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工友》2007,(2):52-53
1、什么是公民的劳动权?答:公民的劳动权是指公民在法律规定的条件下,能够享有平等的就业机会权和选择职业的自主权。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国家通过各种途径,创造劳动就业条件,加强劳动保护,改善劳动条件,并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提高劳动报酬和福利待遇。劳动是一切有劳动能力的公民的光荣职责。  相似文献   

2.
《劳动法》名词解释劳动者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根据《宪法》及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在我国凡年满十六周岁,具有劳动能力并从事生产劳动的公民都是劳动者。由于劳动者从事的劳动工作性质的不同,管理的手段、方式也有所不同。农业劳...  相似文献   

3.
劳动合同是劳动关系的实体,劳动合同的订立是劳动关系存在的前提,劳动合同的履行是劳动关系的兑现。因此,各国对劳动合同都比较重视,并制定了相应的劳动法规对其加以保护和调整。由于各国对劳动合同的法律规定有所不同,所以,一旦涉外劳动关系发生纠纷就会出现国家问的法律冲突。从国际经济交往的大环境以及我国在对外开放过程中接触到的大量涉外劳动合同纠纷看,对涉外劳动合同中的法律问题进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4.
一、市场经济国家保护职工劳动权益的主要做法国外市场经济国家主要通过建立健全下列制度,来加强职工劳动权益保护工作:(一)劳动立法为确保劳资关系和谐与社会稳定,大部分市场经济国家都建立了一套法律体系来保护劳工权利。首先,是在宪法中对劳动问题都作了不同程度的规定。同时,不少国家对工会的权利单独立法,就劳动关系双方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作出规定,使宪法上规定的原则具有法律的可操作性。如一些国家颁布了集体合同法、职工委员会法、共决法等劳动法律法规,不仅明确了工会的权利与责任,同时也为权利的实现作出了规定,使工会在行使自己权…  相似文献   

5.
我国现在已经建立了以宪法、劳动法和妇女权益保障法为核心的比较完整的对妇女劳动权进行保护法律法规体系,但对高校女教师这一社会群体来说,还是存在着女教师与男教师不同龄退休、职业性别隔离、男女劳动待遇不平等等侵害劳动权的行为。产生这些问题,既有意识上的原因,也有立法不完善、执法不力等原因。可以从加大男女劳动权利平等内容和意识的宣传和教育、完善相关的立法,以及加强执法等方面来保障高校女教师的劳动权。  相似文献   

6.
《工友》2007,(4):48-49
20.用人单位在哪些情况下不能解除劳动者的劳动合同? 答:我国劳动法律为保护劳动者的权利,对用人单位不得解除劳动合同作出下列规定:  相似文献   

7.
社会保障权是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国家和社会给予物质帮助的权利.社会保障权既是社会权利、经济权利,更是宪法权利、基本权利.确立社会保障权的宪法地位对于发挥其保障作用尤为关键.  相似文献   

8.
劳动人权是人权的重要内容之一,每个人都享有与生俱来的劳动权利。应当平等保障所有劳动者的劳动人权,以体现劳动价值。在此法律规范下,劳动自治作为意思自治在劳动关系领域的反映,体现了劳动权的契约自由。应允许符合劳动伦理的劳动力自由交易行为。国家应在国际劳工标准基础上,建立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相适应的劳动年龄制度,顾及未成年人和退休人员的劳动需求。法律对劳动权利应当保护性限制,而非限制性保护。  相似文献   

9.
宪法视阈下的劳动权是一项综合性权利,是由择业自由权与就业援助权为核心要素构成的一系列权利束。劳动权兼具自由权和社会权双重属性,它应受到宪法合理的限制。劳动权与公权力、私权利存在冲突,应通过比例原则与平等原则、倾斜原则与协调原则调适。宪法视阈下的劳动权具有可诉性,建立宪法主导下的法律保障体系,同时借鉴域外立法构建包括公益诉讼制度在内的司法救济和宪法救济模式,以确保劳动权的实现。  相似文献   

10.
劳动者享受社会保险待遇是法定权利,用人单位缴纳社会保险费是法定义务。但是,用人单位拖欠、少缴甚至不缴社会保险费的现象却屡屡发生。究其原因,企业经济效益不佳是其一,更主要的原因还是一些企业经营管理者对社会保险缺乏正确的认识。因此,很有必要弄清社会保险与国家法律的关系,督促用人单位依法参加社会保险,保障职工的权利。   一、社会保险由国家依法强制实行 社会保险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主体。我国《宪法》第四十五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  相似文献   

11.
劳动者的发展型利益是相对于生存型利益而言的,涵盖了更高工资、更好劳动保护、更多培训机会、 合理工作时间、体面劳动等方面。本研究在对发展型利益及相关概念进行辨析的基础上,分析劳动权中的生存 意涵和发展意涵,提出构建劳动者发展型利益保护的立法原则设想。研究认为:发展型利益是劳动者实现自身 权益和全面发展的正当要求;应充分发挥劳动法对劳动权的保障作用,区分生存本位的劳动权和发展本位的劳 动权,积极实现劳动者的发展型利益。研究建议,应从四个方面重构劳动立法的原则:从资本优位到劳动优位, 从应有权利到法定权利,从割裂权利到整体权利,从促进就业到促进发展,从而更好地体现社会主义劳动法的 立法本意。  相似文献   

12.
我国《劳动法》对用人单位的认定和责任承担的规定是模糊的,对劳动者的范围规定是限制性的,这不利于劳动权的保护,不利于劳资矛盾的解决,也不利于我国劳动关系的法治化。在《劳动合同法》的立法中,在对用人单位的认定和责任承担方面应当确立有利于劳动者的原则,而对劳动权主体的立法则应当确立普遍性原则。  相似文献   

13.
11!我国职工劳动就业权利包括哪些主要内容?劳动使有劳动能力的公民能够体现自己的劳动价值。为了保证劳动者能够实现就业,国家在《劳动法》、《妇女权益保障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中对此作了相应的规定。一是职工有平等就业的权利。平等就业是指劳动者在劳动力市  相似文献   

14.
在涉外海员劳动关系中适用冲突法强制规范有助于对外派海员劳动权益给予合理充分的保护。《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及其司法解释中的冲突法强制规范不仅包括中国国内法的强制规定,还包括某些海事国际条约和惯例中的强制规定。要避免冲突法强制规范在涉外海员劳动关系中的扩张适用,明确区分其与公共秩序保留制度的界限,并恰当处理好不同冲突法强制规范同时作用于涉外海员劳动关系导致的规则冲突。  相似文献   

15.
我国《劳动法》规定劳动合同应当书面订立,但现实中不签订书面劳动合同形成的事实劳动关系大量存在。放松对劳动合同的形式要求,将口头合同形成的事实劳动关系纳入劳动法范围并加以倾斜性的保护,引导劳动关系当事人特别是用人单位签订书面劳动合同,是一个符合合同本意,理性和现实的选择。而最重要的是这一选择符合劳动法的根本立法宗旨,有利于对劳动者的保护,协调、稳定劳动关系。  相似文献   

16.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还不发达,而且发展不平衡,因而决定了与之相联系的公有制经济必然具有不同的层次和不同的经营方式,并且不可能囊括一切社会经济领域。其分配制度也不可能是单一的、完全的按劳分配。正是在这种社会经济条件下,一种既不同于过渡时期,也不同于以往的私有制社会的私人企业在我国出现了。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第一条规定:“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国家保护私营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对私营经济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宪法修正案的这一规定是符合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的。  相似文献   

17.
我国现行宪法和有关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及地方性法规、规章对公民享有的文化教育权利都有明确的规定。本文仅就我国教育立法工作的一个侧面,反映我国的人权保障,即探讨我国的教育立法与人权保障问题,从而推动我国教育法制建设和人权保障法制建设的完善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张洋 《工友》2006,(11):4-5
早在2000多年前,孔子就描绘了他理想中的社会:“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寂者皆有所养。”马克思、恩格斯所构想的共产主义社会,其核心思想就是建立一个人人平等、人人有社会保障的“自由人的联合体”。这些都为社会保障制度被确立为当今国际社会的一项神圣的人权制度奠定了基础。我国《宪法》也明确规定:“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国家发展为公民提供享受这些权利所需要的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医疗卫生事业。”  相似文献   

19.
随着改革、开放、搞活政策的实施,近年来我国私营经济发展很快。对此,理论界发表过许多文章,也召开过专题座谈会。为了帮助大家了解这方面的情况,现将对私营经济的一些看法介绍如下。一、私营经济的发展概况最近,七届人大通过宪法修正案,在宪法中补充了关于私营经济的规定:“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国家保护私营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这说明,现在私营经济不是可有可无,而是必须有一个较大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第五讲 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谢良敏一、工作权和休息权是职工的基本权利我国《宪法》第四十三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者有休息的权利。国家发展劳动者休息和休养的设施,规定职工的工作时间和休假制度。"根据《宪法》的这一规定,职工的工作权和休息权是《宪法》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