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提出的第三方市场合作是指中外多国企业共同在第三国市场开展经济合作。第三方市场合作是中国在三方合作理念基础上提出的国际经济合作新模式。第三方市场合作主要是通过中国企业与发达国家跨国企业合作,实现"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在首脑外交的推动下,第三方市场合作已呈现法律与机制建设先行、融资与项目合作齐头并进、以非洲和东南亚为重点区域等特点。第三方市场合作强调企业主导、政府推动,通过开放的、包容的合作,实现发达国家技术和中国产能优势的互补,推动第三国经济发展,特别是基础设施水平提升,实现1+1+1>3的"共赢"效果。随着"一带一路"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中国与发达国家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将越来越多地开展第三方市场合作。这一模式对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实践表明,"南—北"("弱—强")型合作模式成功机率较高。广西与东盟应立足现有基础,联手引进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的资金、技术和人才等,努力提升"弱—弱"型为主的合作模式,开辟一条借力第三方市场、推进泛北部湾经济合作的新路径。如利用中国—东盟博览会合作平台、打好区域性招商组合牌、主动切入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价值链分工体系、加大对发达国家中小企业引进力度等。  相似文献   

3.
《国际观察》2021,(4):44-71
第三方市场合作作为中美企业参与国际产能协作的新形式,是中美两国“以经促政”的重要合作方式,也是实现中国、美国与第三方市场国家多方共赢的重要经济实践。在第三方市场合作模式下,中美两国企业在亚非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能源开发以及电力设备等产业中打造了一系列重要合作项目,不仅推动了中美企业比较优势的错位互补发展,还有效对接了第三方市场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然而,中美贸易摩擦、美国对华负面舆论、全球新冠疫情的负面冲击以及中美双方复杂的结构性矛盾等构成了中美企业第三方市场合作的主要挑战。当前,中美双边关系充满诸多不确定和不稳定因素,持续推进经贸谈判、完善“二轨外交”合作机制、构建中美企业危机应对机制以及开拓新兴产业合作领域,有助于推进中美企业第三方市场合作的可持续发展,从而通过第三方市场合作为中美双边关系注入更多的积极因素。  相似文献   

4.
吴崇伯  丁梦 《东北亚论坛》2020,(3):75-89,128
第三方市场合作是中韩两国参与国际分工协作的新型合作模式,也是两国发展战略对接与比较优势互补的重要经济实践。中韩第三方市场合作在产品服务、工程建设、投资合作、产融结合和战略合作五个领域打造了一系列重要工程,不仅加深中韩两国的合作基础,还为第三方市场的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但其中存在诸多挑战,产业结构的竞争、复杂的营商环境、域外大国因素的介入以及中韩经济波动等都对中韩第三方市场合作造成了阻力。因此,开拓战略新兴产业、打造示范工程、创新金融合作和完善协调机制,是实现中韩第三方市场合作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5.
吴浩  叶鑫宇 《和平与发展》2023,(1):133-152+157-158
第三方市场合作是“一带一路”建设中创新性的国际合作模式,深刻诠释了“一带一路”倡议中“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后疫情时代,在碳中和目标下,以绿色发展为主题的中日第三方市场合作将成为两国拓展新兴领域、深化互利合作,共同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创新发展的重要抓手。以减碳工程和固碳工程作为主要路径,以绿色基建、绿色能源、绿色智造和绿色金融为核心框架,以氢能产业为战略优先发展方向,以新能源电池产业为发展重点的中日绿色低碳第三方市场合作前景广阔。对接第三方国家绿色发展规划,充分发挥中日两国以及第三方国家和地区的比较优势,构筑“三赢模式”的第三方市场合作具有重要意义,不仅有利于中日两国各自的经济发展,也符合本地区和国际社会的普遍期待。  相似文献   

6.
拓展第三方市场合作是当前国际经济发展的一个新趋势,也符合国际关系——特别是大国关系——发展的基本规律,从长远看,也有助于推动全人类的共同发展和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鉴于此,对第三方市场合作的形成机理进行理论化分析对于我们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下第三方市场合作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从国际关系结构的系统演化、第三方国家的发展供需与国际援助的不足以及比较优势这三个角度来对第三方市场合作进行理论性分析后认为,拓展第三方市场合作不仅可以确保“一带一路”建设的稳步推进,而且还可以帮助“一带一路”建设拓展更大的空间,对于中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国际观察》2021,(4):72-100
在第三方市场合作问题上,中法是最早达成共识并进行实践的国家。两国第三方市场合作大体可分为酝酿、启动和发展三个阶段,主要是在能源、物流运输、气候环保等领域进行了有价值的探索,并呈现出合作类型多样、注重第三国需求、沟通机制稳定等主要特征。尽管如此,双方在第三方市场合作的机制上依然存在不完善之处,加之大国战略误判以及新冠肺炎疫情等不确定因素的存在,都对后疫情时代的中法第三方市场合作构成了挑战。本文认为,中法第三方市场合作前景十分广阔,双方应大力加强政治对话,更加积极地参与国际组织和相关机制建设,不断拓宽合作领域。这样做不仅有助于两国企业分散海外投资风险,构建三方利益共同体,而且还可以营造出一种权力平等、机会平等和规则平等的合作氛围,有助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总之,中法第三方市场合作顺应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是后疫情时代世界经济恢复增长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8.
在特朗普奉行"美国优先"政策、东亚地区局势变化、日本拓展海外市场的诉求增强、"一带一路"先期成果显著的情况下,2017年春季以来中日关系呈现改善势头,日本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态度发生变化。中日两国围绕"一带一路"对接合作的氛围升温,开始进入务实性探讨和初步合作阶段。2018年10月,安倍首相正式访华,中日双方签署了五十多项有关第三方市场合作协议,在基础设施、金融、物流、能源环保、产业升级、现代农业、电子商务等领域将逐步开展合作。今后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加强中日第三方市场合作的过程中,将面临一些挑战,如美国因素干扰、中日关系不稳固、中日制度性差异、第三方市场不确定性、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等,需要中日两国共同努力,克服困难和阻力,促进中日关系良性运行,在合作中求同存异,携手共促本地区的发展和繁荣,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9.
本文梳理了对外援助三方合作的概念以界定三方合作的内涵和外延,通过分析巴西对外援助三方合作的立场诉求、发展历程、发展现状和典型项目,研究巴西对外援助中三方合作的管理体制与实践操作情况。巴西作为南美地区最大、全球第七大经济体,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已由净受援国逐步向援助国转变,其对外援助发展迅速,在国际援助领域的影响力显著提升。虽然就援助规模来说,巴西对外援助仍十分有限,但其三方合作已引起越来越多的国际关注,成为讨论巴西对外援助的热点。非洲葡语国家和拉丁美洲是巴西三方合作项目最集中的地区,日本和德国是巴西最主要的三方合作伙伴国家。尽管从数量上来看,三方合作目前仅占巴西所有技术援助项目的 1/5,但作为一种新的发展合作方式,未来巴西三方合作有进一步增长的趋势。参照巴西三方合作经验和教训,结合中国对外援助三方合作的具体情况,本文认为,中国应尽快出台相关政策文件,逐步拓展合作伙伴和方式,在优势领域持续谨慎地开展三方合作。  相似文献   

10.
中美关系中的第三方因素对两国关系的稳定与发展有着特殊的影响,在相互依存度日益紧密和双方力量此消彼长的背景下,两国如何应对双边关系中的"第三者",不但直接影响到中美关系,也影响到"第三者"本身及亚太地区的稳定与和平.两国是否要利用"第三者"而去抗衡或打压对方则是问题的另一方面.从2009年11月奥巴马访问亚洲后的情况看,美国已明显地调整了对华外交政策,由认为两国应该"同舟共济"来"共同管理"世界(G2)到如今利用两国关系中的第三方因素,如在"天安"舰事件、钓鱼岛、南中国海等问题上来牵制中国,表明美国的亚太政策回归到了"均势"理论与实践.本文分析第三方因素的存在,追溯其历史演进,指出任何想利用第三方因素来获取本国利益最大化的政策.既不合时宜,也会危及自身.  相似文献   

11.
陆海新通道与澜湄合作对接是推动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一个可能突破口。作为国际机制的陆海新通道与澜湄合作匹配基础好、对接难度小。但在对接过程中,仍面临着区域互联互通不畅、合作机制重叠低效,大国博弈日趋激烈、机制成员国和东盟对中国影响力扩大有疑虑等挑战。由此,可通过加强互联互通建设、增加与其它国际机制的合作、开展在第三方市场合作等路径,推动陆海新通道与澜湄合作实现高效对接,进而推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在中国西南方向实现突破,使中国与中南半岛乃至东盟国家实现联动发展。  相似文献   

12.
2016年9月8日,第九届中国—东盟智库战略对话论坛在中国广西南宁举行。与会的中国与东盟国家的智库机构、高校、政府和企业单位代表等100多人出席论坛,围绕"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的会议主题以及"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国—东盟国际产能合作""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国—东盟海上合作""东盟共同体建设与中国—东盟合作发展"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国—东盟智库交流机制建设"等5个主要议题展开了对话、交流和探讨。本文对与会者的主要观点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中日关系经济上的合作依存度与政治上的纷争摩擦常态化这一结构性的矛盾日趋显现.从更深层次上探究中日政治经济所处的这种分裂状态根源,从本质上讲背后蕴涵着东北亚大国关系中的域外因素:即美国的第三方因素,其对东北亚的和平稳定发挥着特殊作用.东北亚大国在地区的竞争摩擦时常较为突出,但中美日在东亚地区还是蕴涵着许多重大的共同利益.东北亚传统的"管制型"安全模式需向大国共同"治理型"模式转变趋向,意味着大国区域安全治理的权利、利益、责任的平等与分享,地区安全治理是在大国协作框架下的共同治理,应注重大国在地区安全事务中的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中国与苏丹石油合作15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苏丹已从一个经济欠发达的石油进口国变成有完整石油工业体系的石油出口国,石油经济促进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推动了苏丹和平进程。苏丹石油项目被两国领导人共同赞誉为中苏合作的典范。中苏石油合作模式的内涵包括:中国石油企业秉承互利双赢,共同发展的国际合作理念,主要依靠国际公开招标方式进入苏丹市场,项目经营完全按照国际规范和标准运作,输出先进适用技术,并推进当地人才培养,在当地全面履行企业社会责任。该模式不仅有力地推动了南南合作,加深了中非友谊,促进了中非经贸合作向纵深发展,而且对开拓国际石油合作新领域,有效推动中非合作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我国有机食品在开拓国外市场方面,应充分借鉴国外有机食品企业的经验和做法,与国外充分合作,建立从生产到流通环节与韩方的合作机制,利用韩方的技术、资本及熟悉韩国市场的优势和中方在基地、劳动力等方面的优势形成互补。建立中韩双方三种合作模式,并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不断提高中国有机食品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企业在大湄公河次区域投资环境履职问题及其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湄公河开发热"持续升温,投资潜力大,投资带来的环境影响甚至潜在环境风险需要防范。本文借鉴国际上经验做法,结合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现状与问题,从法律法规、政府监管体系、金融监管、第三方参与、企业主体作用以及国际环境合作等六个方面提出规范中国企业投资环境履职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印度是全球气候变化治理体系中的重要参与者。自2008年提出"气候变化国家行动计划"以来,印度的气候变化政策在保持连续性的同时,也表现出明显的变化。与发达国家和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政策更加侧重于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不同,印度应对气候变化主要关注"安全纽带",即围绕水、能源和粮食安全这一主题展开。这表明,印度应对气候变化政策更多是从生态安全的整体性考虑,并未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作为核心关注。这提示中印两国应加强生态安全领域的战略和技术合作,依托印度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推动中国优势低碳技术在印开展绿色产能合作,并在气候变化国际谈判中,积极加强合作,共同维护"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和发展中国家共同立场。  相似文献   

18.
第三方在中美东亚博弈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其政策选择对于管控中美冲突具有重要的意义。根据主要国际关系理论的逻辑推演,第三方通过在一定条件下的选边站、推动制度构建和协调、促进双方间良性认知,能够在管控中美冲突方面发挥一定的作用。在国际社会仍处于无政府状态以及国家间实力对比总是处于变化之中的背景下,基于实力考虑的"选边站"政策容易导致新的安全问题,第三方在中美间扮演制度推动者和观念沟通者的角色更加值得倡导,东盟系列机制以及新加坡的实践提供了这方面的经验与教训。当前的问题是,日、韩等国对与美同盟体系的坚持,东盟系列机制效能的降低以及新加坡一度将重心转移到实力平衡者而非观念沟通者的角色,都反映出许多东亚第三方的选择正在与管控中美冲突的目标背道而驰。为了地区的和平与自己的长远利益,东亚国家需要采取更加明智和有远见的政策。  相似文献   

19.
由广西社会科学院与台湾两岸共同市场基金会共同主办的第九届两岸产业共同市场论坛于2014年2月21日在台湾政治大学举行。论坛围绕"两岸携手合作开拓共同市场"主题,重点研讨区域经济合作新趋势下,两岸通过深化经济整合,挖掘和利用广西平台作用,实现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的对接,实现共同开拓东盟和区域市场,共同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路径和方式。本期发表论坛部分论文,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20.
推动对外产能合作符合国际产业转移规律,可为世界经济复苏增添新的动力,也是中国经济实现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目前,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产能合作覆盖亚、非、拉主要区域,一些初期探索项目陆续落地;与发达国家在高铁、核电等重要领域有了良好的合作开端,并通过第三方合作实现了互利多赢。中国的目标是到2020年与重点国家基本建立产能合作机制,形成若干境外产能合作示范基地,相关总体合作规划也在加紧制定中。未来,中国主要优势产业海外合作空间广阔,面临的竞争和风险也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