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 毫秒
1.
伊拉克战争前后贯穿着复杂的民族、宗教因素。就美国而言 ,一方面布什把伊拉克战争看成是捍卫以美国为代表的基督教文化和美国式民主的战争 ,另一方面美利坚民族也将伊拉克战争视为“改造世界”的宏伟计划的步骤之一。而伊拉克国内宗教派别与民族间的矛盾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伊拉克难以共同对敌 ,在战争中速败。除伊拉克之外的中东国家则由于伊斯兰教传统观念而在伊拉克战争的立场问题上陷入两难境地。对伊拉克战争中民族、宗教因素的分析也给予我们颇多启示。  相似文献   

2.
伊拉克战争已结束 ,它对世界格局和世界未来发展趋势的影响逐渐显现 ,而战争本身也给人们留下了许多思索。为什么美国民众对布什政府发动伊拉克战争的支持率居高不下 ,为什么美国对伊拉克战争志在必得 ?文章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3.
2003年3月20日,美国不顾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反对,在未获得联合国授权的情况下,发动了对伊拉克的战争。现在,伊拉克战争已接近尾声。美国宣称,在伊拉克的主要军事行动已经结束,美英联军“已控制了伊拉克全境”。伊拉克战争给伊拉克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也对世界产生了深刻  相似文献   

4.
3月 2 0日 ,伊拉克战争爆发。美国对伊动武有其强势的一面 :强大的军事力量 ,有利的地缘政治因素 ,凭借阿富汗反恐战争胜利的余威 ,伊拉克实力大大削弱 ,萨达姆在国际社会缺少支持。同时 ,美国对伊动武也有其弱势的一面 :理由不充足 ,指控缺少说服力 ;冲击国家主权原则 ,缺少合法性 ;美国的单边主义受到多极化的掣肘 ,西方大国间存在着深刻裂痕 ;战争受到多数穆斯林国家反对 ,加剧了穆斯林世界的反美情绪 ;战争违背历史潮流 ,违背世界人民的和平愿望  相似文献   

5.
二、美国与伊拉克的关系如果从世界的大视角看,全面清剿阿富汗境内的“基地”组织和推翻塔利班政权,既是全球反恐战争的第一阶段,也是美国重塑伊斯兰世界和改造“大中东”的第一步。如果从地区的视角看,改变伊拉克萨达姆政权的意义更为重大,既是反恐战争的第二阶段,更是美国实施重塑伊斯兰世界和改造“大中东”战略所迈出的重要一步。也正是就其重要性而言,美国学者称伊拉克战争是布什政府改造中东战略构想的第一步。(一)美国与伊拉克关系简史。美国与中东全面发展关系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与伊拉克接触的时间则更晚。在小布什政府决…  相似文献   

6.
推翻萨达姆政权并控制伊拉克和中东的石油资源,扫除在美国实现其独霸世界目标道路上的障碍,是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的主要原因。美对伊战争的胜利将使美国的霸权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对未来世界格局的走向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2004年,国际政治在经历了伊拉克战争引发的激烈动荡之后,总体形势趋于缓和。但是,大国的政策调整和相互竞争、地区“热点”局势的发展、恐怖主义等因素,仍不时激起地区乃至国际形势的紧张。国际政治在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持续酝酿新的变局。一、美国继续消化伊拉克战争后果,进一步调整全球战略部署2004年,美国对外战略的重点依然是伊斯兰世界。布什政府在推进阿富汗重建的同时,继续致力于伊拉克的安全、政治、经济和社会的重建。在安全上,美国一直面临萨达姆政权的支持者、扎卡维所代表的伊斯兰极端分子、萨德尔“迈赫迪军”所代表的反美激…  相似文献   

8.
伊拉克总统萨达姆·侯赛因桀骜不训,敢说敢于,被称为"注定要震惊世界的人"。70年代中,萨达姆便在伊拉克掌握了实权,1979年正式上台执政,不久便爆发了持续8年的两伊战争。1990年8月28日,他下令伊拉克军队入侵并吞并了科威特,从而引发了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与伊拉克之间的一场力量对比十分悬殊的的海湾战争。战争以萨达姆的失败及被迫接受安理会的有关撤军决议而告终。但萨达姆并未认输,在此后与美国遏制与反遏制的斗争中,他屡次巧妙地躲过了美国的在弦之箭,并以敢同美国"叫  相似文献   

9.
2003年3月20日,美国谋划已久的伊拉克战争终于爆发。伊拉克战争不仅是美国尝试高科技战争的新样板,同时它也将成为当代国际关系中最重要的历史事件之一,对世界政治的未来走向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以世界体系理论的基本框架为分析工具, 把国际关系的历史考量与理论阐说结合起来探讨时下亟待 思考和解决的伊拉克战争问题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实际上, 当前比较流行的六种有关美国战争动机 的学说既有真伪之分, 也有轻重缓急之别。而伊拉克战争的速战速决并没有使美国得到他想要的一切, 战争的可 能结果与美国发动战争的动机相去甚远。历史将会证明:伊拉克战争不但没有使美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升, 反而 加剧了它的衰落。  相似文献   

11.
中国正处于国内经济体制深化改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入调整、思想观念深度更新之中,党的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日益突显出来。在这样的背景下,来重新审视苏共亡党的原因对我国当前的党风廉政实践具有重要的价值。从苏共亡党教训可知,党风廉政建设是立党之本。  相似文献   

12.
苏联的干部委任制始于列宁时期 ,形成于斯大林时期。委任制作为俄国文化的积淀在苏联一定历史时期的存在 ,有其合理性。但是委任制毕竟要被现代社会所抛弃。斯大林非但未能及时进行改革 ,反使之登峰造极 ,最后给后代留下了遗患。  相似文献   

13.
1917年11月7日,斯莫尔尼宫沸腾的欢呼声向全世界宣布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1991年12月25日,镰刀锤头国旗的悄然降落宣告了社会主义苏联从地球上的消失.短短74年转瞬即逝,苏联于一夜之间突然崩塌,让整个世界为之震惊和不解,同时也为中外学者研究这一20世纪的"历史之谜"留下了永恒的课题.  相似文献   

14.
巴列维国王的白色革命动摇了在伊朗乡村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封建生产关系 ,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伊朗的发展。伊朗传统的社会结构也因白色革命的成功推进而发生了激烈变革。经济现代化的长足进步客观上要求政治领域进行相应变革。巴列维无视这些变化 ,继续强化君主专制 ,推行独裁统治 ,致使新兴的社会阶层无权分享政治权力 ,传统的社会力量被摧毁。巴列维国王的独裁统治引起伊朗社会各阶层的普遍不满 ,推翻巴列维王朝成为伊朗社会各阶层共同的战斗目标。因此 ,白色革命后伊朗经济现代化进步趋向与政治领域滞后状态之间的矛盾构成巴列维王朝覆灭的根源  相似文献   

15.
论苏联失败的经济根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联的崩溃无疑是一种社会性失败,社会性失败必须从经济基础找原因,根本的原因在于苏联的基本经济制度--计划经济制度.苏联计划经济制度的种种弊端实际是这一制度内在的不可克服的矛盾的反映,这一矛盾就是计划的指令性与个人消费的不可计划性之间的矛盾.把社会再生产的各个环节--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纳入统一计划,是苏联计划经济制度的存在前提.个人消费的选择性特征,决定了个人消费不可能由社会统一计划.由此便形成了否定苏联计划经济存在前提的计划与个人消费的对立.在苏联计划经济制度下,解决这一矛盾的惟一办法是压制个人消费,用供应短缺方式使原本不可能由社会统一计划的个人消费变成可以统一计划的,这实际上并没有消除这种对立.计划与个人消费的对立对社会再生产产生了致命的影响,使社会经济陷入危机循环,而危机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以猛烈的形式爆发出来,最终导致经济基础乃至整个苏联社会的崩溃.压制个人消费是苏联计划经济赖以存在的内部条件,与外部世界的制度性隔绝是其存在的外部条件,从长期看这些条件都是难以为继的.  相似文献   

16.
2007年1月11日,“2006年拉美国家大选及其政治走向”课题结项暨拉美大选的影响与左派发展问题研讨会在拉美所召开。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慎民与会并发表主旨演讲,深刻分析了当前的世界格局和政治走向,拉美左派的发展对该地区形势的影响。现全文发表如下。  相似文献   

17.
世纪之初俄罗斯经济迅速反弹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9年以来 ,俄罗斯经济走势一改经济转轨以来连续下滑的颓势 ,出现触底反弹并持续增长的积极迹象 ,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这种增长主要的仍是经济严重危机后的恢复性增长 ,由于制约经济增长的结构性因素的存在 ,俄罗斯经济增长的基础并不牢固。从俄罗斯转轨以来的经济走势我们可以看出俄罗斯经济持续好转的原因及经济增长前景 ,这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是有一定启示的。  相似文献   

18.
1911年(农历辛亥年),在经过4月广州起义、10月武昌起义之后,爆发了全国规模的辛亥革命。两个月内即有鄂、湘、陕、赣、晋、滇、黔、苏、浙、桂、皖、粤、闽、川等省宣布独立,清政府迅速垮台。12月,孙中山先生出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清帝被迫宣告退位。  相似文献   

19.
南海局势与应对海洋法的新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年以来,南海局势发生了很大变化。菲律宾国会通过了"领海基线法案",把中国的黄岩岛和南沙群岛部分岛礁划为菲律宾领土;马来西亚前总理巴达维登上南沙群岛的弹丸礁、光星仔礁宣示主权等。这些情况的出现与海洋法的新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如何应对海洋法的新发展就成了捍卫领土主权、维护合法海洋权益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东北经济落后原因诸说评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振兴东北经济必须准确找出其落后的原因。现学术界提出的“结构说”、“体制说”、“国企比重过大说”、“项目怪圈说”及“东北人观念落后说” ,都有一定的合理性 ,但又都不很全面、完整 ,尚有其他原因需加以分析说明。国家在改革、发展战略与政策抉择上“失算” ,使东北地区收入过低 ,人才大量流失 ;在东北改革与发展的关键时期 ,缺乏必要的资金补偿与支持 ,这都是造成东北经济落后的决定性因素。只有全面科学地找出东北经济落后的真正原因 ,才能保证应对方针策略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