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1 毫秒
1.
虚拟与现实:对"网恋"现象的理论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借用社会学的“戏剧论”和经济学的“对称交易论”,该文认为,作为一种“交易”的“网恋”现象,有“前台”和“后台”之分。在“前台”,如果“网恋”双方在信息上的交流是充分的,那么“网恋”双方的信息输入是真实的、还是虚假的,就直接决定着“前台”信息交易和初次“后台”交往能否成功地得以实现。在“后台”,如果“网恋”双方在资源拥有量上对对方是真实的预期,那么“网恋”双方资源拥有量的充足、稀缺程度对比,就直接决定着“后台”资源交易和持续交往乃至结婚能否成功地得以实现。在此基础上,该文对“网恋”的过程与结果进行了“假设——命题”和模型分析。最后,该文还从韦伯的“理想类型”的角度,对其分析模型进行了反思。  相似文献   

2.
笔者主持的课题组在广州中学生论坛网上做了一份关于青少年的现实和网络道德观比较的随机调查,在回答:支持不支持中学生谈恋爱?”问题时,52.2%的人选择”支持”。调查显示,青少年具有早恋观。(附调查结果分布表1)但是同样的调查却发现:大多数青少年对网恋抱不信任态度,拒绝网恋。在回答“:你相信网恋有结果吗?”83.2%的人选择“完全不相信”。有的人在回复帖中发表见解说:当人们发现虚拟同现实的落差的时候,就不存在情感了。(附调查结果分布表2)这两个调查结果说明,社会关系网调查结果分布表1问题:支持不支持中学生谈恋爱?调查结果分布表2问…  相似文献   

3.
随着因特网的迅速发展和普及,大学校园里出现了一种全新的亲密交往方式———网恋,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成长产生了较大影响。为了了解当代大学生“网恋”的基本状况,作者对北京市六所大学实施了问卷调查。  相似文献   

4.
凌宵  李燕汝 《民主与法制》2013,(16):64-65,32
一位男子通过相亲网恋上离异女后,离异女以孩子交学费为由,向男子借款,双方打下借条并约定“如果成为好朋友或夫妻”借条则作废,将爱情成就与否作为借款要不要归还的条件。谁知,借款后双方关系变淡,男方遂提出要求离异女归还借款,离异女却以关系变淡是因为男方交往不力,且她仍愿意继续交往为由,拒绝归还借款。  相似文献   

5.
“网恋”的伦理合理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在改变人们的生存方式的同时也改变了人们的恋爱方式,“网恋”就是网络时代特有的恋爱方式。对超越型、超脱型、游戏型、恶作剧型和实用型五种网恋心态的伦理分析表明,“网恋”的伦理合理性仅在于网络对于恋爱的工具性,男女之间的性爱、情爱、责任和义务才是爱情的基本要素。为保证网络对恋爱的工具价值,网恋主体既要树立健康正确的婚恋观,又要加强自我保护和防范意识;管理者既要加强对网络的管理,又要注重对网民的心理引导和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6.
2010年12月31日《光明日报》刊登程卫的文章,作为一种网络游戏,“网婚”似乎已经成为继“网上交友”、“网恋”之后的又一“新时尚”。有媒体报道,深圳罗湖区某小学六年级某班进行了一次“小学生网络婚姻调查”,结果显示14%的学生有过两次“网婚”;长春市某小学六年级的调查则表明,近七成学生知道“网婚”是怎么回事,两成学生有过“网婚”经历。  相似文献   

7.
▲一张虚拟的不可触摸的网何以有如此巨大的神奇魅力?▲我们从来没有建立过一个这样的世界▲迎接“网络爱情”的巨大冲击▲网上能否产生真的爱情——网民如是说▲ 让判断延宕,让网恋前行 不管是虚幻还是真实,是时尚还是游戏,网络时代的恋情,不可否认地正悄悄地向我们走来,爱情的网线开始取代月老手中的红线,许多未曾谋面、甚至远隔重洋的男女通过网络相识、相知、相恋,有少数终成为眷属。在众多的网恋中,年轻的“网上一族”是其中的主要人员,他们以网络为主要沟通工具,充分利用网络通信的各种方法,如E-mail(电子邮件)、ICQ(网…  相似文献   

8.
虚拟世界里的情感天空大学生"网络恋情"访谈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有人说:网上的感情玩玩可以,千万别当真,毕竟虚幻的东西是见不得阳光的。因为任何一个躲在网名背后的人,不论个性好坏或外表美丑,连是男是女都不知道,怎么能产生神圣、崇高的爱情?有人说:在网络上,你根本无法看到对方的表情,听到对方的语气,所以只好将喜、怒、哀、乐用简单的符号表示,但如果喜、怒、哀、乐真能用符号表示的话,就不会叫喜怒哀乐了。因此,对陌生的两个人而言,网络有时只是缩短了认识的时间而已,未必能拉近彼此的距离。有人说:那只是一场游戏一场梦!无数网民渴望拥有哪怕一次“网恋”,因为“网恋”无责任!…  相似文献   

9.
互联网已成为一把“双刃剑”。目前中国网民总数已超过3亿人,30岁以下的青年和青少年网民占网民总数的70%。网络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青少年的人格健康,阻碍了青少年情绪社会化的进程。网络依赖、网络性心理障碍可导致青少年的自杀行为。“自杀网站”成为青少年自杀帮凶,沉溺网吧、在线游戏可间接导致自杀。“网恋”有着重大负面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一段孽缘,没有道德约束的网恋,在出租屋里演出了“一男杀害二女”的惨案。2013年2月5日。《民主与法制》记者来到成都市郫县公安分局采访,该局刑警大队大队长张毅和案侦民警吴磊说,犯罪嫌疑人在杀害两名受害人后,并没有直即逃离,而是在作案现场上网和“厮守”了近20小时……  相似文献   

11.
王某和李某均是河南省通许县农民。今年初,因为两人都迷恋“QQ农场”而结识,从网恋到结婚只有一周时间。婚后,两人为了提高游戏级别,共同中请了一个帐号,不久便在游戏中创造了数百万的虚拟财产。  相似文献   

12.
2001年 1月 27日,农历正月初四,在煤城平顶山市新华区发生了一起重大伤害案,被害人被打成重伤,经抢救无效死亡。   平顶山市新华公安分局刑警大队接警后,迅速赶到现场,经过缜密的侦查,很快便将涉案的 5名犯罪嫌疑人全部抓获。   这起案件的起因竟源于一场浪漫的网恋畸情…… 女经理遭遇“澜风” 燃起一场网恋畸情   王进出生在平顶山市一个普通市民的家庭,父母从小对她寄予厚望,宠爱有加。从小学到高中,聪慧的王进学习成绩也一直不错。 1995年,她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重庆某学院金融投资系。上大学期间,她还在重庆交通学院…  相似文献   

13.
领导任前公示是组织部门选拔清正官员的新举措,不过他们恐怕没想到这一举措会成为不法分子的作案手段,将“公示领导”作为敲诈的“靶子”。 “网络爱情”应该是网络时代最浪漫的事了,可它却和敲诈政府官员案联系在了一起,这恐怕也大出“网恋迷”的意料。 现实中就发生了这样的奇事。2003年8月底,敲诈嫌疑人刘强已被广西桂林市公安机关移送起诉。政府官员,接连报案被敲诈  相似文献   

14.
惨案发生在2004年初冬的一个晚上。北京理工大学博士生殷雷用自己的双手结束了女孩王平年轻的生命,就像他们的网名一样,“英雄”和他的网恋女友都“转瞬即逝”了。承办检察官李戈心情沉重地说:“本案给予我们的却只有痛心:国家辛辛苦苦培养的一个博士没有为国家作一点贡献,竟然以杀人的方式‘回报’社会!”抱着游戏心态的殷雷,最终游戏了自己。  相似文献   

15.
2007年11月底,记者在湖南长沙市内几家小学周边的店铺里发现,什么网恋证、光棍证、良民证、扁人许可证等应有尽有,做工很精美。泡妞证正面印有国徽和“中国泡妞联盟颁发”等字样;背面除可自填姓名、性别、年龄、粘贴小照片外,还以正规文件的形式写有“兹证明XXX同志符合办理此证的条件。”  相似文献   

16.
网恋是一种新的社会现象,本文从网络传播学和社会心理学的综合视角,探讨网恋发生的原因,得出了三条结论:(1)网恋的主要动机与网络传播的匿名属性的结合,是网恋得以进行的前提条件;(2)网络的信息传播结构是网恋得以顺利进行的基本保障,而传播过程中传受双方的心理活动则是信息传播发生作用的内在原因。(3)网恋拓展了网络传播的功能,人际交流有了新的形式,同时网恋具有明显的外溢效应:人类的道德也遭遇了尴尬,趋利避害应当是对待网恋的正确态度。  相似文献   

17.
进入21世纪后,随着网络的普及,网恋现象成为网络时代的一种新生事物迅速蔓延,尤其是大学群体的网恋现象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社会学的理性选择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受"理性"支配的,行动者的行为原则就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利益,而这种利益不仅是物质上的,更可以是非物质上的。网恋的大学生是在判断网恋行为能最近似的实现自己的最大利益之后,作出了网恋行为这一选择的。  相似文献   

18.
阡陌 《人民公安》2006,(7):46-49
遭遇情感挫折的外地务工青年孙志清,来津打工多年,好容易积攒了一笔血汗钱之后.又幸福邂逅了一场让他心动的“网恋爱情”.但是很快,他多年积攒的存款不仅被对方温柔地骗走,还被对方传上了难以治愈的性病。面对精神和肉体的双重打击,心情郁闷之下,他扭曲的心理突然萌生出一个罪恶的复仇女人计划。  相似文献   

19.
阿成  茼子 《中国保安》2005,(6):33-36
被体坛称为“游泳王子”的刘维,在网上邂逅了一条“美人鱼”。他真情付出,千里追寻与“鱼”共舞,演绎了一段经典浪漫的网恋童话。岂料,半年后这位全国游泳冠军却在宾馆里亲手杀死了心爱的女友。一个前程似锦的运动健儿是如何变成夺命凶手的?2005年2月3日,南宁市中级人民法院对此案作出判决——1985年8月8日,刘维出生于河北保定市,他爸爸在旅游局工作,妈妈任小学教师,父母后来双双“下海”到天津市开办水产公司,发展成为资产过千万的成功商人。由于父母忙于“泳坛王子”网上邂逅“美人鱼”商场上打拼,刘维由外婆拉扯大。刘维从小身体健硕,特…  相似文献   

20.
本案主人公刘维因网恋生爱,又生恨,其罪魁祸首缘于网民中盛行的“网上同居”生活,即在一些可以设定同居环境的网站里注册,与从未谋面的人领取“结婚证”,“名正言顺”地过上家庭生活,甚至还可以“生儿育女”。刘维正处在情窦初开的年龄,社会经验缺乏,连对方的身份都没搞清楚,就深陷网恋难以自拔,以至亲手葬送了自己的大好前程。据悉,男性大学生是网迷的中坚力量,由于他们心理素质不高,自制能力相对较弱,所以成为网络性心理障碍的多发群体,这类群体因为缺乏社会沟通和人际交流,将网络世界当作现实生活,脱离时代,出现不理智、性格偏执、自我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