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公民政治参与水平和效果的直接体现,基层人大代表选举是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主要舞台。当前,我国基层人大代表选举中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基层人大代表的确立制度存有缺陷、人大代表候选人与选民的沟通不畅、选民的实际参与度有限三个方面。完善基层人大代表选举制度,提高公民政治参与的有效度,必须提高人大代表确立的竞争性,增强人大代表与选民的合意性。  相似文献   

2.
“拉票”问题是谈选举制度时无法绕开的话题。所谓拉票,即候选人为了当选,在选举期间通过相关手段或措施,使选民把选票投给自己的行为。选举制度是民主制度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中国有世界上最多的选民  相似文献   

3.
人大代表选举可以看作是选举组织、选民、代表候选人之间力量的博弈,据此,本文主要采取均衡分析的一般方法,结合制度研究,从选举的一般理论入手,深入分析我国当前人大代表选举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以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4.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民主政治的一项根本制度。但是,这一制度还存在民主基础不够的问题。比如,民主和平等的选举原则有待于深入贯彻,选民对代表不便进行有效监督,选民素质与民主选举要求有一定距离,选举制度的某些规定不科学、不完善,各级人大代表数量过多,影响人大职能的发挥,等等。  相似文献   

5.
王曼 《党史文苑》2011,(6):54-55
代表候选人与选民见面制度是保障选举民主的一项重要制度,但我国现行关于代表候选人与选民见面制度的立法规定还存在很多缺陷,必须完善代表候选人与选民见面制度,将代表候选人与选民见面活动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6.
魏琳娜 《求实》2006,(10):76-77
选举制度是一个国家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是直接保障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制度的关键,直接关系到“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一宪政本质的实现程度。我国选举法于1953年正式颁布,先后经过四次修改完善,逐步形成了现行的选举制度,为保障公民平等地实现选举权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现行选举制度无论是在具体规定上,还在实际操作上都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只有继续推进选举制度的改革,才能激发选民参与选举、关心选举的积极性,真正使选举成为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动力。  相似文献   

7.
1990年初,根据北京市人大常委会的统一部署,西城区开始进行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的换届选举。此后,由于筹办和召开亚运会,选举工作一度暂停。从10月中旬起,选举工作继续进行。经过四个阶段,即准备工作阶段、选民登记和资格审查阶段、推荐协商确定代表候选人阶段、投票选举阶段,至1990年底全部完成了选举工作。在选举期间,我们列席了西城区选举委员会工作会议,走访了展览路选举分会和它下面的一些选区,参加了选民小组会议和代表候选人与选民见面活动,并且在投票日实地考察了投票情况。我们调查的重点是:党组织在选举中的作用问题,选民参选的积极性问题,人民代表的构成和素质问题。  相似文献   

8.
邱国良  戴利朝 《求实》2007,(11):88-91
村民自治实践历经20年,无论在制度上还是程序上较之从前无疑具有明显进步。但同时也存在明显不足,以村委会选举为例,普遍出现选民的政治冷漠、选举的精英主义路径及较强的工具主义倾向等不足。笔者认为,由于协商民主倡导平等的对话,符合民主的内在逻辑。因此,沿着协商民主的思路将有助于我国村民自治走出现时困境。必须指出,在村委会的组成、村委会成员的罢免以及扩大民主范围等方面尤其要体现平等对话的协商机制。  相似文献   

9.
关于人大代表产生的若干问题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人民实现当家作主权力的机关。它由人大代表组成,并以集体的方式行使政权。以什么样的程序,把什么样的人选进人大是健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关键问题。因此,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我国人大代表产生的若干问题,谨予分析。一、现行人大代表选举制度的主要特征要研究人大代表选举产生中所存在的问题,首先必须对我国现行人大代表选举制度有充分地认识。考察我国现行人大代表的选举制度,不难发现,其有如下特征:第一,政党、人民团体与选民或代表皆有提名候选人的权利。各政党、人民团体既可以单独也可以联合提名候选人,直…  相似文献   

10.
直接选举产生乡镇党政领导班子是近年来乡镇选举制度改革的重大突破。乡镇直接选举具有择优汰劣、提高党委政府执政合法性、政策选择、保障党员和选民民主权利、教育民众的政治功能。乡镇直接选举的进一步推进对党管干部体制以及相关法律的完善、民主要素的健全、党政民主选举协调推进、增强选举与选民利益关联度等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些问题要通过体制机制法制的建立与完善逐步解决。  相似文献   

11.
众所周知,人民代表大会制是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是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1954年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用法律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该宪法明确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国家的行政机关、司法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并受它监督,对它负责;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人民选举产生,向选民负责,受选民监督,与选民保持密切的联系,选民有权罢免不称职的人民代表。由此可见,人大的监督是代表国家和人民的,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监督,人大的监督权是宪法和…  相似文献   

12.
前不久,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联络局、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所联合组成的“地方人大代表选举研究课题组”在北京召开了“中国乡镇选举研究学术讨论会”,对乡镇人大选举中出现的制度改革趋势进行了总体评估,现综述如下。一、乡镇人大代表选举的制度革新方向与会者在分析现行乡镇人大选举制度中存在的矛盾与问题的同时,指出制度改革可以在两个方面展开。1.在不修改选举法的前提下,为保证选举的公平、公正与公开,可以采取以下措  相似文献   

13.
美国是个典型的选举制国家,美国两大政党,无论是共和党还是民主党,其基本功能是围绕总统选举和议员选举来进行,包括招募候选人、为候选人提供经费支持、沟通候选人与选民的关系、争取多数选民支持本党候选人等,都可以看到政党在选举中发挥出的政治作用。但是共和党或民主党成为执政党后,能否像西方  相似文献   

14.
推进党内民主必须改革和完善党内选举制度。本调查通过在一定范围内对党的领导干部关于党内选举制度现状、竞争性选举的试行与推进、党内换届选举的成绩与不足等问题的问卷,归纳出领导干部对党内选举制度改革诸多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并对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党内选举制度作了深层次的思考。  相似文献   

15.
信息集锦     
村委会选举实行公证介入 为切实解决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矛盾,近期,湖南省怀化市鹤城区在92个行政村中推行公证介入村委会选举的办法。具体做法为:鹤城区公证处主动参与,在选举过程中,从选民登记、选民资格和候选人资格审查、推选选举委员会、选监票人和计票人,直到发票、填票、投票、计票等,公证人员都一一予以现场监督,并当场公布选举结果,依法出具公证书,确保了整个选举程序合法、结果公正。  相似文献   

16.
束锦 《探索》2007,1(2):64-68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民主政治建设的推进和公民权利意识的觉醒,在各种选举活动中,一改以往“确认型选举”的潜规则,候选人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在本世纪初更是涌现了众多的贿选行为与群发性的竞选行为。这两种现象共同演绎了候选人之间以及候选人与选民之间的博弈,由于缺乏明确的制度性规定,这两种行为都表现为一定的非制度政治参与,不利于政治稳定。因此引进并完善选举中公开、公正的竞争机制,用法律的形式明确规范选举中的竞争行为,遏制贿选、规范竞选,成为革新选举制度、推进中国民主政治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选举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具体体现。完善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对实现农村基层民主生活制度化,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作者就乡镇选举问题赴本省部分乡镇进行了调研,现就存在的问题及笔者的思考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选举民主的发展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内涵。其中,人大代表选举的改革与发展,主要表现在直接选举由乡级到县一级的扩大、差额选举的普遍推行,以及城乡选举向着相同人口比例趋近式的发展。这种以选举方式的改革为主要特征的人大选举制度建设,适应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民主政治建设的需要,并把城乡人大选举因历史局限性而造成的事实上的不完全平等,日渐推进到完全和绝对平等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9.
批准号:09BZZ0055本课题认为贿选是在法律制度、村级集体资源、村庄派系组织、文化网络和选民素质等多元要素所构成的结构体系中生存和蔓延的。其中,村级集体资源、村庄派系、文化网络和选民素质等是支持要我校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简介 《村民委员会选举中贿选问题研究》(在研)@吴思红  相似文献   

20.
正从2016年上半年开始到2017年底,全国新一轮县乡两级人大换届选举陆续展开,有9亿多选民将参加选举,直接选举产生250多万名县乡两级人大代表。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无疑是一种适合中国国情的好的民主制度。这种具有中国特色的代议制,采取了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相给合的办法,即全国、省、市人大代表的产生,奠基于县乡的基层人民代表的自由选举。直接选举由选民直接投票表达意愿,直接集中选民的意志,不需要中间委托传递,意见比较真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