。他们对法治作用的重视,特别是他们强调实施法治要求君主与各级官员必须带头守法、秉公执法、信赏必罚、司法严明、谨守公平原则,并要求严格治吏、循名责实,把官员守法与社会和谐密切结合,对我们通过法治手段建设和谐社会都有参考价值。道家、法家与儒家一样,所描绘的理想社会均是高度和谐的社会,只是他们为和谐社会的实现而设计的途径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中国传统和谐观与法治的内在冲突为分析理路、以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为分析工具,阐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在借鉴中国传统和谐观"形"的基础上,立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生活具体场景,展现和谐社会思想具有一种时代特色的新内涵,其中主要是其涵摄民主法治的内在诉求,从而为把握和谐社会与法治建设的理论认识提供基本的前提。  相似文献   

16.
一、依法治国与政治文明的提出。 法治与人治是两种不同的治国理论,关于它们之间的对立与争论,在中国古代就已经存在。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形成了以儒家为代表的“为国以礼”的思想和以法家为代表的“以法治国”的思想。从理论上讲,这种“重法”思想和现在的“法治”是根本不同的概念,但它毕竟有法治概念的萌芽存在。  相似文献   

17.
中国是世界最早制定成文法的国家,春秋战国时期,法家强调以法治国,君臣共操,刑无等级,以刑去刑,构成了我国传统法治思想的精华。但中国古代又是一个典型的“非法治” 国家,传统法治思想的主要局限是缺少“民主的法制化”理论,法律只是统治阶级的治民工具。  相似文献   

18.
荀子与韩非的法治思想分别代表了战国末期儒、法两家法治思想的特点。荀子从人性恶的基点出发 ,主张“化性起伪” ,建立了以礼法论为核心的法治思想 ;韩非则集前期法家之长 ,从人性自私自为的观点出发 ,建立了“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思想。二人的法治思想分别有不同的人性基础 ,在具体内容与立法原则上及对法的地位和作用、法与德的关系上都得到了不同的体现  相似文献   

19.
公安文化人才是公安文化建设的主体,其自身的素质直接影响公安文化建设的质量。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为当前的公安文化建设提供丰富的理论支撑。儒家倡导的仁爱思想、道家主张的无为思想、法家推行的法治思想、墨家崇尚的尚贤思想,都会对公安文化人才素质的提升产生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其中蕴藏着丰富的法治资源。其中秦朝和法家法治思想中的一些原则、义理和机制与现代法治有相通之处,可为现代法治所用,对于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借鉴和启迪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