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网络后亚文化语境下,亚文化与主流文化间的风格、抵抗、收编等对应关系与模式都发生了变化,网络呈现出多元的文化图谱,文化互动、融合的过程中充满张力。"90后"甚至"00后"亚文化群体对主流文化、传统文化并不是完全排斥与抗拒的,只是需要以他们的方式表达才能产生共鸣,因此当《我在故宫修文物》等传统纪录片节目遭遇二次元文化B站,传统文化基因与互联网文化基因发生碰撞,传统文化在二次元的解构与建构中,产生了奇妙的文化融合,主流文化经历了一场文化裂变,在网络化的过程中被赋予新的内涵。在社群化传播的效应下,亚文化形态进入主流文化是对主流文化进入网络的一次文化逆袭。这对文化内容输出者重新思考平台及传播将带来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运用因子分析法找到乡村旅游开发中构筑青少年社区文化认同和社区满意度的维度,综合运用双变量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研究青少年社区文化认同对社区满意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乡村旅游开发中构成青少年社区文化认同的各个维度,即主流社会规范认同、社区风俗习惯认同、地域身份认同、社区传统文化认同均与社区满意度呈显著正相关,但仅有主流社会规范认同和地域身份认同对社区满意度产生显著影响,其中主流社会规范对社区满意度产生的影响高于地域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3.
寓于网络游戏中的暴力设计元素暗合了青少年好奇心强、争强好胜等显性心理特征,青少年极易误读暴力游戏中存在的人类"原始意象",文化规范理论从文化的规范性透析即网络亚文化对主流价值观的侵蚀的角度分析青少年犯罪与网络暴力游戏的关系,而社会控制理论则另辟蹊径地把原因解释为控制犯罪力量的薄弱,为理论论争提供了新的场域。  相似文献   

4.
科学治理网络青年亚文化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我们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提升主流文化对青年群体的影响;要调整对网络青年亚文化的管控方式,转换治理观念,创新治理范式,促进网络青年亚文化的健康发展,促使社会主流文化与青年亚文化实现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5.
青年亚文化:文化关系网中的一条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新媒介强势传播的文化语境中,青年亚文化的存在价值需要重新反思。青年亚文化的多样性而非一体性的存在充分表征了社会主导文化对异质文化的宽容,这是一种文化的自觉和自信。具有典型后现代特征的网络青年亚文化以"恶作剧者"的身份进入社会总体文化,其不确定性和可变性将对社会主流文化之间的裂隙进行有效的修补。青年亚文化的实践活动还不断地创生文化符号资源并向社会总体文化的其他类型输送这些资源,在共享中丰富现有的文化样态及存在方式,与此同时,青年亚文化还似鲶鱼,以其自身的创造性存在和文化活力不断地刺激和推动着社会主流文化的创新与前行。  相似文献   

6.
青年亚文化呈现出对主流文化的颠覆、抵抗与疏离.动漫流行语成为探究中国青年亚文化心理症候的一种视角,"萝莉""伪娘""宅男"三个术语折射出青年一代的心理状态、生存境遇与交往方式.三者集中代表了青年亚文化的群体性认同的心理诉求和另类标榜的心理症候,有赖于主流文化、媒体文化和社会文化三方面的共同努力加以规避和引导.  相似文献   

7.
随着网络社会初步形成,网络文化应运而生。网络文化不再是仅限于传统意义上网络空间内的文化,而是在网络时代一定的物质生产方式基础上所产生和发展,继承和创新的社会精神财富的总和。为了应对网络文化的时代性、矛盾认同性和双重效应性等特征给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安全带来的巨大挑战,本文尝试从尊重社会阶层的核心文化,强化社会阶层的亚文化,淡化社会阶层的冲突文化,培育社会阶层的重叠文化四个层面,论证网络文化语境下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安全话语体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8.
论亚文化群体对青少年毒品使用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青少年亚文化群体是价值、行为游离于主流文化之外的群体,具有互动频繁、行为方式独特、聚合力强、有潜在反文化倾向等特点。亚文化群体对青少年毒品使用行为影响极大。它通过其固有的内在机制:亚文化氛围、同类价值、学习模仿、文化压力、去个性化等等对青少年施加影响,促使青少年被卷入毒品活动。为了消除亚文化群体的影响,一方面应对其实施控制与打击,另一方面则应挽救吸毒青少年,并以主流文化为导向,对青少年实施超前教育,预防青少年参与毒品活动。  相似文献   

9.
网络作为当下最普遍最热点的传播媒介,深刻地影响着当前及未来的世界,并对人们的正常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而青少年是网络传播及使用的主体,80后90后的青少年更是从网络中成长的一代,网络深深渗入其生活的各个方面。网络青年亚文化是由青少年所创造,通过网络这一媒介表现出来,相对于网络主流文化而言的文化形式,以其边缘性、颠覆性、叛逆性吸引着广大青少年的参与,并成为网络文化与青年亚文化所结合的一种新的文化形式。因其传播的广泛性、内容的叛逆性及超前性等特点,让大批商家看中了其中隐藏的商机,并通过生产再创造的方式,使网络青年亚文化转化为实际的可供消费的物质形态,从而形成一个创意产业链。  相似文献   

10.
中国青少年流行文化现象报告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近年来,在我国城市青少年中不断出现一些流行文化层面的时尚现象,如大众传媒中的“追星族”现象、网络世界中的“QQ热”现象、外来文化中的“韩流”现象、社会生活中的“流行语”现象等。从中可以看出,随着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发展的深入,不同领域的社会文化形态对青少年的影响越来越大,同时青少年也在创造、积累着自身的“亚文化”,并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社会主流文化和大众文化。近年来不断出现的青少年流行文化现象,是其表层、集中、典型的代表,并不断引起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密切关注。在这一社会背景下,团中央宣传部与中…  相似文献   

11.
曾昕 《中国青年研究》2023,(5):111-118+102
近年来,“古风音乐”在音乐榜单与短视频平台上占据热门位置;古典、唯美的精神气质与现代技术手段结合,在移动互联网的加持下,原本基于趣缘聚集、“圈地自萌”的小众亚文化频频“出圈”,与主流文化、商业文化交融,显示出了较大的社会影响力。本文将古风音乐置于青年亚文化语境中,解析其出圈过程中与主流文化、商业文化的交织互动关系,并加入了专业性这一维度进行考量。研究发现:古风音乐发源于青少年爱好者唯美、避世、治愈性的审美想象;在得到主流和商业文化助推的同时,主流文化和商业文化也对这种亚文化的野蛮生长力形成了挤压。“专业化”既是主流化的必经之路,又构成其发展制约—专业化过程中的亚文化资本积累与文化折损,亚文化创作的自目的性与工具性之间的撕扯,成为古风音乐发展进退两难的矛盾;而主次文化的天然分野也使其破壁追求影响力的同时,遭遇内部抵抗与异化危机。  相似文献   

12.
锦鲤的意义在网络中通过转发、修改及扩散,呈现出不断流动与生成的状态,按照赋予意义、传播扩散与利用的逻辑,作为传统文化图腾的锦鲤,在符码统治下被赋予意义,在"乌合之众"的推动下,加之资本逻辑与娱乐泛化的耦合作用,从锦鲤到"锦鲤",再到"转发锦鲤"、锦鲤营销,其现状和特征愈加复杂,构成了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景观。青少年将"转发锦鲤"作为一种内群体的符号交往方式,这种网络亚文化的短暂狂欢,同时表现出后现代式的荒诞性。减少网络俗信对青少年价值观产生的消极影响,必须培养青少年媒介素养,减少"我向幻觉行为",在合理疏通压力的同时,消除祈愿幻觉,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自我认同,在奋斗中成就美好未来。  相似文献   

13.
大学校园亚文化是与传统校园主流文化相对立的另类文化,其表现形式有Hip-Hop文化、网络文化、课桌文化等,该文化具有一定的消极性,因此我们要加强校园主流文化建设,对其予以积极引导。  相似文献   

14.
非主流是当下社会的一个热词,它在受到一部分青少年吹捧的同时,也遭遇了很多人的冷遇与批判.非主流作为一种亚文化现象,在拥有一套自身的现代符号系统的同时,也保有传统文化的基因,蕴含着大量的主流因素.以积极的视角看待非主流,给非主流一定的生存空间,不仅是对多元文化与生命的尊重,也是对主流世界的建设与发展.  相似文献   

15.
在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中,我国农村社会发展空间受到严重挤压,农村经济发展不充分,文化建设滞后。受到城市文化、主流意识形态以及青少年自身特点的影响,农村青少年乡村文化认同日渐弱化,认同危机在农村社会呈现。通过加速农村经济发展,拓展乡村文化空间,加强乡村文化认同教育,倡导乡村文化自洽,融合多元文化元素,提升农村青少年乡村文化认同,从而实现我国农村地区乡村文化的重建。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2016年度国内重要期刊发表的与青年亚文化研究相关的学术论文进行搜索、梳理和分类,试图勾勒该年度青年亚文化研究的总体情况,并从政治娱乐化与娱乐化政治、网红现象的多元化解读、新媒介进程中身份认同的危机与重建、媒介技术视域下的青年亚文化传播、青年亚文化与社会整体文化的关系考察、青年亚文化研究的方法论反思六个方面概括该年度主要的研究发现和核心观点,并对此加以评述和反思.  相似文献   

17.
随着互联网技术与便携通讯设备的结合,"基友"的称谓已经扩散至男同性恋者群体之外,并被网络虚拟世界中的青年亚文化群体所泛用。在虚拟的网络社交互动平台,网友对"基友"称呼的泛用,不仅是同性恋群体不断抗争而被逐渐"去污名化"的结果,也是新兴网络亚文化群体获取身份认同的需要。对互联网资料的梳理和访谈材料的分析可以发现,"基友"称谓从虚拟社区正逐渐向现实社会扩散,表明传统性别文化在飞速发展的信息社会中正在经历着重要的变迁。  相似文献   

18.
主流文化与青年群体亚文化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的主流文化就是社会主义文化,它具有先进性、开放性、创新性、历史性特征;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统摄和支配其他价值观,从而成为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价值观;青年群体亚文化是与主流文化相对应的非主流的、局部的、特殊的亚文化形态;现代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文化传承链条的断裂是青年群体亚文化存在的客观原因;主流文化与青年群体亚文化之间不存在根本性的矛盾和对立,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宽容、善待并正确引领青年群体亚文化回归主流,是正确处理两种文化关系的原则和策略。  相似文献   

19.
文化生态是文化运行方式和人生存方式的动态呈现,更是涵养强大文化软实力的前提条件。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文化属性不仅在现实生活中受到文化生态的建构和影响,也决定了文化生态要素的时代性、现实性和有效性。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建构优良文化生态必须要在明确亚文化与主文化、落后文化与先进文化、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紧密关系和相互作用的基础上,通过意识形态底线的守护、亚文化的改造、不良社会思潮的抵制、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和网络技术的时代运用为切入点和突破口,实现主流文化为主导的文化生态价值生成。  相似文献   

20.
贫富差距拉大、人口城市化加速是造成社会空间解组的重要原因。城市亚文化圈的形成影响着生活圈内居民的文化认同,会逐渐形成偏异于主流文化的亚文化圈,使主流意识形态的安全面临着由内而外的挑战。应采取建立以社区自治为主导的、社区警务战略为辅的犯罪管控体系等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