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传闻证据与传来证据造两个概念来自于不同的话语系统。两者在外延、诉讼证明活动中所处之地位以及各自所被关注的证据属性方面存在极大的差别。差别的背後是当事人主义诉讼构造与职权主义诉讼构造的分野。具体而言,这种差别与封法庭审判的重视程度、裁判者的身份以及诉讼证明的真实观有关,语词上的区别只是表象。当前的证据立法中,可以考虑引入这些特定的法律用语,但更重要的是在立法中把握语词背后的法律精神。  相似文献   

2.
“影响性诉讼”(impactlitigation)这个词是一个“舶来品”。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当经济发展、社会变迁催动既有权利边界变更之时,它原本是法官造法背景下通过法院实现社会变革的一种司法化的政治活动方式。在某种程度上,“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和“沉默权”等制度就是沃伦法院在影响性诉讼的基础上扩张权利、保障人权的制度遗产。  相似文献   

3.
郑禄 《证据科学》2008,16(5):515-543
本文试以缘其华叶,探其根素,究其质实的方法,对证据的概念行以刻求真是的剖陈。其定义为:证据是讼事以物符或意融的形式,留存于时空内,并为听讼人藉以听断讼事的可识素因。概念,无论今古中西,在学问上,都是说话的前提。国学式的概念必定是中华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证据理论的基本构件之一。  相似文献   

4.
创业投资(venture capital)也称风险投资,由于在英语中习惯于用“venture”(其最初含义为“冒险”)一词来指称“创业活动”及其结果“企业”,故此才有风险投资一说。Venture Capital Investment是一种商业模式。简单地讲就是投资公司寻找有潜力的成长型企业,投资并拥有这些被投资企业的股份,并在恰当的时候增值套观。所以把Venture Capital翻译成创业投资更合乎本意。  相似文献   

5.
论语词组合关系历时变化的理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比较古今同义或近义词素相结合的各种演化形式,揭示出语词组合关系的历时变化及其在演变中的种种制约因素,旨在说明以下几个问题:(一)语词组合关系的必然性和可预见性,(二)语词组合形式的地域性和扩展性,(三)语词组合形式的历时性和规范性,从而使隐性感觉变为显性认识,克服共时观察的狭隘性和偏执性,为汉语词汇的规范化提供充分的范例和雄辩的理据  相似文献   

6.
简析《监狱法》的立法技术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立法技术层面考察,我国的《监狱法》主要存在语言问题,主要表现为用语不准确,语法结构错误以及语词含义错误、模糊等;逻辑问题,主要表现为一个语词指称多个概念和概念间关系混乱等;法律体系的协调性问题。客观地指出这些问题,对于《监狱法》的进一步修改完善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7.
证据作为证明的根据,本身也需要证明。只有证明了证据本身与案件事实的关联性,来源的合法性,说明确认了证据形式标准、证明的程度,表明了证据的确实性和充分性,才能依其为根据来证明案件事实。重视证据形式、规范标准及证明法则的研究,是现代刑事诉讼实践的需要。一、证据概念与证据标准关于刑事证据概念,国内外有许多学说,诸如原因说、方法说、手段说、结果说等等。我国现行立法及理论将证据规定为“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事实。”(《刑事诉讼法》第42条),将证据的属性概念确定为事实,而且是证明了“真实”情况的事实,可称之…  相似文献   

8.
自认效力要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认,是民事证据法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可以将其严格定义为:当事人一方或其他有权作出由该方当事人承担法律后果的自认人,对纯不利于己方的事实指称或材料证据,在本案诉讼中以明示或默示的形式向受诉法院表明其为真实的观念表示。〔1〕由于自认具有不争执性、自愿性和高度真实性的特点,受诉法院可以根据自认不经查证而直接地把纯不利于自认方的事实指称认定为案件事实,或者把经自认的材料证据直接作为定案证据。〔2〕一、关于效力内容在自认效力的内容上,一般认为英美法系把自认作为传闻证据的例外,赋予自认证据效力;而大陆法系的…  相似文献   

9.
本讨论了以下几个问题:(1)“逻辑真”是否是真的一个子类?(2)逻辑作为度量真的测度标准之一,它如何实现这种标准?(3)逻辑真自身的理论说明依赖于怎样的观念?作分析了以往哲学家、逻辑学家对这些问题的一些代表性看法,认为(1)“逻辑真”不是真的一个子类;(2)逻辑真只能测量观念形式上的关系;(3)逻辑真是认识论意义上的概念,它的本体论说明是一个“自足观念模式”的良性内循环结构。  相似文献   

10.
一、关于如何正确界定“再审证据”的定义以及再审证据的适用什么是“再审证据”?“再审证据”与一般意义上的“诉讼证据”又有什么不同呢?从一般意义上讲,所谓“证据”,是指据以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事实。能够作为定案依据的证据,必须具备两个特征,即必须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即“客观性”),必须是与案件情况有联系的事实(即“关联性”)。“再审程序”作为证据范畴中的一种,也必须具备上述共同的特征。但是,于“一审证据”和“二审证据”而言,“再审证据”是存在于案件的再审阶段,而“再审程序”是我国诉讼法律制度规定的一…  相似文献   

11.
王平 《中国法律》2008,(2):10-11,62-65
"民族"一词常在两种不同的含义上使用。一种用法是把"民族"与一个具有内部凝聚力的民族国家的人民概念等同,如中华民族等用法;另一种用法是指一个国家内部的不同族群。本文所谓的"民族法制"是在后一种含义上使用民族概念的,是指在中国这个多民族国家中处理内部各民族关系的法律制度及其动态的运作体制。综观改革开放30年,中国的民族法制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些成就是基于中国的实际创造的,因而符合中国的国情,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这些成就为进一步构建和完善中国民族法制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睡虎地秦律中的"官"没有官吏的意思,其主要义项是具有特定职能的机构、部门,从而引申出"公家"的意思,不宜泛泛作"官府"解。"官府"在秦律中有特定含义,表示具有保藏或作业功能的机构及其场所,不宜直接以现代汉语的"官府"对译。秦汉之际官署名称从"官"到"曹"的变迁,是秦朝建立前后以行政行为统一称谓用语的结果。里耶秦简中的"守",主要是长官不在时由某官员代为留守官署坐班之意。对里耶秦简中大量出现"守"和"守丞"现象的解释,必须联系睡虎地秦律和里耶秦简的不同文本性质和具体时空背景来理解。  相似文献   

13.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一词,在中国共产党各级机关和中国各级政府文件中经常出现,已经成为时下中国社会热词之一。同时,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也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一项重要社会政策和努力建设的社会管理工程。然而,长期以来,对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一词的内涵,人们却存在着相互差别很大的理解。这种状况不仅影响了学术界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制度进行研究探讨时的交流,更为严重的是,必然影响到对有关政策文件精神的领会和贯彻,从而影响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系统工程的建设效果。在总结、评述目前各种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一词定义的基础上,给出了自己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一词的定义,即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是指在社会公众参与下,各级党和政府部门为维护社会政治稳定协调行动,运用各种合法有效措施防治严重治安违法行为和刑事犯罪活动的一项社会管理系统工程。  相似文献   

14.
人群中有很多由基因导致的生理变异,可用于个人识别标志及身份证明。作为第三代遗传标记,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已被证明与人体的许多表型差异有关。法医学可以利用SNP这个特性,通过检验SNP位点,预测犯罪者的外在可见特征(EVCs),缩小犯罪嫌疑人范围。  相似文献   

15.
"证据"和"证据法"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证据"一般是指在裁决过程中能以理性方式影响最终判决结果的那些"输入"信息。理性方式是这里引入的第三个概念。在美国,"证据"还有一个专业性法律意义,特指在审判中提出的证言和展示件,但这是一个存在争议的定义。  相似文献   

16.
姜茂坤 《政法学刊》2008,25(3):51-55
清末时期,日本民法学逐步被引入中国。日本民法学在契约定义上,采用广义契约学说;在物权移转主义上,采用意思主义学说。这为物权契约观念的生成提供了前提和基础。“物权之契约”和“债权契约”用语相继被使用。至民国初年,大理院则通过判例,对物权契约进行了定义,并界定了物权契约的有效成立要件。但清末时期的物权契约观念与德国民法学理论中的物权契约(物权行为)有着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17.
美国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内涵是,警察在调查取证时,如果违反宪法第四修正案(免于非法搜查)、第五修正案(不得自证其罪)以及第六修正案(获得律师帮助)所保障的宪法基本权利,获得的证据将不会被法院所采用。美国法院还进一步创设了“毒树之果”、“米兰达规则”以及相应限制规则,实现了对该规则的双向规制。我国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以成文法形式规定了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从立法层面来看,我国并没有完全吸收其宪法基本权利的保障内涵;从适用层面来看,我国法院适用得当,但是说理不足,使该规则并不具有法定可预期性。加强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宪法理论研究是更好实施该规则的前提。  相似文献   

18.
陆而启 《证据科学》2011,19(4):401-414
我国刑事证明的印证模式突出表现了如下特点,系争内容由不同来源的证据提供同一性印证、证明程度排他性要求可能促成采用灵活性取证手段等。《办理死刑案件证据规定》之中有多处关于审查证据、采信证据和对全案事实认定的"印证"条款,这些条款体现了如下特点:需要印证的对象——主要针对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被告人供述和辩解等容易因为出庭而出现反复的证据形式以及间接证据;印证的目的——主要是解决庭审中翻证、翻供以及作证资格缺陷和利害关系人的证言效力问题;印证的条件错综复杂,而印证的效力有一种法定证据制度的痕迹,同时又因为其语言模糊而可能存在滥用裁量权的嫌疑。针对印证规定的限度,第一,需要把以量取胜和依靠主观真诚和正当程序为基础的以质取胜相结合;第二,需要把靠证据说话与辩论、说理和质证等形式的意见之争相结合。  相似文献   

19.
本文突破刑法理论界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犯罪问题论述的通说观点,结合特定的历史条件,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犯罪问题的论述进行了新的探讨:(1)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的状况》中封犯罪的阐述,是从无产阶级成长的过程角度来评析,犯罪是工人早期用来反抗资本压迫的行为方式,旨在分析资本的残酷剥削和压迫是产生犯罪的原因;(2)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有关对犯罪的论述,是从政治的角度封犯罪本质的揭示,即反抗统治关系的斗争,并非从刑法学意义上对犯罪概念的界定。  相似文献   

20.
李建  陈培勇 《中国法律》2008,(6):17-18,72-74
一、制定之必要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以下简称《劳动合同法》)於2007年6月29曰由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自2008年1月1曰起施行。《劳动合同法》作为构建和发展和谐劳动关系的一部重要法律,从起草、审议到公布施行,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