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网络恶搞行为的“扩大化”,“恶搞”已不再是纯粹的幽默式玩笑或者是对生活的反思,它已经突破道德底线,造成了对他人权利的侵犯。本文分析了网络恶搞行为扩大化和肆意传播的原因,并指出应对网络恶搞背后的伦理危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加强网络伦理教育;实行网络实名制;严格网络“把关人”制度;完善网络传播政策法规体系。  相似文献   

2.
从"博客"到"播客",由"草根文化"到"网络红人",网络中新生事物层出不穷,究其本质,大多是以张显自我个性为目的。当视频传播手段渐成焦点并炙手可热时,互联网就像一个熙熙攘攘的市场,各家叫卖声此起彼伏,但却始终听不清到底卖的是什么——互联网视频究竟引领了一种传播模式?播客带来了一种怎样的影响?本文以通过播客成为的"草根明星"Dodolook为例,对视频传播手段下网络传播时代进行了分析,究其原因、谈其影响、探其发展。  相似文献   

3.
"恶搞"作为当前网络中的流行名词,从图片到视频,从文字到软件,从人物到事件,几乎都会成为其对象。恶搞在娱乐大众的同时,其颠覆性的解构方式亦引发了诸多争议。本文拟在分析"恶搞"涵义及其现实争议的基础上,探讨"恶搞"的法律控制边界。  相似文献   

4.
刘蔚  凌静 《法制与经济》2009,(17):49-49,54
网络信息时代,因特网给人们的生活学习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但信息资源和网络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在传播主导信仰的同时,一些非主流文化也粉墨登场,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青少年的成长、成才。青少年的非主流网络行为正体现着当代青少年的心理问题。  相似文献   

5.
浅析滑稽模仿与网络恶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胡戈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以下简称《馒头》)对电影《无极》的恶搞在互联网上的迅速传播,人们对“网络恶搞”产生了广泛的关注。人们在讨论网络恶搞是否构成对原作著作权的侵害时,往往借助于法律对滑稽模仿合法性的审查加以论证。  相似文献   

6.
网络影视中的"滑稽模仿"行为,又被称为"恶搞".我国研究"恶搞"与著作权侵权的关系,源于<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以下简称<馒头>)案纠纷.<馒头>所代表的"滑稽模仿"现象时下已愈来愈烈,甚至于"无所不能搞",但我国目前仍然没有相关法律明确涵盖此现象,对于其是否侵犯著作权,观点不一.从实践角度看,"滑稽模仿"和"恶搞"二者长期被混合使用,已为同一含义.从侵权行为法角度并结合著作权理论,对"滑稽模仿"侵权责任归责原则和认定侵权行为标准作一些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7.
版权文化是影响著作权法实施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从法律构造来看,网络版权制度要求"崇尚创新,尊重版权"的法律意识在所有利益相关者中得到强化,形成一种开放性的版权文化.目前,网络著作权法虽已基本成型,但局限于传统出版商的封闭性版权文化依然占有主导地位,网络版权制度践行面临守法意识不强的文化困境.开放性版权文化难以培植的根源在于,著作权法因应传播技术发展的滞后品性引发自由经营理念与反版权意识的产生.为此,要充分运用行政措施,合理引导网络产业与用户行为的发展走向,继而提升作者、使用者和网络服务商的版权意识,为之后的立法创新营造良好的法律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8.
《读库》作为一本小众杂志书,在网络文化的运用与传播上具有其独特之处:在传播定位上,它基于网络文化非教化、有趣味、个性化和集群化的基础上提出了"三有三不"的选择标准;在传播路径上,它开创了网络传播和人际传播并重的传播样态,并由此而增强了《读库》读者作为趣缘群体的认同感;在品牌延伸上,它利用《读库》的网络粉丝忠诚度,开创了"读小库"、民国课本系列等衍生产品,最终实现了《读库》品牌的成功打造。  相似文献   

9.
所高等学校遭遇一家网站恶搞,声誉受到严重毁损.当学校准备维权时,却发现网站的注册人竟然为"你大爷",至于"你大爷'为何方神圣,身居何处,网站注册服务机构却一无所知.在无法得知恶搞人为何人的情况下,学校一怒之下将网络注册服务机构告上了法庭.那么,网络注册服务机构要不要为注册人利用注册的网站进行的恶搞行为承担法律责任呢?  相似文献   

10.
网络"恶搞"行为的法律问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恶搞"是一种新型的互联网文化,是指在网络上极尽夸张和荒诞的表演手法,同时运用视频剪辑,图像处理、录音合成、动作模仿等技术手段,通过对传统作品的颠覆和解构,以此来达到搞笑、讽刺、评论等效果的一种新兴的互联网文化.其在带给人们欢乐的同时却又不可避免地侵犯了一部分人的合法权利.网络文化的发展需要与传统社会中基本的人身权、著作权等相互协调。  相似文献   

11.
浅论"恶搞"文化的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现代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社会政治坏境的日益宽松,我国社会文化多元化趋势日益凸显,其中一突出表现是恶搞现象泛滥。面对荒诞离奇的恶搞现象,我们应在批判的基础上,剖析它的社会功能,从而对这一全新的社会现象进行辩证解读。  相似文献   

12.
网络日益成为大学生获取思想、信息、知识的重要平台,也是一些不良信息渗透、传播的重要逢径.因此,在网络文化背景下,我们要高度重视大学生学习方式、交际方式、心理健康的正确引导;要注重发挥校园网络文化的育人功能,重在引导、重在教育、重在发展,发挥网络文化对大学生行为方式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司法机关在审查网络传播淫秽物品(牟利)案件中,应当注意网络传播区别于传统传播方式的质变.在客观要件审查时,不宜陷入一味寻找有体物的思维惯性,而应接受网络时代信息性特征,树立起保护信息法益意识;对淫秽性的审查应逐步建立量化思维,从淫秽内容占比和淫秽程度等级综合判断,同时特别注重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对网络传播的理解不宜以媒介工具为主要判断依据,而应实质划分是否属于公然传播,并把握好网络传播的代际特征,以保持"情节严重"标准的与时俱进.在主观要件审查时,对故意的审查可以细分为对淫秽性的明知和对传播性的意欲,牟利的范围应将日常生活的小额施惠予以排除,牟利目的属于主观超过要素,即使客观上未能成功获得利益,也不影响传播淫秽物品牟利罪的成立,而应构成犯罪未遂.  相似文献   

14.
笔者认为网络"恶搞"类似作品的通用名称似可称之为"借形搞笑网络小品",其中评论性的搞笑以及无害的搞笑不是恶搞,也不侵权,却自有著作权.……  相似文献   

15.
戴仁荣 《行政与法》2013,(12):22-27
网络反腐已成为我国反腐的一大利器,但网络反腐又是一把双刃剑.针对网络反腐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我们有必要以法治文化为理论机理,通过建设网络反腐法律制度文化、观念文化、基础设施和组织文化以及行为文化等,逐步培育网络反腐主体正确和自觉的网络反腐法治文化观念,唯有如此,方能从根本上实现网路反腐的制度化和法治化,消除网络反腐善治过程中的“人治”文化阻碍.  相似文献   

16.
杨利蓉  钟一 《政法学刊》2004,21(6):81-84
网络既是一种经济运行方式,又是一种文化现象。网络文化既区别于传统文化,又是在传统文化基础上的文化裂变,具有体系的开放性、形式的结构性、内容的动态性和制约的松散性等特性,全方位地冲击和影响了传统文化。针对"法轮功"等邪教组织的网络"信息轰炸"、"文化殖民"、"信息恐怖"和"信息欺诈"的威胁与挑战,在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时代,深化反邪教斗争中,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理论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更好地确立反邪教网络文化理念;拓展平台,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反邪教网络文化活动;突出重点,建设权威网站,打造反邪教网络文化精品;科学整合资源,建设反邪教网络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17.
网络社会的崛起,引发了从法律行为方式到法律行为规则、从法律观念直至法律制度以及法律文化特征的一系列变化,而建立于这些变异中的观念、价值、行为、制度之上的法律文化,昭示着涌动网络信息流的法律社会必将在变革中选择其合乎历史发展的新的文化皈依。同时,变化中的行为与改变中的法律行为文化,以及弱化的法律控制与变革中的法律制度文化,正在向我们揭示网络亚文化的道德与法律分析的某种结果,或许由此可以帮助我们找寻出网络社会中法律文化变异的一些痕迹与特点。  相似文献   

18.
恶搞现今已是网络甚至日常生活中的高频词,从kuso演变而来的恶搞,其产生和发展的原因可归结于人类的世俗性的娱乐需求、后现代思潮、市场经济以及现代传媒科技的发展等诸多因素。其发展还需加以疏导,其理想发展方向应该是对世俗关怀和终极关怀的共同关注。  相似文献   

19.
本文探讨了我国的网络舆论靠近公众舆论却缺乏自律和必要的舆论引导,并结合网络传播特点,针对我国的网络舆论行为,提出对于网络舆论的引导要迎合网络的自身特性,而不应该对其实行过于严厉的舆论监控.  相似文献   

20.
针对中国网络信息传播缺乏健康秩序的问题,在依法理对中国网络立法现状进行简要介绍与深入剖析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导出四项前瞻性观点,即合理制约才能更好地保障网络自由、亟须加强以国家文化安全为核心的公共利益保护、亟须强化网络侵权制约、网络统一立法势在必行,同时反驳若干错误的流行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