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社会要和谐,社区要和谐,单位要和谐,家庭要和谐,最基础是人际要和谐,也就是说人与人之间要和谐。当然,要做到人际和谐,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于丹说《论语》主要是论述怎样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处理好了,和谐了,社会就太平了。  相似文献   

2.
和谐的本质是事物发展的平衡,和谐社会的发展是矛盾统一的动态过程。由于社会的主体是人,社会是人的活动在一定时空系列的展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际上熹指以人为主体的社会和谐发展状态。笔者认为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处理协调好以人为主体的三方面的关系,即:人与自然间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民和政府之间的关系。这三个方面的矛盾如果得到妥善的解决,就会有一个相对和谐的社会。  相似文献   

3.
心态平衡机理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是在与生态平衡对应的意义上分析心态平衡的。通过对心态和心态平衡概念的分析,提出了实现心态平衡的路径,同时强调心态平衡的辩证性。本文是关于人的自然力量与社会力量、社会个体与社会群体力量、社会群体与社会群体力量的对立统一分析。这种分析对构建个体、群体、民族、国家间的和谐心态与和谐的社会心态甚至是和谐社会,具有基础性、根本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而文化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和谐的思想保证。实现文化和谐,要着重处理好主导文化与多元文化的关系,处理好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关系,处理好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来的关系.处理好城市文化和乡村文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的重要讲话中明确提出,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落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包括人与人之问关系的和谐、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和谐、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和谐,要建立起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社会关系。  相似文献   

6.
省人大常委会机关党委为配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精神学习,在全机天开展了构建和谐机关的大讨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机关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科学管理、服务人民、保障公平和促进社会进步的职责,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处于中心枢纽地位.和谐机关,人人有责。和谐机关的主体是我们中间的每一个人.包括你、我、他。机关的和谐,需要机关的每一个人能够处理好自己与机父的关系,正确对待荣誉、挫折和困难.即自我和谐。  相似文献   

7.
和谐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理想,其本质就是:一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二要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人与自然是互相依存、共生共荣的关系。生态安全是人与自然和谐和社会稳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朱春珠 《求索》2005,(5):56-58
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和谐社会是东西方共同致力追求的目标。辩证唯物主义揭示的和谐的本质关系是对立统一,它包含着和谐是客观关系中各种因素的对立统一;和谐是人主观上各种思想协调的对立统一;和谐是主观和谐与客观关系和谐的对立统一三个方面。历史唯物主义强调和谐是人的情感和思想的概念,是人顺应客观规律而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的结果。从我们民族的思想史看,和谐社会的构建取决于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合理地处理人与人的关系,取决于社会制度的合理安排与社会成员精神境界的培育。  相似文献   

9.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是党的重要决定和任务.也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而对每个人来讲.不但要与自然界和谐相处、与社会和谐相处,而且要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人是构成社会的细胞.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没有个性就没有共性.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如果没有单体个人的和谐健康.就不会有和谐的社会。  相似文献   

10.
日前,中国国家宗教事务局局长、中华宗教文化交流协会会长叶小文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在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佛教作为有着深刻和谐思想与和平理念的宗教,可以在缓和因快速发展引起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紧张关系、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发挥独特作用。他认为,进入新世纪之后,世界经济总体呈发展态势,中国的经济发展尤其迅速,与社会财富分配相关的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趋于紧张。在这种情况下,佛教可以引导信徒平静和理智地对待身边事,及时调整心态。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中国在促进世界和谐方面有着自己独特的深刻思考和前瞻对策。宗教力量是…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文化智慧,往往能够给予人们有益的启示。在当代中国,中华和谐思想与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产生了历史与现实的关联性,它们具有互动的文化意义和文化价值。全面小康的社会,必须是和谐的社会,必然是和谐文化全面彰显的社会;和谐的社会及其和谐文化,必须以全面小康作为内容和基础。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可以从三个方面揭示中国传统和谐思想与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互动意义与现实价值:一是在宇宙观上,达到天人关系的和谐,换言之,使社会主体与自然客体保持和谐相处,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二是在人际关系上,达到群我和谐,人我和谐,换言之,使社会成员之间和谐相处,形成良好愉悦的社会关系,使人与人之间和谐,家庭之间和谐,单位之间和谐,整个社会都和谐;三是在人与内心的关系上,做到身心和谐,保持平和恬淡的心态,正确处理好正义与利欲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调适社会心态构建和谐社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帅 《前沿》2006,(9):184-186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而社会心态的调适是其中很重要的环节.建设和谐的社会心态,有利于营造良好的社会风尚,有利于促进改革与发展的大业,有利于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准确把握当前社会心态的现状和特点,通过引导公众自我调适、校正价值取向、加强理论宣传教育、协调社会利益关系等措施对社会心态进行有效调适并使之达到和谐的状态,对于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戴茂堂 《求索》2014,(2):64-68
和谐问题的讨论基点在于人,而人总是从三个维面建立和发展各种关系。这三维关系分别是人与人之上的天(中国称天道、西方称上帝)的关系、人与人之下的地(事物)、人与人之中的他(她)的关系。从伦理学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从人与天的关系对和谐提出宗教道德方面的诉求,从人与地的关系对和谐提出生态道德方面的诉求,从人与人的关系对和谐提出人际道德方面的诉求。  相似文献   

14.
陈友放 《前沿》2008,(8):132-134
伴随人的一生有四对基本矛盾:一是人与自我的矛盾,二是人与他人的矛盾,三是人与社会的矛盾,四是人与自然的矛盾。创造和谐的人生环境,就是要协调好自我身心的关系、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程本兴 《世纪行》2007,(10):18-22
与屈原并称齐名的中国赋体文学的鼻祖和奠基人宋玉,继承了屈原的遗志并发扬光大,是卓越的文学创新大师和思想家:他的思想宝库中饱含着和谐思想。在处理上下、左右关系并平衡自身心态心理时。宋玉采取了儒家的讽谏、恕道和修身等和谐方式。宋玉积极地吸取了前代和同时代诸子百家的文化营养,在作品中蕴含着民本、德政,护才、任贤,重教、化民,恢复法制和人与自然相协调以及怀农、重农等以独创的文学方式所表达的和谐理念与见解,从而构成了他那具有鲜明个性特点的和谐思想。宋玉为国为民而勤于学习,善于继承,勇于创新,躬行和谐的思想与实践,对于我们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以构建现代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迪价值。  相似文献   

16.
季羡林先生95岁生日时,温家宝,勘里看望他。他和总理饶有兴趣地探讨了“和谐”这个话题。季羡林说:“有个问题我考虑很久,我们讲和谐,不仅要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还要人内心和谐。”总理说:“《管子·兵茬勤上说:‘和合故能谐’,就是说,有了和睦、团结,行动就能协调,进而就能达到步调一致。协调和一致都实现了,便无往而不胜。人内心和谐,就是主观与客观、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都要和谐。个人要能够正确对待困难、挫折、荣誉。”  相似文献   

17.
《公安研究》2009,(5):92-93
邓遂在《齐鲁学刊》2008年第6期撰文认为,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都以人的自主性行为为中介来构建。和谐性社会行为造就人与人的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进而造就和谐社会,而和谐性社会行为根源于和谐性社会心理。就此而言,和谐性社会心理是和谐社会得以存在的社会心理基础。和谐性社会心理包括合理适宜的心理需要、  相似文献   

18.
曹亚琴 《求索》2014,(6):99-103
心灵和谐是人的主观状态,是通过自我意识达到的一种和谐状态。它是人在处理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的关系中,表现出来的以自我意识为核心的内在知、意、情等要素相互协调、运行流畅的状态,是动态与静态的统一。从静态上看,它是以自我意识为主导的心灵内在备要素的相互协调并适应外在世界的状态。从动态上舌,它是以自我意识为主导的心灵内在备要素从和谐发展到不和谐再到和谐的动态发展过程。心灵和谐既包括个体心灵和谐,亦包含群体心灵和谐。个体心灵和谐反映的是个体的心灵状态,是群体心灵和谐的起点和基础;群体心灵和谐是存在于群体心理的、和谐反映客观事物的普遍特征,会直接影响个体的心灵和谐状态,二者辩证统一、紧密联系,体现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5.12大地震给甘肃省造成了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使受灾地区居民的心理遭受严重创伤。研究灾区居民在抗震救灾、灾后重建与社会恢复中社会心态的变化,有针对性地提出消除其消极社会心态的对策建议,对进一步搞好灾区灾后社会恢复、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十七大报告指出:“建设和谐文化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天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的方式处理人际关系”个人内心和谐是单位和谐、社会和谐的基础。培养官兵健康心态和美好心灵,构建官兵内心和谐,对于建立良好官兵关系,确保部队安全稳定,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