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正商河鼓子秧歌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民间传统舞蹈形式之一,已有两千多年历史,是民间为庆丰收而载歌载舞的一种艺术形式。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商河鼓子秧歌表演组织严密,形式完整,舞姿强悍遒劲,场阵磅礴恢弘,既蕴藏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又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和鲜明地方特色,被誉为"齐鲁文化的骄傲,民间文艺的瑰宝"。  相似文献   

2.
胶州秧歌     
胶州秧歌又称地秧歌、跑秧歌,俗称三道弯、扭断腰。1956年参加山东省民间舞蹈会演,改称胶州秧歌。胶州秧歌与陕北秧歌、东北秧歌、河北地秧歌、鼓子秧歌一起被誉为我国“五大秧歌”,在海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  相似文献   

3.
朱清泉  梁莹莹 《前沿》2012,(6):130-131
民间歌舞是反映人民生活的一种重要艺术形式,也是中国传统音乐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作为歌、舞、乐三者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民间歌舞有着悠久的历史与多样的表现形式,而秧歌便是歌舞音乐中最具代表性的形式之一。本文从山东鼓子秧歌的艺术形式、形态出发,阐述了山东鼓子秧歌的表演形式与程序,角色、服饰及队形,演唱及伴奏、艺术特点等;并对山东鼓子秧歌的传承、发展与保护提出了一点建议。  相似文献   

4.
南顿“回民秧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顿“回民秧歌”是河南省惟一的回族民间舞蹈,它流传于项城市南顿镇(旧时称南顿集)。至今,南顿还流传着这样两句歌谣:“南顿集靠沙河,男女老少跳秧歌。”“回民秧歌”是一种带有民族特色的民间舞蹈。据老艺人讲,“回民秧歌”的产生及流传不是一帆风顺的,它不仅受到封建思想的束缚,而且还受到清真寺教规的制约。南顿清真寺大阿訇褚奉一说,清真寺教规不允许回族群众搞此类文艺活动,后来由于回族群众的迫切要求,就背地里搞了起来,逐渐由不公开到公开地跳起来了。秧歌艺人马仁杰说,“回民秧歌”流传到他这一代已经很长时间了,仅…  相似文献   

5.
商河是山东省会城市济南的市郊县,属沿海经济开放区。全县辖6镇15乡,总面积1157平方公里,人口56万。 商河地势平坦、土肥地茂、河渠纵横,农业基础条件较好,是全国的商品粮、优质棉基地县之一。其畜牧业发达,1994年末大牲畜存栏量超过25万头,被命名为“全国山羊板生产出口基地”和“全国十佳秸杆养牛示范县”。农作物以小麦、玉米、棉花、蔬菜为主,盛产苹果、鸭梨和商河独有的“魁王”金丝小枣,被誉为“果中珍品、  相似文献   

6.
商河县素有“铁编之乡”美称,是全国三大铁编基地县之一,已有300年的历史。铁编是金属丝编织物的总称,据《续商河志》记载,“商河铁编曾甚发达,所制铁丝物品,如铁笼铁网等类较为优良”。该产品由原来的一般民用,逐步扩大到现代的建筑、化工、矿山、养殖等许多行业,尤其是铜丝布、镍丝布和不锈钢网布可用于航天、军事和通讯行业。产品在国内销往27个省市、自治区,并远销东南亚等许多地区。 建国前,商河县的许多能工巧匠漂洋过海,远到日本、朝鲜、东南亚等国经营铁编业。我  相似文献   

7.
川友 《友声》2006,(5):30-30
由四川省对外友协组派的四川夹江纸乡秧歌艺术团一行20人,应韩国江原道江陵市栗谷学会和栗谷学院的邀请,于5月29日至6月1日赴韩国江陵市进行友好访问演出。四川省夹江县手工造纸历史悠久,造纸工序为明代《天工开物》所载,其“竹纸制作工艺”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被誉为中国民间艺术“活化石”。夹江《纸乡秧歌》以古代竹纸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民歌《竹麻号子》和民间戏曲《堂灯》为音乐素材,旋律优美动听,舞步灵活俏皮,具有醇厚的历史底蕴和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是四川民间民俗文化的一朵奇葩。“江陵端午祭”是中国端午习俗传入韩国…  相似文献   

8.
《回民秧歌》──“金色的串铃”参赛全国第五届少数民族运动会项城市南顿镇回族民间舞蹈《回民秧歌》已流传270多年的历史,该舞即是当地回民喜爱的民间舞蹈,又是强身健体的运动项目,曾多次参加全国、省、地民间舞蹈而获高奖,《金色的串铃》这一舞蹈节目又于日前在...  相似文献   

9.
欧阳健同志《鲁迅是怎样评论〈水浒〉的?》一文(以下未注明出处的,均引自此文),主要论点是:“鲁迅关于《水浒》所写的是‘侠之流’的‘强盗’,《水浒》供市井细民‘娱心’,‘为市井细民写心’的论述,是鲁迅论述《水浒》的精粹所在,又是被掩盖、被歪曲得最严重的部分。”笔者认为,所谓《水浒》“强盗”说、“娱心”说、“写心”说(作者还说鲁迅认为后两说是《水浒》的创作动机)都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0.
今年以来,商河县人大常委会和商河县政府在督办代表建议过程中改变过去由督办者单方面唱“独脚戏”的做法,变“独脚戏”为“大合唱”,从建议的提出到办结,邀请代表全程参与督办工作,增强了督办工作的透明度,提高了代表的满意率。  相似文献   

11.
苗族鼓社祭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黔东南自治州的台江、剑河、雷山、丹寨、凯里、麻江、榕江等县的大部份苗族聚居区,曾盛行过一种规模巨大的祭祀活动。这一祭祀活动,俗称“吃鼓脏”、“吃牯脏”。有同志通过论证,命名为“鼓社节”(见《贵州民族研究》1980第三期),廷贵酒素二同志撰的《苗族“鼓社”调查报告一文》。也有的同志提议称  相似文献   

12.
<正>11月25日上午,市委副书记、市长张建国来到商河察看"菜蓝子"工程,了解市场供应情况。张建国指出,老百姓的餐桌每天都离不开蔬菜,"菜蓝子"直接关系到老百姓的生活。要进一步落实扶持农业生产的各项政策措施,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保持农业稳定发展。要切实加强蔬菜种植基地  相似文献   

13.
鼓与中国古代的言事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鼓有一种特殊的声响,鼓在中国古代言事制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尧舜时设“敢 谏之鼓”,从此,鼓也就成为谏宫谏诤的重要道具。直诉是中国古代法律规定的一项诉讼制 度,鼓又充当着直诉的道具。周代建路鼓于大寝之门,以达穷民,汉朝实行“击鼓上言变事 ”,魏晋以后置登闻鼓,使皇帝直接“天听”。盈盈鼓声,警于帝心,虽听谏与直诉冤抑之 事大打折扣,但它毕竟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使谏言和冤情直达于最高统治者。鼓实在是人民喜 好之物。  相似文献   

14.
苗族的古代社会情况,尚是大家在多方探讨的事。我们觉得,苗族的一个较普遍而意义较广泛的祀祖大典“鼓社节”所涉及的许多情况,反映了苗族“鼓社制”和苗族古代社会的有机系列。兹择要简介和略谈点看法于下。请大家参考。苗族“鼓社”的来历苗族“鼓社”的来历,也正是苗族“鼓社节”的来历。这在汉史志文献上,只看到点滴有关记述,很是简略,亦不确切,所以人们一直不知其真象和意义。  相似文献   

15.
伏羲与古羌人有着渊源关系。伏羲的支系很多,其中一支是祝融。《国语·郑语》说祝融有八姓:已、董、彭、秃、(女云)、曹、斟、彭部落在祝融八姓中居于领导地位。彭部落的始祖叫铿,是祝融吴回之孙,陆终之子。铿因为能作大鼓,声音宏亮,鼓彭彭,便称之为彭。《国语·郑语》:“大彭,陆终第三子日,为彭姓,封于彭,谓之彭祖,后有大彭氏,”《世本》云:“彭祖氏,大鼓子孙,以号为氏。”《史记》云:“彭祖自尧时举用,历夏殷,封于大彭。”彭氏殷之时尝为侯伯,殷之末世灭彭祖氏。  相似文献   

16.
起源于山西,繁盛于内蒙“二人台”是起源于山西民间的传统的群众艺术,据考证,“二人台”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五代、宋朝初期流行于山西河曲的“舞鞭”,即霸王鞭。明清时期,这种带武术性质的霸王鞭在河曲的民间社火玩意中已极为盛行,并配以笛子、四胡等乐器伴奏,“人们围坐,尽欢而散”,是谓“打坐腔”。之后,“打坐腔”又从“社火玩意儿”(如秧歌、高跷、道情)中汲取营养,并融入戏的因素,进入“以歌舞演故事”阶段,人们称之为“打玩意儿”,这是“二人台”的雏形。“二人台”成熟的标志是“二人台”戏文《走西口》的问世。1986年,河曲县的一位老…  相似文献   

17.
范如娟 《今日上海》2008,(10):20-21
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了一个多月,但上海陆家嘴社区海派秧歌队的队员们说起这次进京参加奥运会开幕式演出依然十分兴奋。穿着天蓝色旗袍的她们是“飘”一样地进入“鸟巢”奥运开幕式暖场演出现场的,当《紫竹聆风》的音乐响起,粉红的团扇伴着她们的舞动划出一道道优美的弧线。具有秧歌传统特色和江南柔美风韵的海派秧歌征服了在场的观众,赢得了热烈的掌声。“回忆起来真像做梦一样!”队员们说。  相似文献   

18.
丁宇 《两岸关系》2012,(12):53-54
12月3日至5日,第二届海峡两岸温泉产业论坛在山东商河举办。本届论坛,以“深化发展、合作共赢”主题,由山东省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山东省旅游局、济南市人民政府主办。来自大陆和台湾的90多位地热研究和温泉产业开发领域的专家、企业家会聚商河,共同探讨温泉产业开发,共商投资兴业大计。  相似文献   

19.
一、《王孙圉论楚宝》 这篇课文大体可分三层 :第一层从开头到“简子曰 :‘其为宝也几何矣’” ,这是一个引子 ,由楚大夫王孙圉使晋 ,晋大夫赵简子关心楚国名玉白珩 ,引出后面王孙圉关于国宝的大段论述。第二层从“曰 :‘未尝为宝……’”开始 ,到“若夫白珩 ,先王之玩也 ,何宝之焉 ?”针对赵简子的发问 ,阐明楚国之宝是“人才”与“物产” ,直截了当地驳斥了赵简子把玩物当作国宝的看法。第三层从“圉闻国之宝六而已”开始到课文结束 ,主要是概括提炼以什么为国宝的原则 ,这就是要对国家的发展稳定有用有利 ,这样 ,又从治国为政的理论高度…  相似文献   

20.
关于苗族古代社会的鼓社、议榔起源问题,李廷贵、酒素同志在《略论苗族古代社会结构的“三根支柱”》(载《贵州民族研究》1981年第4期,以下简称《略论》)、《苗族“习惯法”概论》(载《贵州社会科学》1981年第5期,以下简称《概论》)中认为,“鼓社源于苗族社会进入父系个体家庭(产生私有制)的时代。”“议榔这种立法形式,看来源于原始公社末期开始有了私有财产的时候。”我们认为,这种看法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