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黄杨 《前沿》2002,(8):118-121
“德主刑辅”是中国传统“德法兼治”的主导倾向 ,“封建礼治”是中国“德主刑辅”的历史根源 ;“法主德辅”是西方传统“德法兼治”的主导倾向 ,“民主意识”是西方“法主德辅”的历史根源。中西方传统“法律”的历史差异在于法律的来源不同、法的约束力不同、权力的制衡不同、奉行的宗旨不同 ;中西方传统“道德”的历史差异在于道德的权属不同、道德的观念不同、主体的个性不同、道德的存量不同。  相似文献   

2.
罗边伍各 《传承》2012,(13):90-92
凉山彝族自治州目前存在着两套处理刑事案件的方式,一是公安司法机关按照国家法律规定的程序办理刑事案件,二是在民族群众中继续沿用习惯法处理纠纷的方式,由“德古”通过调解的方式处理刑事案件。“德古”调解习惯法方式处理刑事案件虽然没有得到国家法的承认,但在群众中具有很高的认同度。  相似文献   

3.
中华传统法律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瑰宝,其“崇尚和谐”“注重教化”“以德立法、以法守德”的重要思想时至今日依然璀璨夺目。我们要进一步深度挖掘中华传统法律文化中的德育思想,为当今法治中国的“制度创新”与“法治教育”提供民族智慧。  相似文献   

4.
杜媛媛  赵勇 《人民论坛》2014,(3):194-196
董仲舒秉承孔孟、黄老学说思想,融合法、墨、阴阳众家观点形成了自成一体的法律思想体系,提出“大一统”的政治主张,在法律思想上提出德主刑辅、《春秋》决狱、三纲五常的法治理念和制度,其法律思想在古代皇权社会法律系统中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对当前我国生态法制建设和现代公民思想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苏红丽 《求索》2011,(6):119-120,179
本文采用法律人类学的方法以凉山彝族地区纠纷调解人"德古"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在多元法律文化背景下彝族传统法文化存在的必然性,指出凉山彝族"德古"是彝族传统法律文化的代表者、彝族地区纠纷调解人。"德古"的存在实现了彝族法文化和国家法关系上法治资源的整合,进而维护了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6.
林燕飞 《前沿》2001,(8):41-43
依法治国、以德治国的争议很激烈 ,二者间孰先孰后、孰轻孰重在不同的学科视野中有不同的答案 ,而到了最后往往又涉及到了传统的“德”、“法”相争的历史老题。这种争论是有意义的 ,但是如果过于执拗 ,则容易造成一种学术上的虚无 ,必然会影响甚至破坏到“以德治国”的实际性层面的操作 ,换言之 ,可能会使得“德治”的理念在政策中无法得到合理的落实。“德”和“法”从本质上来说都是规范制度 ,具有统一性。“德”具有“法”的某些特质 ,“法”也共享“德”的某些特点 ,这种彼此之间的贯通性是二者相互间合作的现实前提。我想 ,在这种新的…  相似文献   

7.
法律行为制度,即按照当事人意思表示的内容设定权利、义务和取得法律效力的制度,始于古罗马。罗马法规定了契约行为、附条件及期限行为、适法行为、表意行为、意思能力等完善的制度,成为法律行为制度产生的基础。1748年,德国十/U立纪启蒙时期理注派学者丹尼埃·奈特尔布兰德首先将法律行为定义为。“设定权利和义务的行为”;1804年法国民法典首次使用了“法律行为”的概念,但未阐明其内涵;1805年,德国学者胡果在其《日尔曼普通法》一书中,把“法律行为”的内涵解释为“具有法律意义的一切适法行为”;1807年,海瑟首次科学地解释…  相似文献   

8.
"德"在儒家学说史上的演变及真实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儒家学说史上,“德”的内涵经历了从天地品格到政治范畴,再到一般社会伦理范畴的演变过程。考察这一过程,对于准确把握“德”所蕴含的时自然、社会和人性的整体感悟,批判地吸取其合理因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德”字的原始义与初民的日月星辰等光明崇拜有关。由于日月普照大地 ,化育万物 ,因而引申出规律、公正、施惠、爱民、感化、报恩、诚意等等政治哲学义和伦理道德义。在社会主义社会 ,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 ,“德”字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 .毛泽东提出了“德育”概念 ,邓小平提出了“德才兼备”要求 ,江泽民提出了“以德治国”方略。而“德”字的种种传统文化含义都将在“以德治国”方略中展示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我国是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是其中的一大民族种群,由于民族发展的特殊性、生产力水平低下以及其独特的社会关系等多方面的原因,在少数民族地区形成了“德古调解机制”,调整着民族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凉山彝区,“德古”调解在化解本民族的生活纠纷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社会发展的需求,法律援助解决机制也在彝族地区得到适用,那么,在解决彝区法治问题上该如何将德古调解机制和法律援助结合,值得深思。  相似文献   

11.
案例教学法最早是由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兰代尔于1870年创立,20世纪90年代被引入中国。但是,因为大陆法学和英美法系的区别,加之传统教学模式和教育理念的影响,虽然一直以来这种教学模式也见于各大高校刑法学的课堂,但是还是存在很多误区和问题。文章从案例教学法在刑法教学中的必要性和现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出发,探究这种教学方法在刑法学课堂中的具体实践流程和方式,意图使这一教学方法能够更好的发挥它的功能和优势,为我国培养实践型的综合性法律人才。  相似文献   

12.
大陆法系以民事法律关系为核心的民法理论体系在中国业已形成 ,诸多英美法系的概念在合同法的立法过程中又被吸收到中国来 ,要约便是其中之一。这两者如何融合 ,使民法理论体系得以理顺 ,不但有理论意义 ,而且颇具现实意义。把要约定性为民事法律行为 ,可以使许多问题迎刃而解。  相似文献   

13.
案例是司法活动的结晶和法律适用的生动载体,它对于我们准确理解法律,更好地适用法律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我国检察机关案例指导制度尚在起步阶段,许多实体与程序上的问题尚待解决。从实证角度分析,在我国建立检察机关案例指导制度不仅必要,而且可行。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法律文化视角透视了 中华法系的兴衰和西方法系的发展, 并加以比较分析,对判例法制度在西 方法系的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作用进行 思考;并结合中国的历史、现实和世界 背景,探讨了判例法制度在中国实行 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5.
随着2012年我国《刑事诉讼法》的修订,刑事和解制度在我国真正实现了"有法可依"。自2013年《刑事诉讼法》正式实施以来,刑事和解制度在司法实践中出现了"花钱买刑"、司法机关滥用职权、民族地区效果不佳等问题,针对此类问题从立法和司法制度建构上均应作出进一步的完善。应从适用条件、范围的明确到办案机制、回访机制、主持方式等方面开拓出刑事和解制度的完善进路,以期我国刑事和解制度健康有效地运行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陆昱江 《桂海论丛》2008,24(3):84-86
能否建立和施行沉默权制度,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民主建设进程的重要标志之一。在我国建立沉默权制度,对于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完善有时代精神的社会主义法律制度,具有迫切的意义。必须经过法定程序建立沉默权制度。  相似文献   

17.
受贿罪立法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大陆法系、英美法系和中国大陆对受贿罪的规定各有特点,大陆法系一般在刑法典中规定受贿罪,注重体系性,英美法系则以单行立法规定,具有实用性。我国刑法对受贿罪的规定在某些方面同于大陆法系,但在罪名的完善和详备方面不如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在犯罪构成的严密性和科学性方面更是差别较大,客观上不利于对受贿罪的规制,不利于加强吏治建设,应当改进。  相似文献   

18.
美国的法律在试图向法典化迈进的征途中被深深地打上了其固有的英美法系传统的烙印,怀俄明州刑法一方面向法典化迈出一大步,另一方面也深深地烙上了美国实用主义文化的烙印.本文概述了该州刑法的主要内容,从比较法的角度上指出迈向法典化中的问题;同时指出法律规范是民族文化的积淀,两大法系的立法模式及其运作孰优孰劣,有待于法律运行的实效去检验,移植一项法律制度更为重要的是培育该制度赖以生根发芽的文化土壤.  相似文献   

19.
破产欺诈犯罪,是破产犯罪中最为严重、最为典型的犯罪。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的很多国家都做了规定。在我国大陆,破产欺诈犯罪可以适用的罪名是刑法第162条妨害清算罪,和《刑法修正案(六)》第六条的虚假破产罪。本文通过考察国外立法,以期对我国立法完善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20.
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涵之一,也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追求.在经济转型与和谐社会的构建中,检察机关对于维护公平正义具有特殊的重要作用.只有建立素质较高的职业检察官队伍,提高法律监督能力,检察机关才能正确地实施法律监督权,维护公平正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