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从不同视角解释司法行政机关刑罚执行一体化的含义,提出判断刑罚执行是否达到一体化水平的三个标准:融合性、制度性、有效性。通过梳理分析监狱与社区矫正机构刑罚执行一体化发展过程及运行现状、运用SWOT法分析司法行政机关刑罚执行一体化建设的内部环境的优势与劣势、外部环境的机遇与挑战,进而从实务层面构想一体化建设分三个阶段推进以及一体化建设的组织体系、执行机制、行政资源、信息平台等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张静  熊庄 《公安研究》2010,(11):64-69
社区矫正作为我国刑罚执行制度的一项重大变革,是推动我国司法体制改革进程的一项工作热点。针对我国推行社区矫正制度面临的法律制度滞后、社会基础薄弱、机构人员缺位、制度落实困难等现状,公安机关应完善社区矫正的法律制度,加强基础建设,创新工作机制,推动我国刑罚执行体系的不断完善和进步。  相似文献   

3.
缓刑制度中恢复性司法机制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进平  李建明 《求索》2010,(7):149-151
缓刑是一种附条件的不执行原判刑罚的制度。我国现行的缓刑制度无论是立法上还是司法运作过程中均存在诸多弊端,尤其是缓刑制度中恢复性司法机制的缺失严重地制约了缓刑制度的应有功能的发挥。鉴于缓刑制度与恢复性司法的价值取向具有趋同性,可以考虑在现行缓刑制度中引入恢复性司法机制,以期更好地发挥缓刑制度的功能。  相似文献   

4.
就刑事调解制度的现实基础而言,既有现行刑事司法模式所带来的困惑,也有刑事政策变革之要求;既有域外的刑事司法改革经验,也有各刑事诉讼主体的利益诉求。治理、善治理论、社会资本理论、传统“无讼”文化、被害人学说等为刑事调解制度提供了理论依据。刑事调解制度作为一种新兴的刑事司法模式还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其主要解决被害方民事赔偿问题而缺失社会关系的修复;对刑事法原则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容易造成不平等和歧视待遇;会带来在预防犯罪的同时降低了刑罚威慑力、促使犯罪的形成的双重社会效果等方面,必须对其进行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5.
《刑法修正案(九)》中,终身监禁这一刑罚执行措施被依法确认。作为我国刑罚结构理论和制度创新的终身监禁措施,既符合刑罚轻缓化的国际刑罚制度要求,又彰显着我国政府严惩腐败的力度和决心,一经确认受到高度评价。然而终身监禁在世界各国司法实践中的逐渐突显的弊端,又让学者们对这一措施的确认存在诸多质疑。从终身监禁立法定位着手,分析司法适用及刑罚执行中将会产生的问题,提出预见性建议,给出相应执法意见。  相似文献   

6.
刘畅 《前沿》2011,(15):94-98
1997年英国大选以来,英国青少年司法体系经历了一次广泛而深远的改革。其特点是:以惩罚模式代替传统福利模式为其根本出发点,确立了青少年司法体系的新架构,并重新建构了法律程序之前的事前预防和法律程序中及其后的特别措施等一系列制度。其间的利弊得失对我国青少年司法体系的理念重构与发展途径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和反面教训。  相似文献   

7.
以儿童福利为视角的中国少年刑事司法改革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熙辉 《人权》2009,(2):36-39
少年刑事司法是新型儿童观、刑罚观的反映。少年刑事司法改革根源于刑罚观的变革与儿童观的变革:当刑罚不再是单纯的报复,教育和个别化理念主导刑罚观念:当儿童被视为不同于成年人,应当受到不同于成年人的对待,新型儿童观正在不断形成和科学化。少年刑事司法改革的方向是将少年违法犯罪行为与成年人犯罪加以区分,形成适合少年生理心理过程的审理组织、审理方式和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8.
在世界各国的刑罚体系中,自由刑占据着主要位置。但随着现代刑罚的改革及传统刑罚观念的转变,尤其是自由刑在执行过程中造成一系列弊端,使刑法学家开始关注并倡导非监禁的执行方式。本文介绍了几种效果良好的非监禁执行方式及我国在具体适用非监禁方式上存在的问题,以便使人们了解非监禁执行方式在刑罚体系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是犯罪被害人财产性权利保护最常见模式。但具体司法实践中,这一模式常受到保护范围和诉讼程序方面因素的制约,表现为精神损害和间接损害赔偿不充分及犯罪被害人知情权、庭审质证和辩论权、最后陈述权、刑罚执行阶段的参与权等难有保障。  相似文献   

10.
沈元春 《理论月刊》2005,(8):106-107,174
我国现行刑法第37条规定了非刑罚处罚措施,但这个条文并未在实践中发挥多大作用,在理论上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事实上,非刑罚化是现代刑事司法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很多国家在立法和司法体系中都确定了非刑罚处罚措施,并在实践中取得了丰硕成果。本文分析了非刑罚化内涵的界定,指出其重要价值,并结合中国实际对非刑罚措施的选择与适用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
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会调查制度在我国已有立法和实践经验,但对于该制度的司法适用问题理论研究薄弱、实践做法混乱。社会调查制度作为少年刑事法的重要制度,司法适用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定罪、量刑的一般性价值和个别化处遇、矫正的特殊性价值。社会调查报告具有刑事证据的属性,这是司法适用的前提。结合现有社会调查实践模式,在刑事诉讼程序中应全面地构建社会调查报告的评价、运用体系,包括审查批捕、审查起诉、审判、刑罚执行、社区矫正各阶段的适用。  相似文献   

12.
在刑罚轻缓化的浪潮中,对我国刑罚体系的反思是刑罚改革的必然要求。刑罚体系的反思,必须正确认识刑罚的本质,树立正确的刑罚理念。目前,我国刑罚体系存在着死刑过重、生刑过轻、非监禁刑适用较少、刑罚结构不合理、各刑种衔接不完善等诸多问题。因此,对现行刑罚体系的重构应当从限制死刑、提高生刑、扩大罚金刑的适用和完善资格刑等方面入手。理念的更新和制度的完善,将促进我国刑罚轻缓化进程,进而推动我国法治的进步。  相似文献   

13.
周娅 《理论月刊》2006,14(12):103-105
短期自由刑的发展经历了萌芽、繁荣、争议与改革各阶段,在不同的适用语境下,可分别指法定刑、宣告刑、执行刑。我国的短期自由刑之内涵应界定为3年以下有期徒刑及拘役。因为这与我国法律传统、现行法典、司法现实、刑罚执行措施相契合。  相似文献   

14.
王湘君 《人大建设》2014,(11):41-43
<正>社区矫正是国家在行刑社会化、刑罚轻缓化、人道化等先进刑罚理念下自上而下开展的刑罚执行方式的改革,是我国司法体制和刑罚制度的重大改革举措。它的最大特点就是将罪犯放置在社区这一相对开放的环境里进行教育改造,充分利用社会上的各种人力资源对服刑人员开展矫正工作。此举不仅可以降低行刑成本,而且对于提高罪犯的改造质量、预防和控制重新犯罪、维护社会稳定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从刑罚执行变更检察监督的对象、模式、流程和方式等方面进行研究,认为目前刑罚执行变更检察监督存在各刑罚执行机关对刑罚执行变更相关法律法规的理解适用不统一;刑罚执行变更检察监督人员整体素质有待提高;检察监督定位尴尬、效果不理想等问题。在司法体制改革的背景下,建议从更新检察监督理念、创新检察监督工作机制,将检察院保留的部分案件侦查权与刑罚执行变更监督相结合,尽快出台相应的刑罚执行变更单行法等方面优化刑罚执行变更检察监督。  相似文献   

16.
减刑是我国一项重要的刑罚执行制度,在刑罚执行领域中经常、广泛地被应用,在司法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现行的减刑制度仍存在着不容忽视的缺憾,主要表现在减刑效率不高、司法资源浪费、刑事程序不畅等。文章仅从减刑的实质、减刑权的归属和建立减刑撤销制度三个方面来探讨减刑的适用。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我国对警察在执行职务中使用武器行为的处理侧重于内部调查,这种处理方式具有严重的弊端,如处理不当易引发甚至激化社会矛盾等。在建设法治国家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对此种行为的司法审查是必要的。同时,在我国现行法律框架之下,依照相关的司法审查标准和原则,对警察执行职务中使用武器的这种措施进行司法审查,也有其现实的可操作路径。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列举了我国当前司法不公的种种表现 ,并对其形成原因进行多视角的剖析 ,提出了深化司法改革 ,建立、健全我国司法公正保障机制的几点建议 :(一 )改革现行的司法行政化体制 ,确保司法的独立性。 (二 )改革现行的法官制度 ,确保法官队伍精英化。 (三 )改革司法监督机制 ,确保监督效果。 (四 )兼顾公正与效率 ,探索实现同步提高司法公正与司法效率的最佳办法。  相似文献   

19.
胡春香 《前沿》2007,(5):129-131
我国刑罚结构偏重是个不争的事实。这种结构的形成,既有我国历史重刑传统因素的影响,也有错综复杂的各种现实因素的制约。在大力倡导以人为本,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受到我国司法实务部门以及刑法学界越来越充分的重视。我国现行刑罚存在的结构性缺陷所产生的弊端越发显露。改革和完善我国刑罚制度已是形式所需。本文拟从现行刑罚制度存在的缺陷和弊端、改革和完善刑罚制度的构想等方面对我国现行刑罚制度的完善做一初探。  相似文献   

20.
不同的公众司法参与模式对我国司法改革进程能否有效推进具有重大影响。司法职业改革进程中采取的是体制内、封闭型的公众司法参与模式,导致在司法职业化框架中进行的司法运作过程及结果选择难以得到公众的有效认同。当前我国司法改革进程陷于如下困境:因路径选择之惑无法实现司法理性与公众理性的有机衔接;因动力来源之惑伴随着司法权威不断被消解。在司法民主化改革中理性选择体制外、开放型的公众参与模式,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公众司法参与模式,才能真正化解司法改革进程面临的司法理性与公众理性脱节、司法权威不断被消解的困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