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旅游的优势体现在市场,文化的优势体现在内涵.素有"中国茉莉之乡"美称的横县,有着较为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应重点打造海棠桥、海棠公公、淮海书院、应天寺、鸟石书院、紫澜书院等人文景观,全面提升横县旅游文化品位,充实"大南宁旅游圈".  相似文献   

2.
在书院教育史上,宋代书院以其开创性和纯粹性,成为"书院精神"的象征。尊严师道、敦品砺行的师道精神,是其重要表征,也是唐、宋文化嬗变的历史产物。宋代书院不仅以明道、行道、修己安人为基本教学宗旨,同时也集山水名胜与人文景观为一体,处处闪烁着诗情乐感的教育光辉。  相似文献   

3.
许顺富  刘伟 《湖湘论坛》2008,21(1):39-41
湖南绅士与近代书院存在着密切的共生关系,一方面,绅士通过倡办、支持、资助书院而促进了书院的建设,绅士是书院得以形成、发展、繁荣的推动力量。绅士垄断着书院文化的传播大权,成为书院文化的历史传承者和积极推进者,是书院赖以生存的社会基础。另一方面,书院又以它特有的社会教育功能,不断地培养着拥有文化知识的绅士。绅士与书院的这种共生关系,熔铸了书院独特的文化特色,形成了书院自由开放的教学模式,因时而进,培养对社会有用人才的价值追求。湖南近代书院盛行的经世致用学风和尊礼重道的理学思想,造就了近代湖南保守和激进,落后与先进交相辉映的历史局面。  相似文献   

4.
鹅湖浅读     
在江西铅山,有一处闻名天下的文化遗迹——鹅湖书院。800多年前,大理学家朱熹与陆九渊、陆九龄曾在这里"相与讲其所闻之学",面对面论辩哲学观点,从而给世人留下"鹅湖之会"美谈。书院在离县城廿余公里的鹅湖山北麓。这里青峰突兀,秀岭相连,清泉莹沏,飞瀑如练。据《铅山县志》  相似文献   

5.
韦志远 《当代广西》2013,(10):52-53
六万山下,南流江畔,如诗似画,江山如此多娇。素有"全国文化之乡"和"蕉乡"之称的浦北县是一个具有2000多年文明历史、人杰地灵的地方。它孕育了浦北人如六万大山般的志存高远,也蕴藏着厚重的书院历史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6.
刘梦溪 《北京观察》2014,(11):66-69
正当代文化价值理念的建构,亟须填补的,就中国传统这一块,我讲的以"敬"来带领的这些价值理念,包括诚信、忠恕、仁爱、知耻、和同等,应该是最重要的亟待填补的精神价值。国学概念的渊源与流变"国学"这个概念中国历史上就有,《周礼》、《汉书》、《后汉书》、《晋书》里面,都有"国学"的概念。唐代也有,庐山下面有个白鹿洞书院,这个书院最早是在南宋朱熹把它建成为当时的"四大书院"之一,但是在朱熹之前,这个地方不叫白鹿洞书院,而是叫"白  相似文献   

7.
<正>7月22日,"2019年朱子之路——闽台书院文化之旅"在福建省泉州市开营,60余名来自两岸的书院代表、青年及学生代表开启了为期7天的文化之旅,并在交流过程中深化彼此间的情谊。"福建是朱子故里和朱子理学发祥地,也是绝大多数台湾同胞的原乡祖地,造就了朱子理学与书院文化在台湾书院的传承发展。"福建省委宣传部副巡视员卓少锋  相似文献   

8.
在湖湘文化的发展过程中 ,以岳麓书院为代表的湖南书院发挥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一方面 ,书院士人的学术研究与创新提升了湖湘文化的理论思维的高度 ,使湖湘文化能够与时俱进 ,不断立足于中国文化发展的前沿 ;另一方面 ,书院的普及以及文化传播活动 ,促使主流文化向边远地区不断推进及向下层民众传播 ,拓展了湖湘文化分布的广度 ;同时 ,书院的藏书、刻书事业推进了湖湘地区文化事业的发展 ,书院的教学活动又培养造就了大量人才 ,为湖湘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基础。一、古代湖南书院的发展概况书院是中国历史上独具特色的文化教育组织。它肇始于唐…  相似文献   

9.
中岳嵩阳书院 ,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区北2 5公里处太室山南麓 ,背靠峻极峰 ,面对双溪河 ,因坐落在嵩山之阳而得名。嵩阳书院是中国古代著名的高等学府 ,与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 ,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和河南商丘的睢阳(应天)书院 ,共称为我国古代“四大书院”。嵩阳书院以传播理  相似文献   

10.
最近我出差永泰,趁早春二月的大好时光顺道慕名前往立雪书院参观。在书院山门石壁上镌刻着永泰县人民政府立的一块《立雪书院记》碑。碑文简明地记述了建院的宗旨。历史上北宋有位理学家、教育家、书法家游酢,在洛阳要拜程颐为师,而留下了一则"程门立雪"的千古佳话。为了纪念先祖立雪求学,尊师重教精神,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游酢第28代孙,原省委统战部副部长游嘉瑞离休后与子女共同筹款,并在永泰县人民  相似文献   

11.
作为我国古代重要的教育机构,书院从唐朝到晚清持续了千余年,在学术研究、文化传播、文脉传承方面为中华民族的延续和发展作出了独特的贡献。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目前的实体书院有近千所,网络虚拟空间办的书院有百余多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传统的书院如何才能守正创新,继承传统并经世致用,如何通过传播与弘扬书院文化,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爱护人才、涵养人格的良好氛围,以增强民族文化的自信自强?记者采访了岳麓书院、淮河书院、红洲书院,希望对书院在复兴过程中如何形成与学制教育的互补,如何和不同层次的教育自然融合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2.
黄钊 《学习与实践》2008,(8):144-150
“问津书院”是一座文化内涵相当丰富的我国古代书院。它是先贤以先秦故籍所载为依据确定下来的,有过相当辉煌的历史。但是,由于《史记》错简,导致有人将问津之地定为“许州叶县”,铸成大错。本文对《史记》错简情况作了系统论证,并对书院的文化价值作了初步探讨,提出了对书院复建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3.
鹅湖之会     
汪震国  ACE 《福建乡土》2006,(5):47-47
走进鹅湖书院,纯属是一次偶然。那是一个初冬的日子,从婺源回来,途经江西上饶铅山县境,路边的一块牌子突然吸引了我的目光。这是一块刷了白漆的牌子,上面用红色的油漆草率地写着:中国四大书院——鹅湖书院。说实话,这  相似文献   

14.
《春秋》2016,(2)
正文登作为齐鲁之邦、孔孟之乡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战国时期黄氏兄弟"龙石晒字"之后,便兴起了爱书藏书之风,各种学堂、讲堂、书堂、书院、书楼层出不穷,由此文登历史上形成了三大书院:长学书院、昆阳书院、文山书院、万卷楼、听雨楼。长山书院由东汉经学家郑玄创办;昆阳书院由清康熙学者黄霁芝创办;文山书院由清代知县朱应文于康熙三十三年创建,初名崇文书院,后更名文山书院;万卷楼由明代学者刘必绍创办;听雨楼由清代学者  相似文献   

15.
杨果  唐亚阳 《求索》2011,(5):179-180,187
机遇与挑战并存是运用网络新媒体开展书院德育文化传播的实然状态。一方面,利用网络新媒体传播的快捷性、海量性、交互性、多媒体性,能提升书院德育文化传播的时效性,构筑书院德育文化传播的广阔空间,开辟书院德育文化传播的对话平台,打造书院德育文化传播的视听盛宴。另一方面,网络新媒体传播的交互性、开放性与复合性,又要求开展书院德育文化传播要树立对话理念,加强议程设置,提高队伍素质。因此,树立虚拟社区对话的理念、加强正面引导、优化表达方式与全面提高队伍素质,是促进网络新媒体环境下书院德育文化传播创新发展的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16.
《传承》2015,(4)
广西柳州是衔接湘桂走廊与海上丝绸之路、贯通西南与珠三角地区的通衢,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源流。从汉代建制潭中县到唐代刺史柳宗元,再到北南宋之际的驾鹤书院与三相亭,明清两代更是人才辈出,"柳州八贤"闪耀中原,驾鹤山在柳州历史上有其独到的山水情韵与深厚的人文底蕴,是柳州城市发展的历史见证。  相似文献   

17.
任树民 《青年论坛》2011,(3):133-136
马瑞辰一生曾历主多处书院。由于原始传记材料的表述有歧义,致使当下学界认为他是在黑龙江释归的道光二年之后主讲于白鹿洞书院。通过考辨,可以确认,马瑞辰曾于嘉庆十二年前后掌教过白鹿洞书院。但由于文献阙佚,还不能完全否定马瑞辰于释归后曾主持过白鹿洞。本文认为马瑞辰在一生当中曾主持过江西白鹿洞、山东峄山、安徽庐阳诸书院,而非"先后主讲"上述三处书院。  相似文献   

18.
胡迌 《台声》2008,(6):70-73
书院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独特的教育机构,有别于一般学校(官学)。最著名的四大书院是江西庐山自鹿洞书院,湖南长沙岳麓书院、河南商丘应天府书院和河南登封嵩阳书院。书院萌芽于唐,兴盛于宋,延续于元,全面普及于明清,延绵1000余年,起到社会教化(“正人心,存天理”)、知识传播(“虞山会讲,来者不拒”),学术传承(“求道问学,非书院不可”)的作用,对文化教育,学术思想的发展产生过相当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正>《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拓展教学路径,提升教育效果。书院资源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积淀着深厚的人文底蕴,予人以良好的文化滋养。我校与著名的枣庄兰陵书院颇有渊源,内涵丰富的书院文化、德行高古的书院先贤、求真务实的书院精神、经世致用的书院哲思等,  相似文献   

20.
溪山书院旧址,这个宋代大儒朱熹生活过的地方,永远地沉睡在翠屏湖中,可朱熹手执的书卷散发着清香,历史在香气中袅袅上升。当年,这位背负文化种子的大师,遇难南逃,途经这块山青水秀之地,兴院授学,使之人才辈出,史称"先贤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