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上篇:官场腐败"心声"许多腐败官员落网后,反思自己走向腐败的历程,深究内心动因,其中不乏发人深省的"贪墨心态",而这些"贪墨心态"都有着浓厚的传统"贪墨文化"的印记。这些心态概括起来,无非涉及当官的价值取向、对腐败行为的自我开脱以  相似文献   

2.
在道德哲学的视阈中,作为精神结构的社会心态,其和谐体现为在"道德世界"和"伦理世界"中预设着的一种精神本性的统一性,即个体自身、道德与自然、特殊与普遍、个体与实体之间的统一状态及其应然关系.如果把实体与个体关系中两者的位移与置换看作是伦理世界中"精神性"心态结构的第一次异化与裂变,那么,在道德世界中的自我同一性危机以及动力机制中道德自我意识执着于某种"自然性"则是伦理精神和社会主体心态精神结构的现实性异变.因此,现代性社会心态失序根源于以"自然规律"僭越"道德规律"、以个体本位理性取代"单一物与普遍物统一"的"精神".基于此,本文揭示了社会心态结构与当代道德哲学和道德建构中的一些现代性难题的内在相关性并为社会心态的调适提供某种可能的伦理路径.  相似文献   

3.
官员也有自己的"粉丝"了。这或许真是社会的进步,官民之间零距离,官知民意,民知官情,也是中国社会由"官本"走向"民本"的标志。但是,这恐怕只是一种良好的愿望与期待,"官员粉丝"的出现,说到底还是草民心态、臣民心态,而非公民心态。中国人对权力的崇拜意识太悠久、太深厚了,"崇官"、"宠官"的习惯势力太顽固了,当官者太把自己当"官"了。中国的老百  相似文献   

4.
和谐社会心态是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基础,它具体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人与他人的关系上、人与社会的关系上以及人与自我的关系中.和谐社会心态的塑造需要借助道德调控的力量.道德调控既是塑造和谐社会心态有效手段,也是塑造和谐心态的重要保障.确立道德调控的目标体系、运用多种道德调控手段、构建良性的道德保障体系、加强道德调控的法律规约是塑造和谐社会心态的重要策略.尤其在社会公德方面,把"道德的应当"转化为"道德的必需",以强化民众对道德规范的践行,增强道德调控的有效性,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培育和塑造美好和谐的社会心态.  相似文献   

5.
陈攀 《法律适用》2014,(4):103-105
自首制度是一项重要刑罚制度。我国刑法规定"犯罪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罪行的"构成自首,相关司法解释和司法规范性文件对"自动投案"、"如实供述罪行"进行了全面阐释,并规定"对行为性质的辩解不影响自首的认定",这对自首的正确认定与准确适用提供了法律依据。但在审判实践中,行为人往往通过辩解作案时主观心态而对指控的犯罪行为性质提出异议,在此情况下行为人能否构成自首就成为有争议的问题。本文从"行为人主观心态"与"主要犯罪事实"的关系入手,分析"对行为性质的辩解"与"如实供述主观心态"相关问题及其对"行为性质"认定的影响,提出自首认定的具体标准。  相似文献   

6.
在新形势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硌须把握时代发展主旋律,摸清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积极探索克服大学生心理教育的"孤岛"和盲区。要想培养学生积极、健康,乐观、向上的生活心态和学习心态,必须把学生置于新的社会形势下,对学生选行全面、科学的规划和指导。  相似文献   

7.
传统中国尤其是清代中国的诉讼风气究竟如何,学界对此问题众说纷纭.本文选择了江苏、上海、广东、山东四省(市)的清代地方志"风俗"卷作为样本,借此讨论帝国晚期的诉讼风气与诉讼心态.地方志中记录了大量"好讼"或"厌讼"的风气、诉讼类型以及作者眼中的"好讼"原因,不仅是我们据以研究清代社会诉讼状况的实证材料,同时也可以用以解读地方精英阶层对于诉讼所持的独特心态.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笔者在与部分新考录的公务员交流时发现,一些年轻干部存在较重的"抱怨心态":凡事不是从自身查摆问题,总喜欢怨天尤人。这种心态不仅恶化了自己与其他同志的关系,更影响了对自我的判断认知,久而久之,将会影响到自己的成长和进步。年轻干部之所以有"抱怨心态",一方面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在作祟。现如今,大多数年轻人是独生子女,习惯了家人的关怀和呵护,弱化了与他人交往协作的能力。另一方面是  相似文献   

9.
在各类赌博对象中,官员赌博有其与众不同的特殊心态。官员赌博不管起初参赌是抱着什么样的心态,一个共同的规律是,凡涉赌者十之八九会走上贪的不归路,而贪的官员十之八九都会迷上赌博,形成了愈赌愈贪、愈贪愈赌的恶性循环怪圈。一、官场得志"猖狂赌"  相似文献   

10.
"礼"之效能提升离不开其神圣性与敬畏心态的作用。"礼"起源于"事神致福"的原始宗教祭祀活动,后来则演变为维护社会稳定的规章制度、道德规范以及行为准则。正由于"礼"的原初为原始宗教礼仪,在这种礼仪上,献祭、颂神、祈福等活动都具备一定程序,从而致使"礼"在源起意义上就具有一种"神"性化色彩,其本身就具有一种神秘性与神圣性。所以,尊"礼"、循"礼"、守"礼"、践"礼"必须持有一种尚诚、真诚、敬畏的心态。诚敬、敬畏、恭敬是实现"礼"之效用提升的保证,是确保祭祀礼仪活动中"天人""神人"沟通的精神支柱,更是健全社会关系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1.
19世纪40年代,中国在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下走上了现代化的道路,在这个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民的民族心态也历经了一个起伏的过程。从鸦片战争前的"夜郎自大"以自我为中心,到新中国成立后民族自信心的重新确立,再到对外开放后民族心态的平和,对此,本文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
医患社会心态是一定时期内社会中多数成员或较大比例的社会成员所普遍共享的关于医患关系的基本认知、情绪情感、态度立场和价值观念,它包含为人际心态、群际心态和文化心态三大层面。医患社会心态形成机制的研究重点在于说明关于医患关系的认知、情绪和信念如何从人际心态到群际心态到文化心态的转变过程,以及反过来关于医患关系的文化心态如何具体地作用于群际心态和人际心态的影响过程。建设良性医患社会心态的具体策略从三大层面进行:人际层面需提升医患直接沟通时的技巧与策略,群际层次需改进医患群体的互动模式、建设医患共同体,文化层面需培育医学理念、重建医学话语、重塑媒介形象并改进医学教育。  相似文献   

13.
平心而论,每个皇帝都和普通人一样,小气、吝啬。眼看要咽气了,除了生命之外,仍把许多心爱的东西抱住不放,恋恋不舍。从这些古代中国"规格最高的遗嘱"中,可以约略看到那些呼风唤雨的大人物们"和而不同"的表情与心态。  相似文献   

14.
周新 《法学评论》2012,(3):43-47
淫秽电子信息犯罪共犯具有主体不确定性、行为性质不清晰性,犯意联络复杂性等特征。淫秽电子信息犯罪链条上的各方主体,淫秽电子信息的上传、下载、链接等行为,淫秽电子信息犯罪"传播"的故意、"牟利为目的"的主观心态,均需具体分析,探讨其共犯性。  相似文献   

15.
熊琦 《法学评论》2012,(4):41-49
针对我国刑法理论中认为间接故意犯罪没有未遂形态的传统通说,本文从多个方面提出了质疑与反驳,主张间接故意不排斥未遂形态。通过构造案例等方式,本文发现了传统通说所支持的"承接模式"无法解释的现象,进而在中德比较法的视野中进行对比与分析,指出传统通说在刑法教义学、逻辑学中的种种值得商榷之处。在批判并修正了传统通说所支持的"根据事后结果倒推主观心态"理论后,本文提出了"根据事后结果取舍主观心态"理论,并从对该理论的扬弃中提出独立甄别间接故意行为是否成立未遂的标准。  相似文献   

16.
《人民调解》2011,(4):46
为进一步强化矫正效果,帮助社区服刑人员尽快调整心态,适应社会环境,真正融入社会。去年11月,天津市河西区司法局在尖山街举办了"珍惜自由、安心矫正"社区服刑人员心理健康知识讲座。河西区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区  相似文献   

17.
当前我国国民弱势心态不断在蔓延,愈来愈多的非弱势群体纷纷提出自己属于"弱势"一族,,这势必需要广大社会研究者竭力探究其应对对策。而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从心理资本的新视角来认识和帮助广大非弱势群体缓解弱势心理的危机,主张从个体自身以及社会支持两方面来帮助国民培养健康心态,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念,增强自尊心,坚定自信心,消除悲观心理,积极面对现实。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司法人员职务犯罪的情况比较突出,并呈逐年上升趋势,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关于这类人员犯罪的心态,不少文章作了较深刻的分析,具有一定预防意义。但这些犯罪心态(如贪图享受心态、攀比仿效心态、心理失衡心态、侥幸冒险心态等等)只是揭示了一般的犯罪心态,缺乏针对性。笔者结合办案实践认为,司法人员违法犯罪的特有心态是长期从事司法工作所产生的“过于自信”的  相似文献   

19.
上篇:官场腐败"心声" 许多腐败官员落网后,反思自己走向腐败的历程,深究内心动因,其中不乏发人深省的"贪墨心态",而这些"贪墨心态"都有着浓厚的传统"贪墨文化"的印记.这些心态概括起来,无非涉及当官的价值取向、对腐败行为的自我开脱以及官场潜规则.在这里,我们罗列一二: 当官不发财,请我也不来 ——贪官的价值取向 中国是个官本位的国度.一般来说,当官总是人们首选的人生目标,而且,权与势相关,权与利相连.当官就有势,有势就有利.当官的目的是"利". 在旧中国,当了官,就有了一切.升官总是与发财紧密相连,因为利用官位来谋取私利是人所皆知并且默认的官场图景.所谓"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人无横财不富,马无夜草不肥".贪官们追求财富,以权谋利,将人的趋利本性发挥得淋漓尽致,恰恰丢掉了为官本应恪尽的职责操守.这就是腐败的本质.  相似文献   

20.
怎样爱子女     
近来,连续发生明星、官员和富豪子女凭借优越的家庭背景和高人一等的心态,在社会上胡作非为、寻衅滋事的案例,既引人关注,更发人深思。这些"星二代"、"官二代"和"富二代"不断"出事",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父母的溺爱成害。怜子之心,人皆有之。爱护子女,父母常情。鲁迅先生有言:"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明星、官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