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时事报告》2013,(5):39-39
此语出自《河南程氏粹言·论学篇》,为宋代理学家程颐语。“自谋”意为对待自己,处理自己的事;“弃”意为放弃、背弃。整句话的意思是说,处理自己的事情时,如果态度不诚实,就是欺骗和坑害自己;与别人打交道时,如果态度不诚实,就会丧失道德良心,引来别人对自己的怨恨。儒家文化向来讲究“慎独”,《礼记·大学》就有“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的言论。曾子也曾说过:“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些话告诫我们,做人要胸怀坦荡,正直处事,切不可自欺欺人。  相似文献   

2.
吾日三省吾身龚林儿“吾日三省吾身”,意思是每天从三方面来反省自身的行为。此语出自《论语·学而》:“曾子日:‘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科?与朋友交而不信科?传不习乎?’”曾子是孔子的学生。他的意思是说:“我每天从三个方面反省自己:为人出主意办事后,有...  相似文献   

3.
袁浩 《今日浙江》2009,(13):64-64
“防欲力善”语出明朝吕坤的《呻吟语·存心》,原文为:“防欲如挽逆水之舟.才歇力便下流;力善如缘无枝之树,才住脚便下坠,是以君子之心无时而不敬畏之。”意思是说,防止欲望就好像是在挽拉那行驶在逆水中的舟船,  相似文献   

4.
“和谐”是一种古老的思想资源,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以及其后的历史典籍.对此都有记载,而其最初的表述对象.都是对于声乐、音韵的描述。《左传.襄公十一年》中有,“如乐之和,无所不谐”。《晋书·挚虞传》中有,“施之金石,则音的和谐”。和谐思想在后人的阐述中.更是别具风采。“没有上.无所谓下:没有下,也无所谓上。没有祸.无所谓福;没有福,也无所渭祸”(毛泽东语),体现的是相反相成的道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费孝通语),体现的是相辅相成的思想;‘‘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彼此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温家宝语).则是对前面两种见解的概括。由此可见,和谐,并不是回避矛盾、抹杀差异,推崇单一、强求一律。而这种和睹思想的古代渊源,正是“和而不同”。  相似文献   

5.
对于统战工作者,在迎来送往、待人接物、结交朋友的过程中,体察对方的心理、感情、接受能力,采用恰如其分的语言,以达到双方心心相印,感情交融,久而久之成为“心志相孚”的“莫逆”之交和琴瑟呼应的“知音”之友,则深交朋友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相反,交友之中,若...  相似文献   

6.
平等交友     
礼义之邦的中华民族历来喜欢交朋结友。先人曾言“同师为朋,同志为友”,可随着时间的推延,朋与友的区别渐消,早已成为广义上的志趣相投、情感亲密者的称谓了。交朋友要讲“诚”与“信”。眼下有首《永远是朋友》的流行歌曲唱得好:“以诚相见心诚则灵”,“以心相许心灵则通”,这同老祖宗的“与朋友交,言而有信”等都成了今古交友绝唱。这诚与信之基础就是平等。中华史上不乏患难相交、平等相待、生死与共的“铁”了的朋友。李逵为维护梁山泊的正义事业,愤然砍倒忠义堂前那面“替天行道”的杏黄旗,真可谓“梁山泊里无奸佞,忠义堂前…  相似文献   

7.
七种关系     
朋友关系。英国著名的《金融时报》,用篡改的名句来概括互联网时代的人际关系:“天涯若比邻,海内无知己。”凤凰卫视的评论员石席平深有同感:“过去在饭桌上是酒逢知己千杯少,现在是酒逢千杯知己少!”李敖也有惊人之语:不是敌人就是朋友,该是错了;不是朋友就是敌人,才是对的。  相似文献   

8.
由于有关大理国时期的文献记载较多阙如,对其文化发展状况,便多以《元史·赛典赤传》“云南子弟不知书”,《元史·张立道传》“先是云南未知尊孔子,祀王逸少为先师”,李京《云南志略》“云南尊王羲之,不知尊孔孟”等言论作为直接凭记来解读。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大...  相似文献   

9.
唐宗礼 《群众》2018,(17):71-71
《论衡·书解第八十二》:“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后汉书·来历传》:“朝廷广开言事之路,故且一切假贷。”《潜伏论·明暗》:“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管子·君臣上》:“夫民别而听之则愚,合而听之则圣。”这些历史典故都充分说明了广泛听取群众意见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0.
《汉书》继承并发展了《史记》对统一多民族中国边疆民族的记述,把所有边疆民族都作为统一多民族中国的成员,这样的边疆民族历史观,对于统一多民族中国国家发展历史研究具有积极意义。整个汉王朝时期,国家战略的重点在调整与北方匈奴的关系,所以班固在《汉书·匈奴传·赞》中具体表达了处理汉匈民族关系的基本观点,即处理汉匈民族关系的策略应该是,在和亲的同时,也要进行积极的军事防御与进攻。班固还认为,汉匈民族关系的发展是有阶段性的,汉初汉王朝处于劣势,汉宣帝以后匈奴处于劣势,所以汉王朝处理民族问题的策略是“贵于未战”。  相似文献   

11.
“飞军”一词,首见于《华阳国志·南中志》。云:建兴三年,诸葛亮征南中,“秋,遂平四郡。……移南中劲卒青羌万余家于蜀,为五部,所当无前,号为飞军。”“军”,毫无疑问,是指军队,但为何冠之以“飞”,“号为飞军”?不见史家明示,笔者经考证认为,“飞军”是指南中劲卒青羌组成的骑兵部队。理由如下: 《说文》释“飞”曰:“飞,鸟翥也,象形。凡飞之属皆从飞。”引伸义,极言运动之速。古籍中,“飞舟”,“飞军”、“飞书”、“飞马”、“飞驷”等等之辞,不胜枚举。其中,有不少用“飞”来形容骑马或驾马疾驰的。例如,《汉书·袁盎传》:“今陛下骋六飞,驰不测山。”注曰:“六马之疾若飞也。”《后汉书·孔融传》:“驰檄飞翰。”而专用“飞”来美称骑兵将士的,又有“飞将”、“飞骑”等辞,《史记·李将军传》:“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三国志·魏志·吕布传》:“布便弓马,膂力过人,  相似文献   

12.
佐人 《现代领导》2009,(6):35-35
“学必得之” 《三国志·吕蒙传》引《江表传》记叙了东吴孙权劝吕蒙读书的脍炙人口的故事。吕蒙认为自己是个武将。又不去专搞什么经学去作博士.便推说:“军中常苦多务,恐不容复读书。”孙权说:“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今涉猎见往事耳。”接着孙权便举自己、汉光武帝、曹孟德读书的事例劝导吕蒙.中间还讲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学必得之”。意思说:只要肯学.就会有收获,就会见效。从此,“蒙始就学,笃志不倦”,  相似文献   

13.
话说五帝     
帝为何物?关于他的传说亘古至今不衰:“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日轩辕”(《史记》)。《国语·晋语》中有这样的记载:“昔少典娶于有乔(原乔字是:左边一个“虫”旁,右边一个“乔”字,《汉语词典》不见此字,有些典籍用“乔”字代)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为成,炎帝以姜水为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  相似文献   

14.
赵勰 《创造》2002,(4):4-7
~~在古汉语中,信者,人言也,就是指人们说的话。《国语·周语上》:“礼所以观忠、信、仁义也……信所以守也。”《论语·学而》:“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孔子把“信”作为“仁”的重要表现之一,要求“敬事而信”,“谨而信”(《论语·学而》)。孟子认为“可欲之谓善,有诸已之谓信”(《孟子·尽心下》),即自身确实具有善德称为“信”,甚至出现了“信人”之称,即诚实的人。先哲所以对于诚信给予了特别的反复的申明,证明在中国古代哲学价值观中,信用这个东西,小而言之是维系人际正常关系的纽带,大而言之,则是社会所以为社会,文明…  相似文献   

15.
道德经典     
《时事报告》2013,(5):39
1.与朋友交,言而有信此语出自《论语·学而》。"交"意为交往;"信"意为诚恳实在、守信用。整句话的意思是说,与朋友交往,说话一定要诚恳实在、恪守信用,"言必信,行必果"。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诚信既是社会交往的基本原则,也是个人道德修养的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16.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评李登辉形统实独之道碧云鹤《史记·高祖本记》:“汉王之国……从杜南人蚀中。去辄烧绝栈道,以备诸侯盗兵袭之,亦示项羽无东意。……八月,汉王用韩信之计,从故道还,袭雍王章邯。邯迎击汉陈仓,雍兵败,还走”。这段文字记载的就是“明修...  相似文献   

17.
白族金石档案概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白族金石档案概论陈子丹金石铭刻,也称金石,档案界称为“金石档案”,是人们根据需要在有形制的金属器物和石材上镂刻文字、图像等,用以表达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启迪、教育和昭示各方,并久远地传之后世。白族人民善于利用金石来记录本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生产、...  相似文献   

18.
明朝苏浚曾官拜南京刑部主事、陕西参议、广西按察使、广西参政等职,他为官公正廉洁,又“政尚简易,兴文化俗”,著有《鸡呜偶记》、《易经儿说》、《四书儿说》、《韦编微言》等,成为明代后期著名的理学家。他在《鸡呜偶记》中把朋友分为四类,日:“道义相砥,过失相规,畏友也;缓急可共,死生可托,密友也;甘言如饴,游戏征逐,昵友也;和则相攘,患则相倾,贼友也。”苏浚认为,要多结交直言相谏的畏友和患难与共的密友,少结交互相吹捧的昵友和人心两面的贼友。时至今日,苏浚的告诫,仍然是金玉良言。  相似文献   

19.
士有百行以德为首———借古开今话德才菖蒲桂芳“士有百行,以德为首”这句话出自《三国志·魏书·诸夏侯曹传》注引《魏氏春秋》。原文是:“允妻阮氏贤明而丑,允始见愕然。交礼毕,无复入意。妻遣婢觇之,云:‘有客姓桓。’妻曰:“是必桓范,将劝使入也。’既而范果...  相似文献   

20.
嵩岳黄河钟正气青天白日鉴孤忠记明代抗倭名将李天宠张正轩明代抗倭英雄戚继光,可谓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然而,诞生于河洛大地的明代抗倭先驱、光耀史册的李天宠却鲜为人知。《明史·李天宠传》载道:“张经……其年十月与巡抚李天宠俱斩,天下冤之”。李天宠,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