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我国《劳动法》对用人单位的认定和责任承担的规定是模糊的,对劳动者的范围规定是限制性的,这不利于劳动权的保护,不利于劳资矛盾的解决,也不利于我国劳动关系的法治化。在《劳动合同法》的立法中,在对用人单位的认定和责任承担方面应当确立有利于劳动者的原则,而对劳动权主体的立法则应当确立普遍性原则。  相似文献   

2.
商业的繁荣发达,使得利益冲突不仅是公司法上的重要问题,对劳动法而言也愈发重要。劳动法规制利益冲突行为的法理基础在于劳动者的忠实义务。然而,中国劳动法在劳动者的忠实义务体系和利益冲突规则方面都呈现立法空白缺失和司法力不从心的状态。忠实义务的肯认与利益冲突规制的构建是寻求劳资利益平衡、促进和谐劳动关系的制度基点,也是未来中国劳动法修正的重要内容。对此,需要秉持劳动法的基本宗旨与立场,立足中国法语境与现实,借鉴各国经验,在立法上确立劳动者的忠实义务和劳动合同中诚信原则的基本原则地位,进而细致构造规制利益冲突行为的具体规范。  相似文献   

3.
我国现在已经建立了以宪法、劳动法和妇女权益保障法为核心的比较完整的对妇女劳动权进行保护法律法规体系,但对高校女教师这一社会群体来说,还是存在着女教师与男教师不同龄退休、职业性别隔离、男女劳动待遇不平等等侵害劳动权的行为。产生这些问题,既有意识上的原因,也有立法不完善、执法不力等原因。可以从加大男女劳动权利平等内容和意识的宣传和教育、完善相关的立法,以及加强执法等方面来保障高校女教师的劳动权。  相似文献   

4.
劳动合同立法:寻求适用的立法取向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在劳动合同法的立法中,出现了“权益保护”论者和“成本优势”论者的争论。争论陷入了利益规范的争论,即诸多劳动标准多少、高低、宽严等的争论。其实,他们有着共同的立法取向,即利益规范取向。立法应是基于“基准”利益的权利规范取向,而不应是利益规范取向。权利规范取向,还应该是劳动者权利规范取向。寻求这种取向,可能使上述争论达成共识,能够更好地保障劳动者的利益,同时避免丧失劳动力成本的优势。  相似文献   

5.
从权利到利益:我国劳动争议的新特点及其应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劳动关系的发展变化,劳动争议出现了新特点,即劳动争议的性质由以权利争议为主发展到利益争议凸显。这标志着劳动者已不满足于劳动基准权利,而要求超越劳动基准权利的更好待遇。这对我国劳动争议处理机制和劳动关系的若干主体都提出了挑战。我国应调整现行以权利争议处理为中心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健全利益争议处理机制。劳动行政机关不能仅将自己定位于查处违反劳动法规行为的执法者角色,应确立自己在利益争议处理中的协调者角色。工会要摆正劳动者权益代表者和维护者的角色,努力提高集体谈判能力,积极维护劳动者利益。  相似文献   

6.
网络直播行业光鲜亮丽的背后是网络主播寻求劳动法保护基本劳动权益的征途。经纪公司进军网络直播行业的初心也在于该行业用工关系处在劳动法调整的灰色地带,用工成本低且获利大。现行劳动法单一调整模式日益暴露出诸如网络表演用工等非典型劳动关系规范漏洞,加上从属性标准抽象化在演绎推理式的裁判逻辑中拔高了劳动关系认定难度,法院更倾向于用合同法来解决网络直播用工纠纷。为保护网络主播等自治性劳动者的基本劳动权益,今后可以考虑两种立法体例,或是转变劳动法调整模式,采用三分结构增设类似劳动者制度,扩大调整对象,或是保持劳动法体系的稳定,专门制定下位法,规范网络直播用工关系。  相似文献   

7.
劳动法以对劳动者权益的倾斜保护为主要目的,是国家干预劳动关系的主要手段。我国劳动立法在历经革命年代的洗礼和建国后的初创、恢复与发展后,建立了劳动基准制度、劳动合同制度,并逐步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面向未来的能够有效衡平各方利益的发展道路,实现了对劳动者诚实劳动的保护,并为建立和谐劳动关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8.
浅析弱权利--劳动权的保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劳动权是一种弱权利.从劳动权的产生到今天的发展,它和对于用人单位来说,仍显得很微弱,这就产生了要对其进行保护的必要.如何保护好劳动权不受侵犯,是当今劳动法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9.
劳动法在立法技术上的缺陷及其完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劳动法是劳动关系方面的基本法律,科学而完善劳动法能够规范劳动关系双方当事人的行为,调整劳动关系,促进劳动关系和谐而稳定的发展,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乃至社会的稳定。反之,如果劳动立法不是很健全,不是很科学,势必会影响到劳动关系的调整和劳动关系的稳定。我国劳动法尚需完善。  相似文献   

10.
宪法视阈下的劳动权是一项综合性权利,是由择业自由权与就业援助权为核心要素构成的一系列权利束。劳动权兼具自由权和社会权双重属性,它应受到宪法合理的限制。劳动权与公权力、私权利存在冲突,应通过比例原则与平等原则、倾斜原则与协调原则调适。宪法视阈下的劳动权具有可诉性,建立宪法主导下的法律保障体系,同时借鉴域外立法构建包括公益诉讼制度在内的司法救济和宪法救济模式,以确保劳动权的实现。  相似文献   

11.
《劳动合同法》因涉及亿万劳动者切身利益而备受社会关注,它有力地推动着传统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在《劳动合同法》颁布即将十五年之际,本研究从"实践实施""社会价值""立法属性"及"立法宗旨"等角度,对其探索、实施与推动予以回顾探讨.本研究认为:《劳动合同法》是最为典型的社会法,对于"统筹社会力量、平衡社会利益、调节社会关系...  相似文献   

12.
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劳动权益保障问题已成为政府和社会公众密切关注的重要问题。新就业形 态劳动者的劳动权益包括劳动就业权、劳动报酬权、劳动条件权和劳动救济权 4 类,并可以细分为 13 项权利。 本研究以外卖骑手为代表,进一步分析了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就业权、劳动报酬权和劳动条件权中的社会保 障权的现状。研究发现,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劳动就业权、劳动报酬权和社会保障权相比该群体劳动者的平均 情况都得到了改善。研究认为提升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劳动权益保障水平需要更复杂的策略行动,包括继续发 挥好市场作用、处理好短期与长期的关系,以及政府与平台企业协同治理等。  相似文献   

13.
新型平台用工方式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决定了构建劳动者劳动权益系统性保护的必要。从系统论 视角审视,新型平台用工方式冲击了我国传统以劳动关系构建起的劳动者劳动权益保护系统,突出表现为劳动 从属性弱化割裂系统整体性,多层嵌套性用工消解系统层次性,内外环境互动渠道受阻影响系统开放性。研究 认为,借鉴系统论相关原理,我国平台劳动者劳动权益保护的基本逻辑应遵循三条路径展开:加强系统整体性, 推动劳动从属性各要素的优化重组;扩容系统层次性,构筑劳动关系分层分类保护体系;提高系统内外环境开 放性,构建政府、平台、工会、平台劳动者等多元协同治理场域。将平台劳动者纳入系统保护中,推动我国劳 动者劳动权益保护系统迈向更高层次的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14.
签订劳动合同的目的是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但是其实施效果究竟如何,能否有效保障女性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减少女性劳动者工作过程中的不平等待遇,还有待进一步验证。研究利用2016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分析劳动合同签订对女性劳动者工资收入的影响。分析结果显示:劳动合同签订能够显著提高女性劳动者工资水平,并且对工资的提升作用大于男性劳动者;劳动合同签订能够有效降低女性劳动者的工作时间,提高加班收入。因此,建议要继续完善劳动合同法及相关的女性劳动权益保障政策,加大法律和政策的实施力度,采取措施提升女性的就业能力。  相似文献   

15.
灵活就业容量大、进出门槛低、灵活性和共享性强,成为吸纳就业的重要渠道。本研究基于 2020 年度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对灵活就业人员群体的工作状态和职业发展情况进行实证分析。研 究发现,灵活就业人员对工作总体上呈现较为满意的状态,但面临着学历偏低、工资水平较低、工作时间较长、 权益保障不到位、晋升通道不通畅等问题。研究建议,政府和企业应为灵活就业人员提供更多在职培训和重新 深造的机会;政府应高度重视对灵活就业人员的劳动权益保护,促进和谐劳动关系的发展;发挥技能鉴定和职 称评定对灵活就业人员的激励作用,打通灵活就业人员的晋升通道。  相似文献   

16.
如果从人权和公民权利的角度出发,就不能仅仅把"职工合法权益"理解为职工所拥有的、直接与劳动关系和劳动过程有关的权利,而应该理解为职工作为人、作为公民所拥有的、受到宪法保护的基本人权和公民权.不言而喻,工会也应当是这种意义上的"职工合法权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  相似文献   

17.
女性产业工人在城市就业中面临职业技能培训、劳动报酬、休息休假、特殊权益保护等方面的问题,研究如何从工会的角度进行介入、强化工会在女性产业工人劳动权益保障中的作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事实劳动关系在当前社会经济生活中普遍存在,成为我国劳动关系中的重要方面。但现行的劳动法律、法规中,由于片面夸大书面劳动合同的作用,使事实劳动关系处于尴尬地位,只有充分认识和尊重事实劳动关系,才能达到对劳动者合法权益的维护。对此,应从立法、执法等各个方面加强对事实劳动关系的确认和保护,以切实维护广大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9.
我国正处于经济增速放缓、产业结构快速调整期,农民工权益容易遭受侵犯,工会在保障农民 工权益方面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广受社会关注。研究利用 2014 年原国家卫计委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运用两 阶段最小二乘法(TSLS)、扩展回归模型(ERM)和多元 Logit 模型对农民工权益保障的工会效应进行估计。研 究结果表明,工会不仅可以显著提高农民工的工资收入,降低农民工的工作时间,减少过度劳动问题,而且可以 大幅度改善农民工的社会保险福利,提高农民工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工伤保险、 生育保险的比率。因此,要维护农民工的基本劳动权益,工会部门优先要做的是下大力气提高农民工的入会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