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司法精神病鉴定实践中的主要问题表现为鉴定意见的信度不足。这一方面源于涉及精神医学、心理学、法学在内的司法精神病学本身属于交叉学科,学科间话语系统融合存在困难;另一方面,司法精神病鉴定的对象本身存在一因多果、多因一果、多因多果方面的复杂性。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执法、司法领域的普及应用,以及算法、算力、数据的不断成熟,遵循新型技术嵌入精神病学、心理学而产生新型理论的“一级嵌入”与新型理论嵌入司法精神病鉴定实践“二级嵌入”的“双嵌入”路径,采用“分块开发”“系统整合”“流程整合”三大操作程序,并借鉴人工智能技术中的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心理计算技术和智能辅助决策技术资源,能够直接回应并一定程度解决司法精神病鉴定实践中信度不足的问题。这为人工智能辅助鉴定系统的研发,赋能司法精神病鉴定实践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2.
司法裁判压力与日俱增,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司法裁判找到了新的出路,其具有客观性、高效性等优势,但可能面临与法官独立审判原则相冲突、损害当事人诉讼权利、冲击司法公正原则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包括作为“燃料”的数据在应用中存在障碍、核心算法技术存在风险、人工智能与司法裁判的融合存在不适性。进行规制时,应当明确人工智能技术的角色定位,将其作为法官进行司法裁判的工具,增强人工智能在司法应用过程中的透明度,合理保障当事人的诉讼权利以实现人工智能在司法裁判中的有效运用。  相似文献   

3.
当代人工智能技术在给人类带来多方面福利的同时,面临黑箱、鲁棒性和可解释性等问题,发展值得信赖的可解释人工智能已成为人工智能领域的核心关切。论文在论证可解释人工智能为什么重要的基础上,对可解释人工智能的内涵进行界定,进而提出发展可解释人工智能需遵循的一些原则,它们也可看作可解释人工智能需达致的目标和要求。论文最后提出了两点关于实现可解释人工智能途径的构想.  相似文献   

4.
智慧司法背景下的人工智能,为促进我国公正裁判与提升司法效率发挥了重要作用。鉴于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尚存在算法逻辑、审理程序、道德伦理等方面的不足,加之智能技术渗透到司法领域导致司法系统主要职能的削解,应当将人工智能定位于智慧司法的辅助角色。由于技术的不可预知性难以避免,辅助性人工智能在司法环境下的成长同样面临诸多困境,亟需相关机制予以解决。应当通过培养复合型法官、优化算法审查监督、加强社会公众宣传力度等措施,为我国智慧司法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西方管理思想的科学管理表现为理性主义,一方面使管理科学化,另一方面对人文精神的忽视,带来了人性的扭曲和压抑。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为人文管理,是以人为中心的社会文化型的管理思想,表现为浓厚的人文精神,但科学理性不足。要达到科学管理与人文管理的融通,必须立足当代人类实践,以唯物史观哲学思想为理论基础,融汇中西,塑造现代管理思想,促进科学管理与人文管理的健康互动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6.
在先前"模型化"的技术研究路径与"效应化"的影响研究路径的基础上,阐明该领域的核心问题为技术的实现问题:以刑法学理论为架构依据、以司法裁判认知机制为参考、以计算机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为支撑的技术方案是人工智能"法官"的一种可行实现路径。在阐释其技术的理论基础后,进一步探讨未来发展的可能方向。同时在现有技术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对未来人类与人工智能在司法实践领域的关系与技术"奇点"等问题进行探讨,具有较强的现实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7.
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应用拓展了刑事诉讼司法实践范围,远程侦查讯问技术应运而生并得到迅速发展。相较于传统讯问技术,远程侦查讯问技术具有规范诉讼活动、及时固定证据和推动案件快速侦破等显著优势。但该技术的应用还面临公安机关间协作配合动力不足、设备及技术发展较慢和证据可采性受到质疑等困境。侦查机关应着力构建协作配合机制,配齐远程讯问设备,引入先进辅助技术,完善程序监督制度,以突破困境、推进远程侦查讯问技术应用。  相似文献   

8.
我国的司法行政部门一直以来都是我国监禁刑执行的主管机关,司法行政机关参与领导和管理社区矫正无法律依据,社区矫正工作人员无执法主体资格。建立社区矫正官制度,是以社区矫正官为中心,广泛动员其他社会资源参与社区矫正,既保证了社区矫正的刑罚执行性质以及刑事司法机关对社区矫正工作的领导,又解决了社区矫正地域相对分散、人力资源相对不足的困难。  相似文献   

9.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在司法领域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智能辅助裁判系统于各地法院落地生根,不仅极大地缓解了"案多人少"难题、提高了司法效率,而且在辅助法官办案的同时,也促进了法律的适用统一和自由裁量权行使的规范。在一定程度上,还推动了司法实践中类案类判目标的实现。而人工智能与司法裁判的结合尚处于发展阶段,仍存在不足之处。如何正确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类案类判,规避其可能存在的风险,完善技术和相应规范,以保障司法智能化进程的法治化运行,就成为当前人工智能司法应用中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0.
人工智能时代的司法权面临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信息革命成果的重大刺激和影响。中国的司法权理论在人工智能时代亟需建构新的理想图景。在法律适用与事实认定上,人工智能将相关关系的思维方式引入裁判决策,通过大数据库实现“同案同判”,并导致司法权从被动行使到主动出场。在司法的公正价值与效率追求上,人工智能的应用将带来司法成本的锐减、司法效率的指数级提升、司法公正的重新审视以及裁判主体的智能化建构。在司法的制度规制与技术约束上,信息技术的硬约束将代替司法制度的软规范,可以运用区块链技术升级证人保护制度以及尝试建构审前风险评估制度。  相似文献   

11.
人工智能热潮的兴起推动司法领域展开新的探索和尝试。司法人工智能建设为司法领域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它极大便利了司法人员的办案工作,提高了司法效率。同时也存在司法数据不全和低质、技术性问题有待克服、复合型人才匮乏、法官自由裁量权受冲击等一系列问题。须正确认识人工智能系统在司法工作中的作用和地位,积极应对挑战,最大程度利用其价值,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12.
人工智能为司法审判方式改革提供了重要的契机,智慧法院的探索、互联网法院的建立让司法变得更信息化、智能化和现代化。司法改革的顶层设计者也开始运用人工智能的理论和技术,来统一法律在类案裁判中的标准和尺度。然而,在变幻万千的智能化时代,司法权的本质并未发生改变,它仍然是一种在开放性的场域中依赖人类理性进行价值争辩和推论的活动。智能化司法采取的“简化裁判过程”和“消解价值判断”的双重策略均与司法的一般性质相悖。人工智能在司法裁判中只能发挥一种有限的辅助性角色,过度夸大甚至将其神化在现实中行不通。大数据预测在简单案件中或许能够实现同案同判的目标,但是在大多数情形下同案同判仍然要依赖人类自己的理性判断。因此,在智能化审判方式改革的进程中,应理性地审视人工智能的内在局限,防止司法裁判异化为仅仅以数据和符号为演算逻辑的机械司法。  相似文献   

13.
涉诉信访是当前司法工作压力的重要来源。现行的司法与政治制度、公众对司法的不信任危机,以及当事人与法官对司法过程的不同期待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促成了涉诉信访的高发状态;对此,实践中通常会采取领导干部接访、经济补偿等多种平息措施。但信访是实现公民权利的一种行政途径和方法,以信访监督司法,不仅不能真正解决问题,还可能使本就权威不足的司法进一步丧失坚守法治底限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科学技术的发展更好地推动了中国智能化和数字化进程以及经济高质量发展,以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高科技的运用在提升生产力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法律问题,将人工智能技术运用到人脸识别和替换是否构成对肖像权和人格尊严的侵犯,大数据是否属于民法上的"物",机器人的智力成果权属问题等,可见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及其带来的问题对法律调整的范围和法律的制定、修改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将围绕人工智能展开论述科技对法律调整范围的影响以及立法、司法对新的法律问题作出的回应。  相似文献   

15.
本课题以中国社会科学院2007年城市竞争力报告为依据,选出青岛等10个样本城市,并选择6项解释性指标,包括4项环境指标、2项与环境密切相关的本体性指标及其子指标进行比较分析,寻找青岛市发展环境与其他城市相比所存在的优势和差距,以便有针对性地改善环境、制订相应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  相似文献   

16.
为了促进公共安全和减少犯罪,美国国家司法研究所正努力研究刑事司法和公共安全领域的人工智能应用。主要分为四个领域:一是公共安全录像和图像分析,以提高数据收集、成像、分析的速度、质量和准确性;二是DNA分析,随着精确度提升,DNA混合物的分析也逐渐成为一项挑战性的工作;三是枪击检测,诸多因素都会影响枪击录音的内容和质量,通过使用精确的模型,准确识别枪支;四是犯罪预测,主要应用于裁判建议、预测刑事再犯、识别老龄虐待及潜在受害者。人工智能将可能成为我们刑事司法生态系统的永久组成部分,提供调查协助,帮助刑事司法专业人员更好地维护公共安全。2016年白宫也将人工智能研究和发展作为一项国家战略,人工智能将在方方面面改善我们的生活。  相似文献   

17.
国际人权公约的国内司法适用一直是理论界和实务界难以解决的问题。近年来部分国家出现的解释性适用理论以其特有的灵活性与良好的适应性成为解决上述问题的模式之一,起到了很好地缓解国内人权司法保障与国家履行国际人权公约义务之间的矛盾。以解释性适用理论缘起为视角,讨论其概念及具体方法,分析国际人权公约在我国国内司法适用的现状及存在障碍,通过比较该理论在域外国内司法适用中的作用及特点,探讨其在我国法院适用的合理性与可行性,并提出建议意见。  相似文献   

18.
人工智能嵌入社会治理对创新社会治理方式,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人工智能在社会治理中的应用带来了治理技术的安全隐患、治理主体的替代 危机、治理行为的价值缺失和治理责任的模糊不清等风险。人工智能的技术复杂性与不确定 性、赋能治理与侵犯权利的双重效应以及兼具治理工具与治理对象的自反是其风险根源。人 工智能嵌入社会治理的风险规避是一个“系统工程”,应致力于构建一个综合性公共政策框 架。概而言之,要以数据与算法治理为基础,加强人工智能风险的根源治理;以优化与完善社会政策为保障,彰显技术治理行为的价值理性;以风险评估与社会实验为手段,开展人工智 能风险的监测预警;以社会合作与共治为架构,推进人工智能风险的协同治理。  相似文献   

19.
庭前认罪协商程序是法国立足自身刑事诉讼实践之现实需求和主动移植英美法系国家辩诉交易制度后建立的新型诉讼程序,具有案件管理精细化、庭前认罪程序推进程式化、专业化以及监督机制严密化等优点,但也存在司法参与单一化、程序引导被动化以及程序推进载体不足等弊端。我国应积极借鉴法国庭前认罪协商程序的实践经验,从刑事诉讼司法观念更新转变、刑事诉讼制度整合对接以及刑事司法模式转型升级等方面构建中国特色的认罪认罚从宽制度。  相似文献   

20.
中心城市是西部地区发展的中心,其功能与外溢效应完善是西部大开发战略 实施的重点。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作用,关键在于极化中心城市的功能与增强其外溢效应,使之成为整个西部地区起飞的引擎。本文从自我创新、对外部要素与产业的吸引力以及技术与产业外溢三个方面研究了西部地区中心城市功能与外溢效应提高问题。本文认为,要构建“以线 串点,以点带面”的空间格局,西部地区中心城市目前尚存在自身功能不完善和外溢效应不足的缺陷,在未来极化与扩散过程中,需要科学合理的空间战略安排与政策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