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晓 《法制与社会》2011,(16):263-264
私人侦探一称呼起源于西方,是我国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产生的。目前在我国现有法律体制下,没有一部专门的法律来对私人侦探这一行业进行规范,也就是说,私人侦探虽然在我国长期存在并且有蓬勃发展之势,但是它目前是不被我国法律所认可的。然而,私人侦探却一直行走在法律边缘,即使被打压也顽强存活了下来,那到底私人侦探是否应该合法化呢?本文将对此进行探究,阐述支持私人侦探的合法化观点。  相似文献   

2.
私人侦探业在中国的可行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改革力度的不断深化,在对司法进行改革的呼声中,颇为引人注目的是一些学者提出在我国建立私人侦探事务所的设想。私人侦探作为一种职业早在19世纪中叶,在欧美等地区就已发展起来,目前在世界各地已被广泛采用,并且已和律师等行业一样,成为一种热门的职业。但在我国至今却未被得到认可。那么今后私人侦探会不会在中国得到发展呢?回答应是肯定的。首先,我国现行法律不与私人探业的活动相悖,而且我们的法律从来是鼓励公民同犯罪分子作斗争;在一些法律规定中还强调私力行为和谁主张,谁举证的民事诉讼规定。当前严峻的社会现实却…  相似文献   

3.
物权的自我救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要生存和发展,必须要有特定的财产供其消费和生产。对于人和物的关系,法律所要做的首先是肯定人对物的所有状态。它同时意味着,人有对物直接支配并排斥他人妨害的权利。这就是物权制度最基本的制度内涵与价值取向。①从消极意义上谈物权的价值,也就是指物权人的自我救济问题。即当物被他人侵占、妨害或者有妨害之虞时,除了物正在被侵害之时物权人得以通过自助行为维护自身权利之外,对处于平和期的物的侵害,私力保护手段最重要的则是物权请求权制度。具体分析物权请求权发生的原因不外包括适法的原因和违法的原因。所谓适法的原因是…  相似文献   

4.
隐私权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结果。作为法律概念,“隐私权”在美国首次出现至今,只有百余年时间,却已得到许多国家宪法和法律的确认和保护,并正成为一种为国际社会所保护的公民基本权利。在我国,对包括患者在内的公民隐私权的重视和研究是近十年来的事情,但已取得了一定成果,表现在隐私权已得到法律直接或间接的肯定和保护。一、隐私及隐私权隐私,是指公民私人生活中,一切不愿意被他人知悉或公开的且不损害他人和公共利益的个人情况的总和。作为公民一分子的患者,其隐私侧重于自身健康状况、既往病史、身体肌肤形态及夫妻生活等情…  相似文献   

5.
论正当防卫的起因及必要限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防卫是人类社会维持个体和族类的生存和延续的必要条件之一。复仇是人类满足防卫本能的原始形态。在氏族制度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国家通过行使刑罚权,在名义上向全体公民提供法律保护,因而刑罚是人类满足防卫本能的文明形态,但并未完全取代复仇。古代刑法在某些特定情况...  相似文献   

6.
法权感的产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耶林晚年的法律理论是一种古典的、人类历史的法律进化论模式,该模式出现在其思想成熟期的诸多著作中,但只有在该报告中,以耶林雄辩的口才才得以系统地展示.耶林首先提出了法权感渊源的二者择一的问题,即法权感是产生于历史呢?还是天赋的呢?耶林认为天赋论有三种形态,即天真的、进化的以及形式主义的,其区分标准为,道德真理对于人类是否天生就是完全的、萌芽的或纯粹形式化的.耶林驳斥的是自然赋予人类某种特殊装备的观点.他认为,人能够凭借自己的理解(Verstand)出于自我保持的本能(Selbsterhaltungstrieb)为自己的生存发现必要的道德与法律上的秩序.耶林主张:随着时间的推移才慢慢产生了道德.法律就象一个漫游者,他在黎明接近日出时离家出游,历史是太阳,而法权感则是漫游者的影子.在日出前法权处于冷清状态,也没有影子,日出后或太阳照耀时,影子从法权后面,移到旁边,最后出现在法权的前面.他从三个角度对这一论点进行了论证,即自然的角度、历史的角度与心理的角度,在心理方面他分析了法权在个体中产生以及一般化的问题.从第一个角度,耶林提出了一个人类学的问题,将天赋论陷于两难与矛盾之中,因为人类具有两个相互斗争的特性:自私与无私.人类自私的自我保持本能控制着人类法律存在前的阶段.在第二个阶段,人类凭借自己的经验产生的自我保持本能,在社会存在方面寻找着自我的满足.但在社会阶段,自我保持还会有一个质的飞跃,它由对纯粹的生物存在的捍卫,演变为道德的自我强调(Selbstbehauptung),这就是为法权而斗争的主题.所以,在一般意义上本能是通过经验,即历史形成的.在第二个角度,耶林首先考察了一个现象,就重要法律制度以及道德观念,在一定程度上,不同民族存在着一致意见,但耶林认为这不能从天赋论解释,而只能从合目的性观念中得到解释,这种一致性按照自己的要求改造并丰富了世界,该过程是开放无止境的.随后,耶林又谈到了法律产生前时代的语言、神化与诗歌.基于那个时代人类对道德漠视的分析,他又进一步论证了法权与道德不是天生的,而是历史的.第三个角度是关于人自身内心的心理分析,关于良心与法权感的形成,耶林考察了儿童的社会化过程.法权感与法律基本原则或法律设置相似,是通过人的抽象能力获得的,尤其重要的是法学家理论构成与概念分析能力,只有这样,法权感才能演变为法律.同时,法权感的使命还在于对于实证法律的控制与批判.另外,耶林还认为,那些适应生活的法权原则只有在战争、艰难时期以及社会运动的情况下,在法权感的要求下,才能成为制定规则.  相似文献   

7.
私人侦探在我国还没有得到法律的认可,但市场对其有着广泛的需求,所以变相的经营业务早已存在,且市场秩序相对混乱。构建私人侦探制度是规范私人侦探行业,保障其有序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法律文化是人类法律实践活动及其成果的总和。它标志着人类实现有利于自身生存发展的特殊秩序的能力,以及对社会生活进行设计与控制的程度或状态。  相似文献   

9.
《中国律师》1995年第二期上载有《中国律师应具有“私入侦探”素质》(以下简称《素质》)一文。在该文中,作者王理乾律师通过自己代理一起杀人案件中的被害人的父亲“扭送”通缉在案杀人犯(未果)和代理一起离婚案件中的原告秘密跟踪被告的体验,主张“律师……应具有‘私入侦探’素质及其他相关学问”.并围最终得出结论:“在我们中国还没有许可私人侦探斤业的情况卜,我们律师应抓住机遇.充分利用自身职业的有利地位,在不侵犯人权,不违反法律的条件1;,大胆地使用‘私入侦探求’,密切配合有关部门,以便更好地为人民服务。”笔…  相似文献   

10.
这是一篇有视野、有深度、有内容、有功力、有启发的佳文。作者大胆地将“衡平”这个有着既定内涵的概念引入了对中国传统法律制度的考察 ,虽然肯定会遭受质疑 ,但这也恰恰是与其独到思考俱生的风险 ,一种探索的风险。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各民族承载的文化深入交往、激烈碰撞、高速融合的一体化时代。我们不得不愈来愈紧张兴奋地关注我们自身存在发展与他人存在发展之间的必然联系 ,或言此之实然、应然及必然与彼之实然、应然及必然之间的不同与相同。人类未来和平的希望在于求大同存小异 ,在于相互认识与尊重。所以 ,能从他人处发现自我、从自我处发现他人的思想方法无疑具有可鉴赏的境界  相似文献   

11.
隐私的空间     
人类对自身私秘部位及个人资讯的掩饰遮 蔽,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天性和本能。随着社会的 日益进步和法制的目臻完善,人们保护自己隐私 的主动性也越来越强,但就是这样,侵犯个人隐私 权的官司仍然频频出现,并有愈演愈烈的趋势。究 其原因,除了个人尊严得不到有效维护外,法律在 这方面的欠缺也不可排除。  相似文献   

12.
我国对商业秘密的保护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空白到初步建立相应的法律保护框架的过程,但这些保护仍然不尽人意,与现实的要求,与市场经济的要求还相距甚远,远没有形成一个健全的、完善的立法、司法、行政保护体系,故本文拟对商业秘密的法律保护及立法完善作些探讨,以求教于同仁。一、建立、完善商业秘密法律保护体系的必要性(一)建立和完善商业秘密的法律保护体系是生产、经营者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与发展的需要。现代企业等生产、经营者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要生存和发展,必须使自己的产品或营销方式、范畴具有自己的特色和竞争…  相似文献   

13.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对行踪轨迹信息的保护是在民事、行政法律未对该信息作调整的基础上创造性展开的。行踪轨迹信息是指与人身安全紧密相关的自然人实时活动的地理位置信息。行踪轨迹信息应可识别自然人身份。行踪轨迹信息的载体应具有现代性与技术性。计量信息数量时,应考虑被追踪人的人数、信息内容变化等因素,计算主动获取的实时地理位置信息的数量。  相似文献   

14.
自救行为及其刑法评价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自救行为又称为自助行动,是指权利人为保护自身的权利,在情况紧急而又不能及时请求国家机关救助的条件下,依靠自身力量对他人的财产或自由施加扣押、毁损或拘束等强力影响,而为法律或社会公德所认可的行为。自救行为对自己权利的救济有迅速和代价低廉的优点,因而,无...  相似文献   

15.
论现代西方环境权益理论中的若干新理念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汪劲 《中外法学》1999,(4):29-38
<正> 法律是立法者依照一定目的制定的具有强制性、社会性的行为规范。制定一部法律,其首要的要求是该法律符合立法的目的,也即制定该法律的意图或动机。以环境立法来说,它的立法意图应当是通过对环境的法律保护,从而达到实现衡平世代间的人类利益和保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目的。然而,作为法律上的“物”,环境及其自然要素(自然资源)具有已被人类认识的对人类的经济价值和正在为人类认识过程中的对自然的生态价值的两面性,它们二者均为人类在地球上不断繁衍和生存的客观基础。因此在以传统法方法保护人类自身的既得权利和利益的同时,还存在着为实现人类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对传统人类的法权(对环境  相似文献   

16.
谢宇 《法制与社会》2010,(34):367-368
言论自由是一个国家民主化的重要标志,对于维护宪政秩序和保障人权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但一项权利的行使往往会与其他权利出现竞争利益的冲突,而言论自由的行使往往也会涉及侵害他人的名誉权、隐私权以及国家安全权等。但个人言论自由对他人言论自由的侵害(即言论自由的自我摧残)往往被人们所忽略。本文通过揭示言论自由自我摧残的原因,方式以及危害,从而反思国家法律关于言论自由的规范与限制。  相似文献   

17.
人格权的性质与特征宋卫国王蒙恩人格是自然人的精神方面主体性要素的整体性结构。把人格作为权利在法律中确认并加以保护,成为法律所规定的人的主体要件,这是人类的自我发现和升华,是人类把自己从一般动物的类别中区分出来的伟大标志。任何动物都不具有人格或其他什么...  相似文献   

18.
基因技术的可专利性与投资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玉烨 《律师世界》2001,(11):28-30
2000年6月26日,公立人类基因组和私营基因研究中心塞莱拉公司共同宣布基本完成了人类基因组草图,科学家们破译了97%的人类遗传密码,完成了85%的基因碱基对测序。这一成果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它标志着基因技术世纪已经来临,人类文明正面临一场基因革命。有关基因技术研究成果的法律保护问题也被提到专利保护层面上来。基因技术发明专利保护的必要性 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是基因技术世纪的核心,但仅有知识创新成果还不足以发展经济,占有市场份额,只有将其进行法律保护后,才能成为独特的发展优势。专利制度就是依照法律…  相似文献   

19.
老年人要学会运用法律保护自身合法权益苏尚智老年人的自我保护是指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受到非法侵犯时,主动向有关机关或组织提出要求给以解决。老年人自我保护其合法权利,首先必须了解自己享有哪些合法权利?如果不知道自己享有的权利,也就谈不上保护。我国是社会主义国...  相似文献   

20.
结社自由的司法保障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有关结社自由的理论的发展和完善 ,在很大程度上与各国司法机关通过判例的推动有关。从结社自由的司法保障角度分析 ,最主要的就是结社自由与民主社会所必需的国家安全或公共安全、防止骚乱或预防犯罪、保护公众的健康和社会道德以及保护他人的权利与自由不受侵害等事项之间的关系。对结社自由的正当限制必须是一项“由法律明文规定的”限制 ,必须具有法律所确立的某种合法目的 ,并且是“民主社会所必须的”限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