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莉君 《学理论》2011,(36):248-249
伴随网络的飞速发展,网络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对大学生的道德观提出新的挑战。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现象的增多要求高校开展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通过大学生上网状况问卷调查分析大学生主要网络行为特征,从正确看待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以及如何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方面进行分析,旨在提高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水平,实现当代大学生健康而全面的发展,使大学生树立正确、高尚的网络道德观。  相似文献   

2.
《学理论》2013,(35)
互联网的普及为大学生成长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但其开放自由的特点使得大学生容易产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导致部分大学生道德价值观低俗、法制意识弱化和网络心理异常。应通过完善网络法律法规、加强网络监督管理和强化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等对策来减少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郭鹏超 《学理论》2010,(14):217-218
网络的广泛应用在给高校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便捷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其中高校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显得尤为严重,这同时引发了人们的思考。文章列举了高校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表现,并在探究了高校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缘由的基础上,从高校学生自身和高校德育工作两个方面,探讨了如何解决好高校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  相似文献   

4.
网络在给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方便的同时,由于本身大量垃圾的存在,也必不可免地产生负面影响,特别是其中包含的色情、暴力、邪教内容以及网络陷阱、网络犯罪等,最容易导致大学生道德冷漠、伦理失范,因此必须关注学生网络心理和行为,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尤其人文教育,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开发教育信息资源,最大限度的减少网络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5.
网络不良信息产生的负面效应,使大学生群体极容易出现网络行为失范的情形,影响到大学生个体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秩序的安定.作为维护网络环境安全的政府职能部门,网络警察承担着阻止网络不良信息传播、打击网络犯罪的任务,这就决定了其应当成为防控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的有效力量.然而,由于网络警察成立的时间不长,存在专业素质不强、网络防控技术不高,加之现有相关法律制度的不健全,故还未能发挥其应有的功效.因此,进一步优化网络警察的内涵和外在条件,是净化网络环境、防控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6.
对四川省8所高校1414名大学生抽样调查表明,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比较普遍,对网络法律法规的知晓度与认同度以及对网络道德的认同度都较高,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和网络知识教育还比较滞后,社会资本还不够丰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网络法律法规、网络道德、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知识以及社会资本都有助于防范大学生的网络失范行为。  相似文献   

7.
《学理论》2015,(23)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蓬勃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网络舆论对当今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极为深刻影响,科学认识网络舆论给大学生群体带来的积极和消极影响,从社会、学校和大学生自身等方面探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应对之策,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相似文献   

8.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对青少年开阔视野、拓宽知识领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同时也带来了某些负面的、消极的影响,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网络严重地冲击着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导致青少年严重的网络道德失范行为。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已十分严重,这也给我们的青少年道德教育带来严峻的考验,成为教育工作者的一大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行为失范现象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学校单方面很难完成对学生失范行为的防控与管理,大学生行为失范需要全社会协同治理。家庭在大学生管理与教育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家庭环境对大学生的心理、人格及性格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从心理学视角出发分析家庭环境对大学生心理特点及行为表现的影响,以期提升行为失范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效能。  相似文献   

10.
论大学生网络道德自律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红英 《学理论》2009,(14):161-164
网络在给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很多道德问题。由于网络社会中难以形成道德他律,网民的道德行为主要靠个人的道德自律来维系。道德自律精神是解决网络道德失范的最佳手段之一。笔者认为要从确立大学生网络道德主体地位,调整和充实高校德育内容,加强网络法制教育,规范大学生网络道德行为,利用网络技术手段引导大学生网络道德自律,进行“慎独”教育,等方面,来培养大学生网络道德自律精神。  相似文献   

11.
万雪飞 《学理论》2010,(1):96-98
社会转型时期,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青少年网络文明失范现象时有发生,主要表现为:模糊的网络文明意识;有悖道德的网络行为;异化的网络双重人格。社会转型时期之于青少年网络文明失范现象的产生,其影响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首先,多元价值观念的冲突引发了青少年网络文明意识的紊乱;其次,转型时期的"规范缺席"助长了青少年网络失范行为的生成;最后,转型时期所带来的心理冲击诱发了青少年网络双重人格的形成。  相似文献   

12.
《学理论》2016,(6)
微时代的到来对当代大学生产生了巨大影响,不仅能拓宽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范围,更能及时有效地了解国内外最新消息动态。然而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微时代传播方式的隐匿性和开放性使得大学生出现诸如过度沉溺在微时代虚拟交往中和不加甄别地接受网络信息等网络责任意识缺失的现象,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应对微时代给大学生带来的冲击和影响,充分利用微时代平台的自身优势,加强大学生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积极引导大学生微时代网络责任感教育,完善网络系统法律法规,以此来约束大学生网络行为。让微时代更好地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支持和服务。  相似文献   

13.
《学理论》2015,(9)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成为大学生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网络在提供丰富的资源、开阔的视野、方便交流的同时,也造成大学生价值观、网络语言、网络诚信、网络交往等方面出现道德失范。大学生自身、网络技术、社会大环境、学校教育等方面是引发道德失范的主要原因。实现改善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可以通过利用网络技术、完善法律法规、更新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模式、营造良好校园文化等措施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14.
加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调研资料为依据诠释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主要体现与危害,解读网络道德失范的形成因素。  相似文献   

15.
江强 《学理论》2015,(4):249-251
网络热点问题的炒作和传播给大学生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思想行为等造成深远的影响,也是导致社会不稳定的因素之一,给新时期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巨大的挑战。对网络热点问题的界定、形成原因及其对大学生造成的影响进行了讨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策略,为新形势下高校思政工作者借用网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学理论》2013,(31)
大学生网络言语失范问题日益严重,规范网络言语环境,建构网络时代的言语道德体系,是当前亟待解决的法律和道德难题,也是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课题。从表现、成因等方面探讨了网络行为主体、网络自身、教育和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并从法律、道德、技术等层面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7.
郑文新 《学理论》2013,(23):389-390
当代社会进入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得到深刻变化。高等院校由于在人才培养和信息资源中的重要地位,而成为中国网络发展的前沿。以大学生为主体的网民数量日趋壮大,网络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模式都产生了影响,因此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课题。研究网络为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对因势利导利用网络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学理论》2015,(12)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舆论正以其特有的方式发挥强大的影响力。然而,一些不良思想观念在网络上滋生和蔓延,使得主流价值观的边缘化和边缘化价值观的凸显化问题突出,给大学生的价值观形成带来了极大冲击。高校必须根据大学生认知发展特点,采取多种方法改变当前在控制边缘化价值观渗透方面存在的问题,采取多种措施消除网络边缘化价值观的危害,实现大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郭晓莉 《学理论》2009,(15):262-263
当今社会,伴随着网络的普遍使用,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凸显出来。网络对大学生道德的消极影响表现在价值观念的错位、网络道德失范、诚信缺失,言论不负责任等方面。解决办法就是要正视它,通过积极的方式去引导、调整和重新规范网络世界中大学生的道德生活。  相似文献   

20.
网络在带给我们方便快捷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令人担忧的问题,其中存在的网络伦理失范问题应当得到重视。对网络社会出现的网络伦理失范现象,要综合运用法律、道德、传统伦理规范进行解决,对网络伦理失范现象进行哲学思考能够把握好网络社会和现实社会、网络伦理和社会伦理的关系,正确认识网络伦理,从现实社会伦理中获得启示才能更好地应对网络伦理失范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