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泰国政治权力结构调整的动力、路径与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对政治利益集团权力斗争的分析,本文认为,近年来泰国政局持续动荡的根源在于政治权力结构调整所面临的转型困境。20世纪90年代以来,泰国在全球化外部风险与国内城乡发展失衡的双重压力下,形成对国家发展道路的重新选择要求。经济利益结构的改革压力,形成对"碎片化"政治权力结构的调整动力。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爆发,成为推动泰国政治权力结构调整的契机。既得利益集团倾向于保留"碎片化"格局的改良方案,但代表新资本集团的他信派系倾向于政治改革,要求建构由其主导的"层级式"政治权力结构。他信派系得益于新资本集团与农民群体的政治联合,在"政治权力结构—经济利益结构"大循环调整过程中占据优势;既得利益集团得益于国王权威的支持,在"政治权力结构—政治文化传统"小循环调整过程中掌握主动。双方在政治权力结构的调整过程中相互制衡,从而使得泰国的政治秩序迟迟未能重建。  相似文献   

2.
21世纪初,泰国军方在国家发展模式变革过程中先后两次发动政变,重返权力核心.本文认为,促成泰国军人集团政治回归的主要动因在于既得利益集团的“反他信”共识,保守阵营复兴传统政治秩序的需要,以及社会民众对安定、和谐与发展的诉求.军人集团掌权后,通过创新制度安排、重塑传统意识形态、压制反对力量等方式,试图恢复传统政治秩序下的寡头权力结构.从目前看,泰国政治前景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济复苏进程.除非巴育政府能利用外部资源有效破解存量改革难题,否则新一轮的政治冲突与权力博弈很可能再次发生.  相似文献   

3.
泰国政党政治发展以2006年政变为分水岭,经历了"过山车"式的调整,从"西式民主"折返到"泰式民主"。2014年政变后的党禁,更是严重阻碍了政党政治的有序发展。究其原因,关键在于,在泰国政党政治的发展过程中,保守阵营面临政治资源转化瓶颈,难以在以政党博弈为主的政治架构下获得与其政治资源相称的"权力—利益"地位,从而产生政治权力结构的持续张力,引发保守与变革冲突。短期来看,保守阵营依托2017年宪法复辟以非政党博弈为主的政治架构,试图在"还政于民"后延续权力主导地位;但中长期来看,随着保守阵营衰落,泰国政党政治将在新兴力量推动下再次转向"西式民主"的政治架构。  相似文献   

4.
作为泰国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枢密院在泰国政治中的作用深刻反映了国家建设与民主政治之间的关系.作为朱拉隆功改革的成果,枢密院有助于君主加强集权,从而推动泰国的国家建设.泰国民主政治进程启动后,经过普密蓬国王及前枢密院主席炳· 廷素拉暖数十年的经营,枢密院逐渐成为国王汇聚政治资源的场所.国王通过枢密院成员的社会网络缔造了其与军队、司法机构的政治联盟,形成与民选政府相对的"平行国家",但民选的他信或亲他信政府凭借选票所代表的民意支持,冲击了"平行国家"相对于民选政府所具有的权力优势.作为"平行国家"的枢纽,枢密院通过传递信号、为政变背书及支持非民选政府组建等方式来维护"平行国家"的权威及利益.  相似文献   

5.
冷战期间,泰国在军人集团主导下先后进行了两次发展模式变革,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经济跨越式发展。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城市中产阶级的政治崛起,泰国再次进行发展模式变革,但是,照搬西方的"选举民主体制—全面自由化道路"发展模式未能取得预期成效,反而引发危机。进入21世纪,泰国新资本集团在农民群体支持下推动新一轮发展模式变革,结果在存量改革困境下,引发了严重的政治冲突与社会分裂。2014年,泰国军方再次发动政变,强行接管改革主导权。从目前来看,泰国要构建稳定、有序、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必须首先完善协商机制,并在此基础上依托中泰战略合作契机形成兼顾各方利益集团的发展共识。  相似文献   

6.
本文基于政治权力结构的"同心圆"框架,从利益集团的视角对泰国政治转型中的政商关系演化进行探讨。本文认为,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泰国政商关系先后经历了"依附式"、"协商式"和"对等式"结构,并正在转向"一体式"结构。商人群体推动政商关系演化的根本动力在于结构性经济利益诉求;商人群体在政治权力竞争中胜出的核心保证是雄厚的资金支持,关键策略是依托新兴利益集团突破既有的权力结构。从短期来看,泰国保革之争还将持续,政商关系难以顺利实现从"对等式"到"一体式"的转型;从中期来看,新资本集团有可能建构稳定的"政商一体"结构,以适应体制改革的客观需要;从长期来看,随着体制改革成功,政商关系可能回归"对等式"或"协商式"结构。  相似文献   

7.
自2005年以来,泰国政治风波不断,社会运动此起彼伏.无论是他信派还是反他信派势力执政,政府都面临着来自民间力量的强大压力.本文对社会运动的概念作了初步探讨,并且确定了泰国半自主、半宪政的国家类型.在此基础上,文章从政治形态、经济背景、文化传统三个分析维度考察近三年来泰国社会运动多发和政治秩序不稳定的深层根源.  相似文献   

8.
基于在全球化进程中实现国民经济社会的长期稳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泰国确立了"充足经济"哲学的国家发展原则.本文首先探讨了"充足经济"哲学的理论内容,而后分析了"充足经济"的两项重要实践,即普密蓬国王的农业"新理论"和前总理他信的"双引擎战略".同时指出,由于利益需求的不同,泰国各派政治力量在"充足经济"哲学的政策解读方面产生了分歧与矛盾,并因缺乏有效的政治协调机制,甚至引发了既得利益集团与革新同盟之间的政治冲突.文本最后探讨了泰国"充足经济"哲学的理论与实践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9.
泰国他信政府"进取性"外交政策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他信政府上台执政三年多来,围绕恢复和发展经济这个中心任务,推行"进取性"外交政策.泰国外交关系全面发展,为国内经济恢复与发展创造了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开拓了国际市场,同时也使泰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得以全面提高,引起东南亚各国以及世界主要大国的关注.  相似文献   

10.
泰国总理他信提出了以经济增长为目标、以管理为核心的治国理念,并依此理念对泰国的法定独立机构、官僚和军队进行了政治化改造,对社会问题实行了更为切实有力的解决措施。他信的治理之道既是泰国经济迅速发展、他信能够连任的一个主要因素,也是他信饱受抨击和反对,造成泰国当今政治动荡不定的一个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11.
制毒、贩毒和吸毒是当今世界最大的公害之一。它跟艾滋病、恐怖主义一样,是人类的大敌。目前全世界毒品的种植、生产和消费仍呈蔓延和发展的趋势,毒品问题已成为全球性的问题,几乎没有一个国家能幸免于难。地处世界著名毒源“金三角”的泰国,更是在劫难逃,长期受到毒品的危害和困扰,可以说,毒品已成为泰国国家安全与稳定的主要威胁之一。他信政府自2001年2月上台执政以来,把禁毒作为与脱贫、治贪并列的三大施政目标之一。他信认为,毒品是泰国当前的大敌,防毒反毒是政府的当务之急,提出了向“毒品宣战”的口号。近三年,由于措施得力,行动果断,所以扫毒工作战果累累。泰国政府禁毒的成功将不仅造福于全体泰国人民,也将为整个亚洲乃至全世界的禁毒斗争做出历史性贡献。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主要研究2006—2014年间泰国司法化的政治问题,并审视此极端争议期间司法被卷入政治的诸种形式。本文从2006年国王的两次重要演讲以及知名学者、社会批评家提拉育·汶密的诠释切入,细究几项具有持久政治影响的关键司法判决,包括2006年的大选无效案、2007年的取缔泰爱泰党案、2008年和2014年的亲他信·西那瓦的沙马·顺达卫和英拉·西那瓦两位总理被免案、2008年他信受到数项腐败指控并被判罪名成立,以及2010年的司法扣押他信资产案等。本文提出以下几个问题:司法化必定意味着保守主义者千方百计要剥夺从政者的权力并破坏选举政治吗?法官们是为泰国社会工作还是同某些既得利益集团结盟?在泰国语境下,司法能动性越强,是否就越能推进社会与政治领域的进步?本文认为,泰国的"司法化"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对不同的法庭在不同的情况下以及不同的时间做出的判决,都必须仔细斟酌,辨明其各自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泰国的政党曾长期处于非法或半合法的状态,政党自身又存在着如无长远规划、聚散无常、无明确纲领、无有效的基层组织、党内关系完全是庇护关系、无法吸引一流人才等弊病,使得泰国的政党至今仍未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政治力量.政党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仍将处于为一党私利而争斗的恶性循环状态,在执政中必然是"政党行为大于政府行为".政党的这种素质将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制约泰国民主政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徐海娜  姚寰宇 《美国研究》2023,(2):100-123+7-8
美国保守主义是一种政治思潮,也是一个“政治进程”。美国保守主义的变化受国际环境、经济结构、利益集团、族群人口等现实因素影响,尤其与美国激进自由主义的变动相对应,落实到共和党的政策执行中深刻影响了美国两党政治的分化组合。冷战期间由传统保守派、南方保守派和新保守派组成的联盟,以推翻新政联盟为其宗旨。冷战结束后,保守主义影响力在小布什执政时期达到巅峰后逐渐下行。特朗普上台后,其执政理念代表着民族与民粹保守主义对激进自由主义的再度反击,保守主义思潮也一度复兴。特朗普败选后,共和党内部派系林立亟待调整,保守主义的发展也陷入困境。美国2022年中期选举的结果恰恰表明特朗普效应的双重性和共和党极度保守的社会文化政策亟待调整的现实。此后,美国保守主义的走向和共和党内部未来的变化,关系到美国两党政治走向及内外政策。  相似文献   

15.
周方冶 《当代亚太》2004,(11):20-24
泰中关系自两国建交以来一直发展平稳.近年来随着中国的和平崛起,泰国他信政府出于国家利益的考虑,积极推行对华友好合作政策,两国关系呈现加速发展的势头.本文从国家利益层面分别从经济、政治和安全的角度分析了泰国推行对华友好合作政策的动力,并对泰国对华政策的前景做了评估.  相似文献   

16.
菅义伟能否成为一个长期执政的首相?必须从影响菅义伟内阁执政的若干要素着手加以分析,进而研究这些要素对菅义伟内阁执政的影响。学术会议事件,菅义伟政府粗暴干涉学术自由,在日本知识界和知识分子的心中留下长期的阴影,将要长期发挥对菅义伟内阁不利的影响。疫情层面,由于疫情本身的多变性和复杂性,就目前来看,还难以做出对菅义伟能否长期执政影响的明确判断。但在大概率上,的确让人感到不容乐观。经济层面,随着美国和欧洲疫苗的普遍接种,发达国家经济将可能普遍获得增长。如此也有利于带动日本经济的增长。这样可以多多少少给菅义伟的执政带来经济成果,有利于提升他的民众支持度。就日本目前国内政局而言,由于菅义伟内阁的民调支持率一直维持较高水平,又得到日本自民党主流派系的支持,暂时还没有人能够撼动菅义伟的首相宝座。菅义伟的外交成绩也算是起到了对菅义伟执政加分的作用。菅义伟政权还比较稳定。有可能会成为一个超过一年、任期可能达到两年左右长期执政的首相与内阁。  相似文献   

17.
正大卜蜂集团是近二三十年来泰国新崛起的农牧工商综合体集团、泰国第一个多国性的企业公司,其发展速度之快,营业规模之大,活动范围之广,令人瞩目。 探讨正大卜蜂集团兴起的原因和条件,对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泰国华人资本的发展,具有新的典型意义和新的认识价值。  相似文献   

18.
泰国民主政治的怪圈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泰国实行宪政以来经历了多次军人政权和民选政权的交替,形成了政治循环的怪圈,而且每个周期的更替多伴随着暴力冲突和政治动乱.近两年来,泰国政治进入了新一轮循环周期,政治动荡更是此起彼伏.本文重点回顾了2008年的政治危机,分析了危机的根源,并对泰国政治制度发展前景作出预测.  相似文献   

19.
潮州座山的新陈代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泰国资产阶级的形成在探索泰国资产阶级的形成和发展课题时 ,许多泰国和中国学者都会碰到一个相当棘手的问题 ,即 19世纪初崛起的华人包税官在泰国历史舞台上的地位。“在延续几个世纪的封建领主制度下 ,占全国总人口的83.33%的农奴和庶民 ,在沉重的徭役和捐税的压榨下 ,一辈子被束缚在土地上为封建领主终身服役 ,完全没有时间和资本去从事商业活动。而以国王为首的封建贵族 ,为了把剥削得来的实物地租 (产品 )变成更多的财富 ,获得更大的利益 ,就实行了王室垄断贸易制度。对内对外贸易都由王室控制买卖价格 ,压价收购国内产品供出口 ,向人…  相似文献   

20.
国家稳定和社会发展是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双重难题,泰国也不例外.泰国社会的基本问题主要包括思想领域的冲突、 各种政治势力的斗争、 根深蒂固和无处不在的腐败等等.在泰国政治中,战后初期(1945—1958年)是一个关键的转变阶段,从先前的威权宪政体制(1932—1947年)转变成此后的军事专制体制(1958—1973年).20世纪50年代,学生在泰国国家政治中开始发挥重要作用,继而在60年代后期和70年代初期成为一股强大的力量.与此同时,国民议会内所有政党之间的相互争斗被视为泰国政体的一个显著弊端,它很快便成为泰国政府被贴上"不稳定"标签的最明显原因.1932年往后,泰国有10余次政变和政变图谋,而1976年10月6日,军事政变是右翼势力合乎逻辑的一次最激烈反应,而此次政变针对的是三年前学生领导的、 作为宪政高潮的"十月革命".1976年的军事政变虽然结束了此前三年混乱的开放式政治实验,但其暴烈程度实属空前,政治意义异常重大.概而言之,20世纪60和70年代的学生、 政党和以军人集团为首的右翼势力都以它们各自不同的行为,肇始了当代泰国政治不幸的动荡传统.笔者在系统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详细访谈,展现当年一位参加过学生运动以及后来的反抗活动的人士的心路历程,了解他对泰国政治和泰国社会的一些看法,借以印证、 补充或加强对泰国政治和泰国社会的分析和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