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周伟 《证据科学》1999,6(2):56-61
探讨脑干损伤早期延脑网状结构的超微病理变化。方法将实验大鼠分为创伤组织和对对照组,透射电镜观察大鼠机械性脑干损伤早期(10min,0.5h,1h,3h)延脑网状结构的超微病理变化。结果脑干损伤10min即可见神经微丝(neurofilament,NF)排列紊乱,疏密不均,NF臂的缺失,髓鞘层分离,轴膜内皱与髓鞘间形空隙,微血管周围基质密度降低以及线粒体肿胀等超微病变。脑干伤后存活时间延长,上述病变  相似文献   

2.
周伟  王斐  徐小虎 《证据科学》2000,7(3):97-101
目的 探讨原癌基因c-fos蛋白的表达和脑干早期损伤的关系。方法 20只实验大鼠随机分为脑干损伤组和对照组,脑干早期损伤阶段c-fos蛋白表达采用原位杂交组化法观察。结果 对照组大鼠脑干组织未见c-fosmRNA的表达,然而,脑干损伤组损伤后10min即可在神经元和胶质细胞观察到c-fosmRNA的表达,且在脑干损伤后3h内,c-fos原癌基因的检测可成为诊断脑干生前损伤的一项指标。  相似文献   

3.
大鼠急性脑干损伤神经细胞凋亡和轴突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研究急性脑干损伤早期的病理变化,探讨其在急性脑干损伤中的法医学意义。方法采用自由落体造成大鼠急性脑干损伤模型,HE染色常规观察各部位脑组织的显微形态改变之后,用TUNEL末端标记检测神经细胞凋亡,用LSAB染色显示神经丝蛋白(NF)。结果实验动物模型能够较好的模拟法医案例;脑干损伤的大鼠脑组织淤血、水肿、环状出血,脑皮质内神经凋亡细胞数目明显增多(P<0.01);脑干部位神经轴突排列紊乱、肿胀、断裂。结论上述多种病理变化对急性脑干损伤的死后诊断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脑干损伤后神经轴突和髓鞘变化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探讨脑干损伤后神经轴突和髓鞘的病理学改变及其意义。用免疫组织化学显示神经丝蛋白和髓鞘碱性蛋白 ,观察人体脑干组织中的神经轴突及髓鞘在损伤后的病理学改变。在脑干损伤组 ,神经轴突在伤后 0 5h即有不规则肿胀及断裂 ,神经髓鞘在伤后 19~ 2 2h有明显曲折、不完全剥脱及节段性消失 ;而在正常脑干组 ,神经轴突和髓鞘均无明显病理改变。脑干组织中的神经轴突和髓鞘在损伤后将发生改变 ,并可用于脑干损伤的死后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脑干神经丝蛋白的定量分析对短时间内死亡的原发性脑干损伤鉴定的法医学意义。方法14例原发性脑干损伤者的脑干标本(损伤组)和15例脑外疾病死亡者的脑干标本(对照组),分别取中脑、脑桥及延脑组织,作NF广谱免疫组化染色,用OPTIMAS 6.0系统图像分析仪定量检测脑干的神经丝蛋白表达,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对比处理。结果中脑、脑桥、延脑的NF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5.84±23.62(对照组45.17±17.95),65.94±14.61(对照组42.99±24.12)和83.30±26.66(对照组53.50±28.14),损伤组与对照组的NF阳性物含量在中脑、脑桥及延脑等3个部位中均有显著差异,P〈0.001或〈0.01。结论定量分析人脑干神经丝蛋白的含量变化,超出常人数量对鉴定早期原发性脑干损伤有价值。  相似文献   

6.
脑外伤后短时间内死亡尸体脑干病理变化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建立脑干机械性损伤(肉眼无明显改变)致迅速死亡的动物模型,应用免疫组化、分子生物学、电镜及图像分析等方法,研究脑千损伤的物质基础——神经元、轴索、胶质细胞、血脑屏障。研究结果表明:脑外伤后短时内死亡是脑干损伤的结果,白蛋白、纤维联结蛋白、神经微丝蛋白、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原癌基因c-Fos等可作为诊断脑干损伤早期病变的指标。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将上述指标应用于怀疑脑干损伤致死案例,验证了这些指标的实用价值,以期为脑外伤后短时间内死亡案例的死因判定提供客观证据,为颅脑损伤的临床救治工作指明重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脑干枪弹伤的超微改变及其分子水平的致死机理。方法 用一例颅外损伤与2例头部枪伤作对比,于死亡后25min切取其脑干部组织块,相当于弹道处主要取自中脑被盖部与脑桥的被盖部和延脑的第四脑室底深部灰质部的组织,进行透射电镜及扫描电镜观察。结果 (1)脑内的枪弹伤病理改变包括烧灼伤、冲击和压力伤等。(2)枪弹伤虽在中脑而病理改变波及整个脑干。(3)损伤特点是神经轴突最广泛和损伤严重,神经胶质纤维次之,神经元受损又次之。(4)轴突烧灼伤表现髓鞘、轴浆及其内线粒体浓缩、变性,轴浆、轴索水肿;冲击、压力伤呈现轴突扭曲、变形、融合、挤压、缺损、破(断)裂及错位,轴浆内容外流或缺失,轴索内线粒体、神经微丝和微管偏向一侧位等。结论 脑干网状结构严重广泛性神经轴索损伤可能与致死有着最重要关系。  相似文献   

8.
脑干损伤致死星形胶质细胞GFAP和ET-1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研究星形胶质细胞GFAP和ET-1的表达在脑干损伤的分子病理学改变并探讨对脑干损伤法医学鉴定中的意义。方法 筛选本中心提供的不同时间急性脑干损伤死亡的脑标本15例及非颅脑损伤死亡标本5例,HE染色常规观察各部位脑组织的显微形态改变之后,用检测单克隆抗体免疫组化SP方法检测胶质细胞GFAP和ET-1的表达,研究其病理变化。结果 生前急性脑干损伤部位GFAP阳性细胞数目增多,细胞形态变大,存在ET-1的表达。结论 上述系列病理变化对于法医实践中急性脑干损伤的死后诊断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大鼠弥漫性轴索损伤后IL-1β和TNF-α蛋白表达的时序性变化,探讨其在大鼠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DAI)中的作用。方法 55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手术对照组和DAI组,采用HE、Gless氏嗜银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SP法)观察不同时间(30min~7d)脑干组织病理学改变及IL-1β和TNF-α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HE染色显示DIA大鼠脑干组织结构疏松、水肿,Gless氏嗜银染色可见轴索肿胀、扭曲、收缩球形成等改变,证明弥漫性轴索损伤模型成功;IL-1β和TNF-α在正常对照组与假手术组大鼠脑干神经元内有低表达,而在DAI后30min~6h大鼠脑干神经元和小胶质细胞内表达迅速增加,于6h达高峰。结论大鼠弥漫性轴索损伤后IL-1β和TNF-α蛋白在脑干内表达的增加,与轴索继发性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原发性脑干损伤(PBSI)致死者脑干神经元凋亡及caspase3的表达情况,探讨其法医学意义。方法选择法医学检案中30例确定为原发性脑干损伤致死者脑干,按伤后不同存活时间(t≤5min、5min〈t≤15min、15min〈t≤1h、1h〈t≤24h)分为4组,以5例非脑干损伤死亡者脑干为对照组;分别运用常规HE、免疫组化和TUNEL染色检测中脑、桥脑及延脑重要核团内神经元凋亡及caspase3的表达情况。结果原发性脑干损伤后15min~24h出现明显神经元细胞凋亡(23.2%~35.9%)和caspase3阳性表达(28%~54%),并呈现随损伤时间进行性增加的趋势,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原发性脑干损伤早期即出现神经元凋亡及caspase3表达增加,并随损伤时间的延长呈进行性增加,可据此辅助诊断原发性脑干损伤死亡。  相似文献   

11.
原发性脑干损伤后延髓网状结构bFGF改变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原发性脑干损伤对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在延髓网状结构内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撞击法造成实验大鼠脑干损伤死亡,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延髓网状结构中bFGF的改变。结果生前损伤组延髓网状结构内bFGF阳性细胞数和阳性强度与正常组及死后损伤组比较显著升高,后两者无显著差异。结论原发性脑干损伤导致延髓网状结构内神经细胞bFGF表达增高。  相似文献   

12.
大白鼠脑干损伤后脑组织中GFAP免疫组化改变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邓平  徐小虎 《法医学杂志》1996,12(4):206-208
采取针刺法造成实验大白鼠脑干损伤,用免疫组织化学LSAB法检测大脑、中脑、桥脑及延髓等不同部位脑组织中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改变。结果发现,生前损伤30min,大脑顶部灰质及中脑腹例中央部的GFAP阳性星形胶质细胞数目增多;生前损伤60min,除大脑顶部灰质及中脑腹侧中央部外.大脑脑室角周边部、桥脑背侧中央部、延髓腹侧及背侧中央部的GFAP阳性星形胶质细胞数目亦增多。而死后损伤者,GFAP阳性星形胶质细胞数目不增多。说明GFAP阳性星形胶质细胞数目的改变可区别脑组织的生前损伤和死后改变,并可作为脑干损伤早期的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13.
大鼠弥漫性脑损伤神经元HSP70表达及神经髓鞘的病理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脑神经元HSP70表达变化和神经髓鞘病变在弥漫性脑损伤(DB I)诊断及其损伤时间判断的价值。方法将50只SD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和DB I组,后者按DB I后处死大鼠的时间不同又分为0.5h、1h、3h、6h、12h、1d、3d、7d及10d组。然后复制大鼠DB I模型,脑组织常规取材后进行HSP70免疫组化及劳克坚牢蓝(LFB)髓鞘染色,观察神经元HSP70的变化和神经髓鞘病变。结果大鼠DB I后0.5h,脑干及海马处见HSP70免疫组化染色阳性的神经元;伤后1h明显,12h达到高峰,1d下降,7d基本恢复正常。神经髓鞘于伤后0.5h开始逐渐出现水肿,分层、碎裂及聚集成团块状,伤后1d最明显,3d后开始逐渐减退,10d基本正常。结论神经元HSP70表达变化和神经髓鞘病变程度对DB I诊断及其损伤时间判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实验性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组织病理学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钝力致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法医病理学鉴定依据。方法采用液压冲击方法建立钝力致家猫脑DAI模型;通过H.E.、Bodian、Kluver-Barrera普通组织化学染色及NF免疫组化染色,观察致伤后不同时间脑实质内轴索及其髓鞘的变化,并通过图像分析系统对轴索内NF免疫组化染色阳性反应物面积进行定量检测,所得数据用SPSS 11.5 for Window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致伤后1-2h,猫大脑皮质下白质、胼胝体及脑干轴索轻度肿胀、弯曲;4h轴索肿胀、弯曲显著,呈断续状,且在胼胝体、丘脑及脑干出血区周围出现收缩球,髓鞘开始疏松崩解。随着观察时间的延长,收缩球进一步变大,中心空泡出现,髓鞘疏松、水肿、崩解。经对轴索内NF免疫组化染色阳性反应物的图像分析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对比组间差别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意义(P<0.01)。结论脑轴索肿胀、弯曲、增粗、离断以及收缩球的形成,是DAI法医病理学鉴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Yu XJ  Peng XM  Xiao F  Wu J  Wu MY 《法医学杂志》1999,15(1):3-4, 62
The morphologic changes of the closed injured brain of rats were observed by SEM. The rats either died immediately after conclusive injuries or were killed after 5 minutes to 5 days after injuries. The main changes were as follows: the diffuse disorder, twist, wave-like distortion and break of neuron fibers; axonal swelling; formation of axonal retraction balls; stripping and denotation of myelin sheath The ball-like swelling of neuron, break of neuron membrane and vascular wall, and microthrombus formations were also observed. These damages worsened with prolongation of surviving time of the rats. The axonal retraction ball appeared 8 hours after the injury and was approximately 3-5 cm in diameter, and developed to 7-8 cm after 3-5 days. It is observed that frontal lobe, cerebellum and brain stem were severely damaged.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脑干星形细胞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免疫组化染色及其图像分析在原发性脑干损伤鉴定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6例原发性脑干损伤致死者的脑干样本,分别在其中脑、脑桥及延脑相同部位取组织作GFAP免疫组化染色(LSAB法),并对GFAP阳性物最密集视野做图像分析。21例非颅脑损伤或脑部病变死亡者的脑干作对照样本,所得图像参数测量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对照组星形细胞的GFAP阳性染色在中脑、脑桥及延脑三个部位分布不等(P<0.05),延脑>中脑>脑桥;损伤组则三个部位无显著性差异(P>0.05);(2)对照组与损伤组相比,GFAP阳性染色细胞的数量在中脑、脑桥及延脑等三个部位中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3)死后96h后解剖者,损伤组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4)伤后30min内死亡者,损伤组与对照组也有显著差异。结论人脑干星形细胞GFAP免疫组化染色的图像分析,对法医学鉴定原发性脑干损伤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