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杰 《北京观察》2022,(2):16-17
必须在"十四五"期间全面启动针对政府部门和企业部门创新研发投入的"倍增"计划,依靠在"十四五"期间的创新研发投入,从而在"十五五"和"十六五"期间形成对创新链和产业链的拉动作用,形成对GDP增长的有效拉动作用。  相似文献   

2.
由商周时期的文献记载来看,"和"思想的存在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与政治理念和政治制度结合在一起而存在。西周末周太史伯提出"和实生物"思想,春秋贵族社会在此基础上提出"以礼奉之",将礼与"和"思想结合起来,完成了"和"思想在政治理念上的探讨。此外,在政治制度层面,春秋贵族有"以德和民"和"以兵和民"两种思想。二是受到政治理念和政治制度变化的影响,"和"思想也在变化和丰富。由最初的会和,发展为西周的"和恒四方民",再到"和实生物",可以看到这一思想的累积形成。通过字义、政治理念和政治制度三个维度的考察,可以为今天的社会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唐代五、七言诗对仗式比喻中的比喻词"疑"功能突出,用法灵活。在五言诗和七言诗中它可以出现在除最后一字之外其他任何位置上。"疑"可以和其他比喻词,如"似"、"如"、"若"、"作"、"成"等在五、七言诗的上句和下句中交错对举、组配使用,形成具有语言形式美的对仗式比喻。用"疑"作为比喻词组构比喻,在唐代五、七言诗中较为常见,但学界有不同看法。文章通过对150组由"疑"和其他比喻词交错对举、组配使用所形成的对仗式比喻的考察,说明"疑"具有比喻词性质且有和其他比喻词功能趋同的特征。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古代文论体系中,"和"是一个核心概念,历代文论都不乏关于"和"的深刻论述及不懈追求。《文心雕龙》作为我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的一本巨著,其中也有大量涉"和"字句,"和韵"概念的提出、"和气"概念的拓展,在显性层面显现刘勰对"和"创造性的生发;而在隐性层面,《文心雕龙》的思维之和、理论建构之和、文采之和无一不体现了"和"渗透在《文心雕龙》的方方面面。  相似文献   

5.
元晋秋  ;赖慧婷 《传承》2010,(21):32-33
人们对于生态问题和"人类中心主义"之间的诸多困惑,源于"人类中心主义"没有被明确。"人类中心主义"不同于"人类尺度"。"人类中心主义"包含双重趋向,对于"人类中心主义"的否定在于其对"物的尺度"的完全抛弃和人的自然属性方向的趋近,对于"人类中心主义"的肯定在于其对"人的尺度"的彰显和人的社会属性方向的趋近。  相似文献   

6.
微积分的发明奠定了现代科学的基础,而且马克思在其数学手稿中也对微分进行了讨论,但微积分的意义在现代哲学上却没有得到充分的概括和总结,从而本来应当是从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而来,再到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中去的现代哲学,无法有效完成其指导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的使命。这也使得现代哲学界不能理解恩格斯在马克思支持下写作的《自然辩证法》。实际上,老子的"道"和"无",有时指的就是"微"。黑格尔非常接近把"微"引入哲学之中,但是他的偏见妨碍了他,使得他无法厘清"有"与"无"的关系。在"微"的哲学中,"飞矢不动"和"全白的墙面有一个污点"不再是无法理解的,思维的明确性和确定性也始终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而"有"、"无"和"微"的关系是:"微"生于"有","有"成于"微",而"无"是对"有"的彻底排除。  相似文献   

7.
"粪"字词义的发生演变是个动态的过程。在"打扫"本义基础上向名词"垃圾"和动词"丢弃"两个方向引申,前者进一步引申为粪肥义。通过整理和分析该字在古文献中的应用,可以揭示它在不同时期的常用义项和通假字的使用情况。  相似文献   

8.
诗性解释不仅是海德格尔解释学的精义所在,也是他的本体论解释的实践成果,并由此开辟了哲学和美学阐说方式的新的体例。一般解释学始终贯彻着诗性精神,这种诗性精神在狄尔泰那里是"萌芽",在伽达默尔那里是"变体"。"诗性相对主义"通过"变体"溶解在解释学的历史性和相对性范畴中,导致了"诗性真理"与"方法论"的双重窘境。出路也许是:"真理"与"方法"的相对区分和双重建树。  相似文献   

9.
薛问 《乡音》2012,(11):50-50
在法国,一个外国人最先得学会的就是"等待"和"约会"这两个词。这两个词在法国人日常生活中的使用率是很高的,在法国想要很快地办成一件事通常不太容易。因为在法国,很多时候是不能直接登门办事的,必须得先和对方预约,对方同意给你一个"约会"的日子后,你还得花时间去"等待"那个"约会"的到来。法国的女人在家庭和社会上的地位是很...  相似文献   

10.
近日,在宜都市高坝洲镇皓光村的千亩桑园里,满头汗水的"桔农"正忙着帮自己的对子户"蚕农"采摘桑叶。"人大代表的‘金点子’不仅解决了我们农忙时的用工荒,而且节约了劳务费。"桑蚕养殖户裴学新高兴地说。桑蚕和柑橘是高坝洲镇的支柱产业,也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近年来,随着外出务工人员的不断增加,劳动力大量流出,该镇在采摘桑叶、蚕茧的高峰期和柑桔收获季节一度出现劳力短缺的状况,"蚕农"和"桔农"不得不开出高额工资雇请劳工,以缓解人手不足的尴尬状况。了解到这个情况之后,镇人大代表通过走访村民,发现桑蚕喂养高峰时节与柑桔成熟采摘不在同一时间段,建议在"蚕农"和"桔农"中开展"互助换工"活动,引导"蚕农"和"桔农"结成"桑忙帮采桑,  相似文献   

11.
唐钧 《北京观察》2008,(4):28-30
3月14日央视"社会与法"频道两会特别节目《大家看法——我建议》翻出了一本2007年的"陈年老账":一个"背信弃义"或"忘恩负义"的"小娟"把以八分斋为代表的"民间慈善"的组织劝募者和捐助者的热心、善心、爱心和社会责任心给"耍"了。从当时一些新闻媒体的报道看,站在组织劝募者一边的众多"正义战士"都在纷纷谴责小娟,试图以"道德"和"良心"劝她回头。但是,与此同时,小娟也在竭力寻找各种理由以求自我解  相似文献   

12.
"中国扩张论"在俄罗斯再度升温,成为俄众多网站的热门话题。在相关文章和报道中,耸人听闻的反华言论令人目不暇接,"中国扩张论"明显呈现"细化"和"深化"趋向。  相似文献   

13.
刘红 《统一论坛》2011,(4):21-24
随着暑期的来临,台湾"二合一选举"热浪滚滚。在选举过程中最为吸引媒体、选民、舆论和政党、候选人的是民意调查。在台湾的政治运作中,有关选举的追踪式民调依其重要性和关注度,向来为各方所重视。从"五都"选举后的有关"二合一选举"民调中可以看出选举趋势。"二合一选举"对蓝绿来说分别是"政权保卫战"和"夺权热身赛"  相似文献   

14.
民间艺术传承应是重视"人"的传承而非"物"的传承,更要充分认识和开掘民间精英的能动作用,让"自相关"和"他相关"民间精英在传承机制中形成联动之势。泰国"布邦法节"举行期间,在节日时空和地域特征以及行动者关系属性所构成的特定文化场域内,"自相关"和"他相关"民间精英在文化上保持泰国个性的前提下,积极主动地参与民间艺术活动,有效地引导民间艺术的传承和保护。这是一种"自下而上"的传承机制,也是文化自觉的具体表现,可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民间艺术实践提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的"劳动"概念具有三个层次,分别是"生存劳动"、"生产劳动"和"自由劳动"。"生存劳动"作为绝对的自然事实,没有被建构性,因而不具有意识形态性。而"生产劳动"因受到国家制度的政治规整,被赋予了合法性制度框架基础的功能和作用,具有意识形态性。"自由劳动"作为现实运动最终的结果和特定观念对抗现实世界,也被变成一种普遍价值,因而也具有意识形态性。在当代,无论是在奠定并夯实国家社会主义执政基础方面,还是在决定国家制度变革和调整方向方面、强化劳动者的阶级认同并社会认同和塑造强有思考力的劳动群体方面,继续强调"劳动"的意识形态性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践行"三严三实","严"的要求归根结底要体现在"实"的表现上。要"走在前列"、要"谋新篇",首先还是要"干在实处",而且要做到"永无止境"。当前,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腐败和反腐败呈胶着状态,这就要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把"实"的文章做足,始终坚持求真务实的精神状态和工作作风,结合实际真抓实干,脚踏实地狠抓落实,不断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  相似文献   

17.
2020年9月22日两高一部发布了《关于依法办理"碰瓷"违法犯罪案件的指导意见》,作为首个专门处理"碰瓷"违法犯罪行为的法律文件,区分了"碰瓷"违法和犯罪的界限,为"碰瓷"的刑事司法适用提供了统一的标准和尺度。但在理解和适用该文件时,还要结合案情具体分析"碰瓷"违法行为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的区分以及转化问题,并在"碰瓷"团伙是否构成共同犯罪和黑恶势力等适用方面准确司法,才能在"碰瓷"犯罪行为认定上落实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文化中,"和"与"谐"同义,而"和谐"在古代是以"和"的范畴出现的。"和"不是"同",而是事物的差异性、多样性的统一;"和"不是"乱",而是自然、社会运行的规则;"和"不是排"他",而是补"他";"和"不是"过"与"不及",而是适度。中国共产党继承并超越传统,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上升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加以认识,与实现社会主义公平正义联系加以认识,与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联系加以认识,把中国传统和谐思想升华到一个崭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19.
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根本方向保持"不变"的基础上,出场语境、出场路径和出场形态经历了一个不断"变化"的发展过程,体现了因时而进、因事而化、因势而新的辩证关系。而在"变"的创新逻辑中保持"不变"的稳定逻辑,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持续在场的阐释向度和行动向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与创新就是在"变"与"不变"的辩证逻辑中实现的,即遵循两个"三大规律",在"变"中把握"不变";落实"八个相统一"原则,在"不变"中创新求"变";坚守"四为服务"导向,以"不变"应"万变"。  相似文献   

20.
目前仍然在流行或者前不久还在流行的"中国威胁"和"中国崛起"的说法代表着关于"中国"这个概念的典型误解。"威胁"和"崛起"本质上是同样的或者说对应的说法,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