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李明 《理论月刊》2007,(3):38-40
善,就是源于人性所驱动的、以实现整体普遍利益和个体福利为目标的一种社会性的和谐状态。实现“善”的最佳途径就是“互助与利他”。社会中的贫富分化是极端利己主义所引致的竞争结果;而社会中的济贫扶贫则是互助与利他驱动的平衡倾向,其目的就是实现社会的善。济贫扶贫的伦理基础是互助与利他之“善”所广涵的众多伦理学次生概念。  相似文献   

2.
所谓利他精神,就是想问题、办事情总是为了他人,不为自己;或者多为他人,少为自己。  相似文献   

3.
周纯 《求索》2013,(10):226-228,190
利他性反映了社会中普通成员对于他人利益的考虑与关心。是组成社会文化与道德的重要部分之一。对于利他性来源的探讨,已经广泛地出现在包括社会学、社会生物学、社会心理学以及发展心理学等学科之中。探讨主要集中于利他性的先天生物性来源与后天的社会教化过程之间的分歧,针对这一分歧,学界还出现了一种二者的整合趋势,即用来解释利他性来源的基因——文化的综合型模型开始被提出。本文主要回顾介绍了三种现有解释社会利他性来源的主要理论观点,并尝试性地对其进行了分析比较,为提高中国社会利他性水平提供合适的入手路径。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早期的利己利他观李文斌利己利他观是毛泽东道德观的生长点、实质和核心。而他早期的利己利他观又是他后期的利己利他观形成发展的基础。因此,弄清毛泽东早期在利己利他问题上的重要观点,对于深刻认识和理解毛泽东从唯心主义者向唯物主义者,从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向...  相似文献   

5.
义与利及其相互关系是一个古老又常新的命题,古今中外阐释颇丰,问题的实质是如何处理利己和利他的关系。“利”即利己,就是个人利益;“义”即利地,就是他人利益,包括公共利益、社会利益和国家利益。又与利孰轻孰重,如何取舍,实质上是人类价值取向的核。C内容。不同社会  相似文献   

6.
公共管理学重述:需求溢出理论的逻辑思路与基本主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需求溢出理论看来,公共事务源于个人的需求溢出,即个人需求超出其本人及家庭的满足能力的状态。解决个人的需求溢出问题是公共管理的终极使命,而解决个人的需求溢出问题的唯一途径就依靠公共生活中别人的利他行为,因此公共性就是利他性。需求溢出问题的解决顺序应根据需求正义来确定,需求正义应依据传宗人理性来衡量。公共利益是需求冲突中具有压倒性正义优势的一方的需求溢出;御器之术和统术之道构成了公共管理学的知识体系;公共管理学科的人才培养目标及核心竞争力在于培养人的利他之心、利他之识、利他之能。  相似文献   

7.
张君平  张俊 《前沿》2010,(11):110-112
中西方自古至今无数大思想家,在探寻着医治利己与利他的“分裂症”之良法,提出“我他统一律”种种假设。现代新型良知观,应该被理解为利我与利他的有机统一,是社会良好秩序之本;如若利我与利他“分裂”,社会就会“失序”。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语境下,更需反思“良知”之真谛。  相似文献   

8.
自利和利他相结合的集体主义是利益主体处理各种利益关系的道德基础,也是培养青年利他行为必须坚持的道德原则,因为集体主义本身就内含着利他性的自主意愿、行为方式和客观结果.  相似文献   

9.
本文力图对互惠利他与纯粹利他的存在给出一个合理的经济学解释,并基于对行为的结果而非动机的考察,得出了纯粹利己与纯粹利他,互惠利他与纯粹利己各自的生物进化稳定策略。最后通过制度的引入,重新提出了解释纯粹利他行为存在的模型,并认为人的全面发展与制度的全面发展是紧密相关的。  相似文献   

10.
龚英明 《今日浙江》2007,(24):50-50
有一种品德是高尚,有一种人物叫英雄.孟祥斌配得上高尚一词,孟祥斌当得起英雄二字.什么是高尚?无私、利他就是高尚.  相似文献   

11.
钟德友 《新东方》2000,(9):44-46
斯密难题:道德上的利他心与经济上的利己心之间相互矛盾冲突。依据斯密的“每个人改善自身境况的一致的、经常的、不断的努力是社会财富、国民财富以及私人财富所赖于产生的重大因素”理论,当今市场经济活动中的经济上利己与道德上利他并非是矛盾冲突和不可相容的,利己与利他、富民与富国、竞争与合作、物质基础与道德文明等具有相互关系,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内涵。  相似文献   

12.
饶异 《理论月刊》2010,(8):85-89
生物学的互惠利他理论成功地解释了非近亲个体之间的合作与利他行为。该理论应用于人类社会是有其可行性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人类的自然属性决定了人与动物的利他行为具有相似之处;互惠利他理论体现了利己和利他的对立统一性;互惠利他理论协调了各种利益冲突,为人类的合作,社会的和谐提供了重要启示。同时该理论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人类的社会属性决定了人与动物的利他行为有着本质区别;互惠利他理论无法说明纯粹利他行为。  相似文献   

13.
廖耘 《求索》2007,(9):137-139
本文论证了利己与利他博弈下的公共利益最大化原则是经济学的伦理基础,并且,基于该原则的制宪选择所追求的双赢博弈,理所当然地体现了宪制经济学的伦理向度。但是,作者指出,与一般的经济学一样,宪制经济学也无法逃脱自然本位型论证的窠臼,它从人的两面性来论证利己与利他的正当性,必然缺乏根据,难免有独断之嫌。  相似文献   

14.
宁健 《桂海论丛》2001,17(5):55-56
人们往往认为 ,道德都是利他的 ,即使承认有利于道德行为主体 ,也只是从精神性方面加以肯定。实际上 ,道德利益不仅是指利他 ,而且包含着利己 ,利己的内容既有精神性的 ,同时也有物质性的。道德利益是利他和利己的统一 ,这两方面的统一构成了道德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利他精神的培育在新时代具有新的意义,无论是人格的塑造还是道德的养成,利他精神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培育新时代青年的利他精神极其重要,是以责任担当书写伟大时代、以青春力量实现伟大梦想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16.
潘石 《长白学刊》2010,(6):82-87
经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其研究对象不能不涉及人类的本质属性问题,即人性问题。人性科学是一切科学的“心脏”,自然构成经济学之基础。人类社会与自然界是不可分割的,人依赖于自然界又主要在人类社会中活动,所以人必然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人的自然性是其社会性的基础与奈件。经济学视阚中的人,绝非孤立的人,而是社会中的人,其中主要是“经济人”。“经济人”的本性,绝非单纯是“利己”的一元性,而是具有“利已”与“利他”二元性,其任何经济行为都是利己性与利他性二元属性的综合或复合体,是利己与利他二元属性博弈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孙旭武 《前沿》2012,(18):39-41
我们身处功利主义时代迫切需要雷锋的利他精神,同时也迫切需要为何以应该具备雷锋的利他精神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以往抽象的人性论思想虽然对于学会雷锋的利他精神颇有借鉴意义,不过在功利主义盛行的年代还是显得有些软弱.以往的人性论思想使我们意识到人的两重性:一是动物性的趋利避害,二是精神性的利他精神.马克思相似于以往的人性的二重性划分,但从“现实的人”出发,提出了“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理论.我们以功利主义的“等价交换”即“他者对我有益我才应具备利他精神”为原则,论证在这两个领域里人都应具备雷锋的利他精神.  相似文献   

18.
玉苗  慈勤英 《桂海论丛》2012,(6):99-103
道德与慈善事业互相关联,道德是慈善事业发展的基础,慈善事业有助于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但纯粹无私利他并不是慈善唯一的标准,慈善超越了道德范畴而具有经济、社会、政治等多重意义。为适应现代公益事业发展的需要,必须转变传统的慈善观,从注重公益行为的义务论转向义务论与目的论相结合,注重公益的多元价值,由片面利他向互惠共利模式发展,形成人人参与公益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9.
吴永波  徐宪 《前沿》2009,(5):122-125
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人力资源能力建设离不开社会主义文化的支撑。该文试图从外部的社会文化性质和内部的内涵、功能等方面探讨“利他”取向的文化价值观对人力资源能力建设的重要作用,认为“利他”取向的文化价值观是我国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必然的文化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20.
论艺术德性     
人类的利他行动是德性行动。其中艺术行动又是一种特殊的德性行动,因为它不仅同时兼具利他性和利己性,而且直接通达人生的终极目的。这种能激发艺术主体强烈自由情感的性质就是艺术德性。艺术德性是一种特殊的职业德性。直观真实、客观真实和主观真实是构成艺术德性的三个必要条件但非充分条件;开辟新奇和充满不确定性的新现实图景是艺术德性的充分条件而非必要条件。两者的完美结合才能催开美丽的艺术德性花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