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拔尖创新人才是各个领域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优秀人才,既可以是复合型人才,也可以是学术型、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关于我国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对67所高校的处级管理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拔尖创新人才主要是依托基地班、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某个创新学院或某一特色专业等平台来展开;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既包括来自学生本身的因素,也包括来自教师层面的因素,还有来自学校层面的因素。根据调研结果,提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路径选择:改革教学方法;让学生尽早参与科学研究活动;实行本科生导师制;推动产学研合作。  相似文献   

2.
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是时代的需要,是社会治安形势的迫切要求,也是提高公安队伍战斗力的重要手段。因此,地方公安高校必须进一步转变观念,加强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考核评估方式及教学管理等方面的改革,为应用型公安创新人才培养服务。  相似文献   

3.
我国政法干警招录培养体制改革对公安院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希望,对公安人才培养质量作出了新要求。人才的质量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这次改革的成败。因此,需对公安院校招录培养体制改革人才培养质量进行评价,并通过评价来检测公安院校人才培养能力,从而促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促进校局合作,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进一步深化招录培养体制改革,确保人才培养沿着预期的方向进行。  相似文献   

4.
公安高校的公安专业学历教育要适应公安工作发展与统一招警制度的要求,必须对公安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文章阐述了评判人才培养模式科学性的标准,分析了现有的公安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不足与改革的必要性,阐述了设计公安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指导思想与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强化公安专业的通识教育,形成统一基础,先通后专,通专结合,柔性专业方向”的二段制公安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并对其课程体系的具体内容与相应的配套措施进行了分析与阐述。  相似文献   

5.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中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和新时代公安工作的重要论述,培养一批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公安法治人才势在必行。在新时代,公安英模精神包含了忠诚、勇敢、为民、公正和守纪的精神,进行公安英模精神教育在培养公安法治人才中发挥了显著的作用。崇尚英模,践行英模精神,才能成为英模。从整体发展的视角来看,以公安英模精神引领公安法治人才培养存在着偏差和误区。以问题为导向,对以公安英模精神引领公安法治人才培养进行创新,以期充分发挥公安英模精神的育人作用。  相似文献   

6.
在国家通过政府统筹强化高校智库建设和公安高等教育倡导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等背景下,警务研究人才训练项目对于推进"卓越警务人才计划"、储备公安智库后备力量起到示范引领作用。警务研究人才培养策略包括明晰学员选拔标准,组织智库研究人员辅导学员学习警务研究课程,开展课题研究及调研工作,并依托科学严谨的考核评价机制规范化运作,努力培养高素质创新型、符合警务现代化需要的卓越警务人才。  相似文献   

7.
本文根据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引入竞争机制使我国形势发生的可喜变化,根据我国加入WTO以后各种竞争将更加激烈的严峻形势,特别是根据目前公安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新要求,结合自己多年从事公安教育工作的体会,阐述了培养创新型公安人才的急迫性和重要性,提出了在教学和管理工作中如何根据青年学生特点,去开发、提高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观点和方法。  相似文献   

8.
试论公安院校创新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安院校实施创新教育,要以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总体思路为指导,树立重适应、重发展、不拘一格,创新知识,创新能力,创新素质综合培养,以及重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观念;确立具有公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以拓宽口径、拓宽知识面,增设新课、更新内容,系统考虑、整体优化为内涵的创新教育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贯彻启发为主,实行"多方"结合,重视科研训练,加强实践教学.以此努力探索出符合创新人才培养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9.
本文认为公安成人高等教育规律是成人特点、公安特色、高校水平三位结合,有机一体。培养的创新人才应是有远太理想、忠诚可靠、遵法守纪、掌握较高的现代警务理论知识,警技训练有素,体魄强健,适应21世纪治安形势变化,有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具有创新警务工作意识的警官。创新主要是指公安应用理论、公安对策方面的创新。在教学方面采取的对策:创新人才的培养关键是教师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以创新意识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现代教学技术与现代教学方法的掌握和运用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桥梁。  相似文献   

10.
高职院校如何培养创新人才,是高职教育在新时期的紧迫任务。但很多高职院校对创新教育认识并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社会对高职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认识也不到位,不同程度地反映在学生、高校、政府和社会等诸多层面上。因此,要大力优化高职院校创新教育环境,改进教学内容和培养方式,健全创新人才评价机制,以确保创新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11.
培养和构建公安管理学专业人才的能力体系,是满足公安实战需要的保障。根据警务改革和人才培养规律,公安管理学专业人才应当具备基本的业务能力、数据处理能力、信息检索能力,掌握基本的警务技能,心理调适能力、主动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必不可少。但在实际的培养过程中,普遍存在能力培养与教学、与实战、与意识脱节等问题。为全面培养公安管理学专业人才的能力,应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加大师资建设力度和搭建校局互动平台。  相似文献   

12.
随着创新创业教育理论在全国高等教育领域深入发展和应用,各级各类高校都结合自身的教学理念和特点开展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本文试图以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实验班为范本,探索“专业□行业”的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新模式,有效地激活大学生“创客”基因,培养一批赋有创新思维和意识、创业精神和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相似文献   

13.
《刑事案件侦查》课程是公安院校侦查专业的主干课程,为适应新疆公安实践部门的需要和学院升本后人才培养目标的提升,新疆警察学院侦查系在教学内容、师资队伍、学生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存在课程教学内容重复、实训教学开展不足、教师理论教学与实践工作相脱节、教学方法单一、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差、考核方式不合理等问题。应从调整教学内容、突出新疆公安教育特色;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理论教师与兼职教官合作机制;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因材施教等方面进行课程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14.
“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计划”是我国在新的历史时期为赢得国际教育竞争力的伟大实践.本研究采用“中国大学生学习与发展追踪研究2012”的调研数据,从学生的主体视角探究“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及与普通培养模式的差异,研究发现:“拔尖创新人才”在学习意愿、学习能力和学习性投入等学术导向指标上全面优于普通培养模式的学生;在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组织能力等社会导向性指标上,低于普通培养模式学生,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相似文献   

15.
公安院校的教育使命是为社会培养治安人才,特别是为公安机关培养后备人才,必须培养提高学生的人格素质,而且必须用公安精神对学生进行人格塑造。新时期公安精神集中在忠诚无畏、爱岗敬业、热爱人民、忠于法律、公正廉洁、英勇顽强、超越创新等方面。我们应该在具有公安特色的的教学与管理中,使学生受到公安精神的熏陶,完善人格素质,适应新形势对公安人才的需要。  相似文献   

16.
创新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人才。公安创新教育的基本内容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思维的形成,创新人格的塑造。创新教育的实施,要进一步树立创新教育观念,深化课程改革,实现教学内容的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创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探索考试改革,创设宽松民主的学习环境和紧张艰苦的训练环境,造就一批创新型的教师队伍。  相似文献   

17.
面对新的、更加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国外竞相改革高等教育,调整人才培养模式。一些发达国家在进行高校外向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过程中,在理念、机制、模式以及质量保障体系等培养方面形成了一些有益的经验。本文对这些培养经验做了详细分析,再此基础上总结出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8.
处于起步阶段的网络侦查专业高等教育在教学模式上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基于协同创新的视角,通过教学和科研协同、理论与实践协同、校企协同、教师间的协同、学生间的协同、师生间的协同、师生以及公安相关部门协同等等建立新的多赢教学模式,力争培养出网络侦查专业高质量应用型创新人才,使之更契合公安高等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培养目标,是解决网络侦查专业现有教学模式弊病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9.
人才培养模式是当代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社会经济的发展,治安形势的变化,给公安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规格、质量和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以教育观念转变为先导,以能力拓展为核心,塑造学生的警察执业品格,铸就公安实战人才,积极探索和构建适应21世纪社会和公安实际部门需要的公安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我校特色办学的积淀和升华。  相似文献   

20.
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是时代的需要,是社会治安形势的迫切要求,也是提高公安队伍战斗力的重要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因此,地方公安高校必须进一步转变观念,加强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考核评估方式及教学管理等方面的改革,为公安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