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周 《犯罪研究》2001,(4):22-24
刑事证据展示,在西方称为证据开示或证据公开,是指在刑事犯罪案件提起公诉后到法院正式开庭审判前这段时间内,控辩双方通过适当方式将本方所掌握的诉讼中必要的或有价值的证据让对方知悉的制度.作为一种制度,证据展示最早发端于英美法国家,它是英美当事人主义对抗制的刑事诉讼中的一项独特的重要证据制度,其目的是为了让事实本身,而不是靠突袭或技巧来决定审判的命运.在当今世界各国,证据展示作为与控辩式庭审相配套的诉讼程序而被广泛采用.司法实践证明,在目前我国律师辩护仍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侦检机关所获取的证据材料的情况下,实施这一制度,有利于为辩护方进行刑事辩护提供充分的证据信息,有利于控辩双方进行充分的预审准备,有利于避免审判中的相互突袭,有利于节省司法资源,提高诉讼效率,实现诉讼双方的权益平衡.  相似文献   

2.
证据制度是刑事诉讼中的重要法律制度。举证、质证、认证是诉讼中庭审阶段的核心,也是证据运用的主要内容。我国现行刑诉法虽然设专章规定了证据制度,但是由于立法本身存在不足,无疑会阻碍诉讼目的的实现。在我国刑诉法中确立非法证据排除原则、直接言词原则、质证程序设计及证据展示制度等证据运用规则,对于完善我国刑事诉讼证据制度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刑事证据展示,在西方称为证据开释或证据发现,是指在刑事案件起诉后到法院正式开庭审判之前这段时间内,诉讼当事人用以了解对方所掌握的诉讼中必要的或有价值的材料的制度。在当今世界各国,证据展示程序被作为与控辩式审判方式相配套的程序而广泛采用。  相似文献   

4.
证据开示(discovery),又称为证据展’示,是英美等国家实行的一项重要的诉讼制度。其基本含义是指在庭审调查前双方当事人对自己获得的证据材料向对方公开的一种活动。正如美国法学家大卫·W·纽鲍尔所说,刑事诉讼中的证据开示,是审判前在控诉方和辨护方之间进行的信息交换。  相似文献   

5.
刑事证据展示,又称证据开示、证据披露,是指控辩双方依法相互展示证据的一种制度。它是英美当事人主义对抗制刑事诉讼发展的制度产物,是审判公正、兼顾效率的制度体现。英、美、法、意、日等国均以法律条文的形式确立了证据展示制度,但各国有关证据展示的时间、范围、方式等方面有所差异。本文拟对美日两国的证据展示制度作一比较。 一、美国的证据展示制度   在美国,刑事诉讼程序曾经长期受庞德的所谓“竞技司法理论”的支配,诉讼被视为律师 (检察官亦是律师 )之间攻击、防御技巧的一种比赛或比武,胜利往往属于出奇制胜的一方。控…  相似文献   

6.
证据开示是来源于英美法系的概念,是刑事诉讼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建立刑事证据开示对我国刑事诉讼所追求公正、公平、高效的实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的刑事证据开示制度同大多数法律一样需要移植国外现行刑事证据开示制度,来完善自己的刑事证据开示制度。法律移植过程中要注重外来法律的本土化,本文从我国立法、司法及人们诉讼观念三方面对我国刑事证据开示制度的运行环境进行了思考,使之有益于立法和实践。  相似文献   

7.
借鉴“刑事免责”制度和“证据强制”规则之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国均 《中国法学》2003,(5):153-158
刑事免责是美国刑事诉讼中的一项基本制度 ;证据强制是适用刑事免责的一个重要证据规则。本文阐述了“刑事免责”制度和“证据强制”规则的立法背景、二者的内涵关系以及适用的范围等 ;论证了我国确立“刑事免责”制度与“证据强制”规则的必要性 ,提出了借鉴其合理内容的一些构想 ,认为在我国确立“刑事免责”制度与“证据强制”规则对于缓解我国侦查机关的侦查取证困难有较大作用  相似文献   

8.
所谓证据开示,又常译为证据展示、证据披露等。在刑事诉讼中,它主要指控辩双方在开庭审判前或审判过程中,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方式将各自掌握和控制的诉讼证据和有关资料让对方知悉的制度。[1]目前,带有证据开示性质的规定不断地出现在我国  相似文献   

9.
(一)在刑事诉讼中,需要根据对证据的判断来查明案情。如果判断证据发生错误,必然导致认定案情错误。所以,对证据的判断是证据制度的关键。历史上曾经有过几种不同类型的证据制度,它们对证据的判断也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10.
刘南男 《政法学刊》2008,25(6):84-88
证据制度是指法律规定的关于在诉讼中规范证据资格、证据收集和审查判断,以及司法证明活动的规则体系。证据制度是内地诉讼制度中亟待完善的部分。我国的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及台湾在法律的继承和发展过程中分别秉承英美法系当事人主义、大陆法系职权主义与混合折衷主义诉讼制度之精华,形成了各具特色且较为完善的刑事证据制度。对两岸四地的若干刑事证据规则和刑事证据证明制度进行比较分析,为内地刑事证据制度的改革与完善提供了重要思路。  相似文献   

11.
设立我国刑事证据展示制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刑事证据展示又称证据开示、证据发现,是指控辩双方交换证据、意见的制度。其核心要求是,在辩护方提出合理申请的情况下,法庭可以要求指控方在审判前允许辩护方查阅或得到其掌握的证据材料;同时,在法律规定的特定情况下,法庭也可以要求辩护方将其准备在审判中提出的证据材料向指控方予以公开①。刑事证据展示制度,是对抗制刑事诉讼的基本制度,是审判公正兼顾效率的基本保障。一、我国刑事证据展示的立法缺陷我国刑事诉讼法没有设立刑事证据展示制度。《刑事诉讼法》第36条规定,辩护律师自人民检察院对案件审查之日起,可以查阅、摘抄、复制本…  相似文献   

12.
完善刑事诉讼中的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不仅需要从刑事实体法的角度对相关问题进行探讨,而且,也需要从刑事程序法的角度对此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对其中的疑难问题来说,更应当从刑事程序的独特情况出发,以程序公正为基本要求展开研究。完善刑事诉讼中的认罪认罚从宽制度,若只是局限于认罪认罚的实体法意义上的从宽、程序法意义上的从简,许多疑难问题解决不了。应当以认罪认罚在刑事程序中的证据价值为基础,坚持无罪推定、权利保障、职权规制等原则,研究解决完善刑事诉讼中的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之相关疑难问题,包括权利保障问题,刑事诉讼中的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所涉及的职权部门之间的制约问题,刑事证明要求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中的问题等,以求有助于推动刑事诉讼中的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完善,预防、避免刑事诉讼中的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完善我国刑事证据制度的立法构想严端(教授)熊秋红(刑诉法专业博士生)证据问题是刑事诉讼中的核心问题。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对“证据”作了专章规定,反映了我国刑事证据制度的基本特点。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顺应刑事诉讼科学化、民主化的要求,总结我国多年来的理论...  相似文献   

14.
刑事证据开示制度的实践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修订后的《律师法》对律师在刑事诉讼中的阅卷权作了突破性的规定,相当于建立了一种仅控方向辩方开示的单向证据开示制度。实践中,各地司法机关积极试点、探索刑事证据开示制度。但是,该制度在试点工作中还存在诸多困境,亟需进一步探索和改进。  相似文献   

15.
在刑事诉讼中,证据是定案的基础。正确地判断证据是正确地运用证据认定案件事实的前提。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社会制度中,都存在过与诉讼制度相适应的证据制度,而这些证据制度又规定了判断证据的原则。我国目前判断证据的原则是什么?法学界  相似文献   

16.
随着科技发展,专业分工细化,许多情况下科学证据成为了定案的重要依据,专家进入诉讼无可避免,但专家以什么样的形式进入诉讼特别是刑事诉讼存在争议;英美刑事专家证人制度符合了世界刑事诉讼发展的潮流和中国现实,在刑事诉讼法修改的大背景下可以借鉴英美刑事专家证人制度重构刑事鉴定制度,建立切合中国实际的刑事专家证人制度。  相似文献   

17.
《证据科学》2011,19(6):F0003-F0003
对我国刑事鉴定结论的反思(莫然)(1)31美国行政证据的可采性-兼论我国相关规则的建构(韩春晖.刘新坤)(1)38论供述排除的目的与条件-中美供述排除规则的比较研究(金华)(1)46刑事诉讼中私人违法取得证据之证据能力评析(高咏)(1)56“理性”抑或“怀疑”:英美证据思想的“世纪之争”  相似文献   

18.
白雪 《法制与社会》2010,(4):261-261
本文简要的介绍了刑事诉讼中的非法证据,并就非法证据的效力作了相关的论述,以期对刑事诉讼中的非法证据效力认定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9.
刑事诉讼中,侦查人员作证是证人出庭作证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认为侦查人员出庭作证制度是指刑事诉讼中侦查人员在人民法院开庭审判时出席法庭,接受控辩双方以及人民法院的询问,就其侦查行为的合法性以及侦查过程中所接触的案件事实和搜集到的证据向人民法院作证,以查明案件事实的司法制度。201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修正案(以下简称刑事诉讼法),第一次以正式法律的形式规定了侦查人员出庭作证制度。这一制度对指控犯罪和  相似文献   

20.
我国刑事证据展示的模式选择与制度建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刑事证据展示制度作为一项全新的刑事诉讼制度,在其模式选择中,应将法官纳入这一制度框架之内,其时间应在诉前,宜采取二次展示的方式并严格按照法律的规定进行。另外,刑事证据展示制度应包含确立宗旨、原则、展示主体、展示内容、展示时间、地点、展示程序、法律责任等一系列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