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5 毫秒
1.
《简·爱》与基督教及其经典《圣经》有着密切的关系这点毋庸置疑。不过学术界对《简·爱》是否与基督教相一致存在着争议,尤其集中在对简离开罗切斯特以及随后的回归原因的探讨。这一争论涉及简信仰的虔诚以及简爱情之路的障碍,这种情况的形成是由于小说在简的塑造上流露出的矛盾造成的,是夏洛蒂·勃朗特的宗教教育与情感经历冲突的流露。  相似文献   

2.
陈爱华 《求索》2013,(3):153-155
《路》是美国当代著名小说家科马克·麦卡锡的一部后启示录式小说,主要讲述了一场空前的大灾难之后,一位父亲带着自己的幼子克服重重苦难在文明的废墟间向着南方大海艰难前行的故事。本论文拟采用文本细读与后9·11美国社会语境相结合的方法,从后9·11启示录末日世界、霸权与暴力以及爱与善的救赎三个方面来论述《路》对美国历史与现实的反思。  相似文献   

3.
曾小梦 《求索》2007,(8):217-219
《礼记》作为一部礼学文献汇编,其中保存了大量的引《诗》例证。通过对《礼记·坊记》一文的引《诗》研究,可以看出《诗》的功能的扩展,它由政教工具、交际工具而演变为儒家阐发、论证其礼治思想的重要理论依据,同时也证明了《诗》的丰富意蕴是由其文本自身特征和读者的接受、解释过程共同造就的,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是解释者不断“重铸”所赋予的。  相似文献   

4.
《中国保安》2012,(10):56-56
“即便是写《圣经》的人也聪明地知道‘要给大家讲个故事’。讲述的主题是世上的罪恶,而故事就是诺亚方舟……这就是《圣经》之所以通俗易懂的原因,也是吸引我的地方。”  相似文献   

5.
纪萍 《民主与法制》2013,(20):44-45
张贤亮有本小说叫《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套用这一书名,写一个为了女人豁出全部的男人。要“三金"的女人 35年前历晓伟出生在一个世代农民之家。兄弟姐妹5个,他排行老四。他揣在兜里的全家福背景是一座土坯房,看不见一块青砖,可以想象这家的窘境。  相似文献   

6.
冯文开  王旭  马静 《前沿》2015,(2):101-104
胡仁·乌力格尔《隋唐演义》是蒙汉文学交流的产物与范例,它按照蒙古族的生活风习、思想愿望、心理情趣、艺术传统等对汉文历史演义小说《说唐全传》进行一定的蒙古化,具有了鲜明的蒙古族口头叙事传统的特色。  相似文献   

7.
李书安 《求索》2010,(5):216-218
从记言之《尚书》到纪传体《史记》,史传文学历经几百年变化,化蛹为蝶。在此流变过程中,《国语·晋语》记言、叙事,创造性地运用多种手法,有意识地刻画人物,在写人艺术上取得较高的成就。文中出现集中若干篇章专写某一人言行现象,已呈现出向人物传记过渡的趋势,几成人物传记的雏形,为后世纪传文学的发展提供借鉴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二○○五年十二月二十八日《人民日报》第八版刊发了八首优秀廉政歌曲,其中有一首《<清贫>颂》:“《清贫》是风,放飞理想与信念:《清贫》是雨,冲刷豪情更凛然。一身正气,清正廉洁,高风亮节写肝胆”读了这首《<清贫>颂》歌词。我不禁想起方志敏在狱中写的《清贫》一文。  相似文献   

9.
颜湘茹 《求索》2013,(7):152-154
《蛙》在此之前荣获茅盾文学奖,其独特的文本构成与文中"姑姑"的形象都备受研究者关注。有人认为小说探讨了生育,关注原罪和救赎主题,但也有人认为小说只写了一出庸俗惨剧。本文认为,《蛙》力图描述新中国生育史,讲述了核心人物在不同时代不同生育介入手段下的故事。从女性主义视角细读小说,会发现在计划生育政策前、计划生育政策后和2 1世纪三个时期,生育其实始终没有脱离传统的父权制生育观掌控。  相似文献   

10.
纪昀在《四库全书》中对已经风行百余年的《聊斋志异》“黜而不载” ,后人一直为之鸣冤叫屈。而究其原因 ,人们多认为是政治思想意识不同所致 ,即是正统思想与异端思想斗争的产物。其实 ,《聊斋志异》未能入《四库全书》 ,本身包含了中国文言小说发展过程中的必然性因素 ;纪昀对《聊斋志异》“黜而不载” ,不仅约束了文人对文言小说的游戏态度 ,而且也顺应了当时文言小说急需规范的社会现状 ;同时 ,纪昀在排斥蒲松龄时 ,推出“雅驯”与“简淡数言 ,自然妙远”的正面主张 ,这正是文言小说面对白话小说及戏曲的挤压而突出自身艺术个性寻求生存空间的一种必然呼声。可见 ,《聊斋志异》未能入《四库全书》不仅有其合理的一面 ,而且对于以后文言小说创作亦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马丽娟 《前沿》2013,(6):143-144
简·奥斯丁是18到19世纪英国杰出的现实主义女作家,她的《傲慢与偏见》作为一部以描写日常平凡生活为素材,以爱情与婚姻作为探讨对象的浪漫主义小说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傲慢与偏见》通过对四个婚姻关系的具体描述,阐述了简·奥斯丁本人的婚姻观点,这种观点乃是凡是建立在只有爱情或只有财产的基础上的婚姻是得不到幸福的,只有爱情与财产融合起来才能组成一个美好的婚姻。作者这种反映当时英国社会择偶标准的婚姻价值观,在今天看来也有一定的道理和积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乐萍  熊欣 《求索》2013,(3):156-158
《心兽》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德国女作家赫塔·米勒的代表作之一。小说以近乎诗性独白的叙事模式,呈现给读者一种极权统治下的恐惧氛围,建构了一种个人化的时代记忆,传达出作者的反抗精神及对自由的追求。正是作者为了抗拒遗忘的创作,以及小说中所包含的强烈政治性和对社会异化的深刻反思,使得《心兽》成为了具有世界性影响的不朽之作。  相似文献   

13.
《默觚》是魏源的读书笔记,后来被整理成册,收入《古微堂内集》,分《学篇》与《治篇》两个部分。其中学篇侧重于论天人与道,治篇侧重于选才治国。欲一窥魏源的哲学思想,应从《默觚·学篇》入手。魏源在此篇探讨了天人关系,体现了朴素辩证法思想,阐述了唯物主义认识论,强调了意识的主观能动作用,展示了进化史观。魏源《默觚·学篇》蕴含的学术思想既有启蒙意义,也有时代局限。  相似文献   

14.
梁淑辉 《传承》2010,(36):156-157
刘勰在《文心雕龙·程器》篇中集中论述了文人学士所具备的品德修养和政治才能,提出了写作主体应当"贵器用而兼文采",为文应"以成务为用",应把写作活动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的思想。这些思想不但对革除魏晋六朝绮靡富艳的文风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也为当时文人空谈性理的玄言之风有一定的纠正。并且,他的关于主体德才修养的思想对当今为文做人也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5.
柳宗元《谪龙说》一文,历来学者都认为是作者的自喻。然而将《谪龙说》所述内容与永贞事变的实际情况进行对照,可以发现:《谪龙说》写于京师长安,王叔文被贬之后;谪龙并非柳宗元的自喻,而是比喻王叔文的。  相似文献   

16.
蒋重母  邓海霞 《求索》2011,(11):131-133,130
《黄帝内经·素问》到底成书于什么时代,古今争议颇多。《素问》虽是一部讲述中国传统哲学、医理的著作,但它的体裁与一般的理论著作不太一样,大部分篇章是以问答的形式写成的,书中的疑问句数量较多。从疑问句的句式和特点对《素问》进行考察,将其与不同时期著作中的疑问句式进行比较,可以为判定其成书年代提供一些证据。  相似文献   

17.
曹丕《典论·论文》是我国文学批评史上较早的一篇专论。在曹丕以前,专篇文学论文如《毛诗序》、班固《离骚序》和《两都赋序》、王逸《楚辞章句序》等,或就一部书、一篇文章立论,或就一种文体立论。而《典论·论文》则在高度肯定文学的价值与作用的基础上,论及多位作家和多种文体,还论述了作家与作品的关系、文学批评的态度等问题,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显示出文学批评的新风气,对当时及后代影响至为深远。  相似文献   

18.
吴绪成 《世纪行》2006,(12):15-16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和谐文化源远流妊、蹲大精深。关于“和”与“谐”,距今1900多年的《说文解字》解释“和”,是“相应也。从口,禾声。”形声字。《广韵》进一步解释“相应”是“声相应”,与声音和语言有关;《说文解字》解释“谐”,是“从言,皆声”,也是形声字,与声音和语言有关;《广雅》和《玉篇》对“和谐”二字的解释一致,都可以同义互文,都与声音和语言有关。  相似文献   

19.
王凌 《理论月刊》2014,(1):70-73,81
引用是文学创作中的一种积极修辞格,同时也是文学作品中最易被感知的"互文"表现之一。文学创作离不开引用,文学批评亦然。通过广泛引用前人相关作品形成丰富的情境参照,在此基础上探究小说文本意义的生成过程,并作出富于人文色彩的个性化阐释,是毛氏父子《三国志演义》评点的重要特色。这一特色是传统文学批评中互文意识的自觉流露,亦展现了国人重视传统记忆的文化认同机制。  相似文献   

20.
清末人情小说中的民主主题表现为自由爱情与个性解放两个层面。文章通过对《浮生六记》与《红楼梦》的比较研究 ,认为一方面二者在主题上有着一脉相承性和历史延伸性 ,另一方面要求个性解放、控诉封建桎梏的民主主义思想主题在《浮生六记》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