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林超民 《思想战线》2000,26(1):135-137
我们中国人一提起孔子与儒家思想就会顿生“家园之感”。这是我们对自己所继承的优秀文化传统特有的亲切、关爱与认同的思想情怀。人们在谈论孔子与儒家学说时 ,大都集中在其道德规范、政治主张、教育理念等方面。很少研究他们在处理华夏与四夷的思想和策略。毫不夸张地说 ,孔子与儒家的民族思想对维护中国的“大一统”具有深远的影响和重大的作用 ;没有孔子“华夷一体”的“大一统”思想就没有我们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家园”。徐兴祥的《中国古代民族思想与羁縻政策》为我们深入了解孔子与儒家的民族思想及其在中国历代民族关系和民族政策中…  相似文献   

2.
传统与现代化──浅谈孔子“仁学”思想及其现实意义郭晓丽传统的儒学思想能否用于现代化建设,特别是能否用于市场经济建设,许多人仍存有疑问和歧义。本文力图通过分析儒家思想的核心——孔子“仁学”思想内容,回答这些疑问,表明经过批判改造了的孔子“仁学”对社会主...  相似文献   

3.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上所作的“论十二大关系”讲话,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研究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现实问题,是继毛泽东《矛盾论》、《论十大关系》之后一篇更加成熟的具有跨世纪指导意义的辩证法杰作。讲话紧紧围绕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一主题展开矛盾分析,其间充满系统辩证法思想,赋予矛盾学说新的科学内涵和哲学功用,为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的新矛盾和新问题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和科学方法论,因而丰富和发展了唯物辩证法的矛盾学说。  相似文献   

4.
孔子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奠基人之一。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在汉代成为定于一尊的官方哲学后,其教义不仅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走向,而且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国民精神。对孔子功过的评判一直是中国的文化难题,二千余年来,虽不乏振聋发喷的批孔之论,却又丝毫不曾动摇他的“素王”之尊.尤其是当代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的历史巨变之际,近20年来对孔子的推崇和颂扬却愈来愈甚,而对孔子学说的批判声浪也越来越高。具有周文化特色的鲁文化造就了孔子儒家学说孔子原本是宋国子…  相似文献   

5.
5月中旬,由中国叶圣陶研究会主办的“海峡两岸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研讨会”在苏州市举行。来自祖国内地、香港特区和台湾地区的60多位专家学者会聚苏州,就中华传统文化与当代中国发展、中华传统文化研究的方法论以及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阐释等问题进行了交流和探讨,同时,与会代表实地考察了具有深厚中华文化底蕴的苏州的建筑、园林以及现代化的工业园区和农业园区。大家在研讨交流中坦陈己见,相互借鉴,在参观考察中神情专注,气氛活跃,表达了海峡两岸三地的学者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共图中华文化发展的真情。出席研讨会的有全国…  相似文献   

6.
秦友莲 《政协天地》2012,(12):19-22
著名国学大师钱穆先生曾经这样说过,旷观全史,恐无第三人堪与孔子、朱子伦比,他们“皆在中国学术思想史上发出莫大声光,留下莫大影响”。孔子确实为当今社会留下了“莫大影响”,特别是宋初宰相赵普的“半部论语治天下”,成为对孔子学说最经典的评述,也是当今人们对孔子学说极为热捧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7.
传统文化对现代化运动的抗拒是一种普遍的现象,但这并不等于说现代化运动应与传统文化一刀两断。因为传统文化自身存在着历史延续和适应变迁的问题,社会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也包含着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变迁的过程。这种延续和变迁,即是人们常说的“创造性转化”。这种“创造性转化”使得传统文化从对现代化运动的抗拒转为对现代化运动的顺应和促进。所以,在现代化进程中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与重构,乃至为重要。李明华博士的新著《时代演进与价值选择——中国价值观探讨》(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出版)即是对这一问题的具体研究,作者从研究中国价值观入手,深入探讨了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浅论孔子的经营观杨文清孔子的学说是一种经世治国之学,他的论述是很广泛的,其中不乏一些经营思想和经营观点是有很价值的。本文仅就几个有代表性的经营观略述管见。“足食”与“征敛”正确处理“足食”与“征敛”的关系,乃是孔子及古代儒家学派为后人留下的重要的经济...  相似文献   

9.
郭绍明 《新东方》2007,(11):49-51
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广的影响,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在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如何吸取、发扬儒家学说中的精华,批判、剔除其中的糟粕,成了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孙勇才 《求索》2008,(12):120-122
余英时既反对极力维持传统文化,也反对全面拥抱西方文化,在余英时看来,中国的现代化应该是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发展和表现。余英时认定中国文化是“内向超越”的价值系统,其基本特征是“止”、“定”、“静”、“安”。通过与西方文化“外在超越”价值系统对人类最为关注的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自我等问题的态度的比较,余英时既指出了中国“内向超越”文化的局限性,也揭示了中国文化所蕴藏的合理成分及其现代意义。余英时提出文化重建必须以文化“自性”为前提、以文化传统为根本、以融合中西为起点、以严守学术为保证并且做“退而织网”的功夫。余英时在海外所做的工作是挖掘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研究如何转化和运用传统精神资源以促进中国的现代化。余英时的文化情怀正是他的中国情怀。  相似文献   

1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涵养了中国式现代化以及人类文明新形态,而且它对于全球现代化进程中所谓现代性困境的破解,也提供着认知、启迪与价值指引。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进程中,注重中西文化比较研究以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质,提炼体现中国风格的标识性概念,叙述好“中国版中国文化故事”等,着力于传播方法论层面的探寻,对于强化国际话语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先秦儒学     
先秦儒学张先义李道湘先秦儒学是指孔子所创立的及其在战国时期的承传。有人称为原始儒学。主要代表人物有孔子、颜子、曾子、子思、孟子、荀子等。主要经典即孔子整理的“六经”。孔子死后,儒分八派,其中最有地位和影响的是孟子和荀子两家的学说。【孟子及其学说】孟子...  相似文献   

13.
一、儒学的创立与发展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它由中国春秋末期的孔子创立,至今有2500多年的历史。当时私人办学的风气兴起,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一些精通诗、韦、礼、乐的知识分子开始了“师儒”的生涯,这便是最早的儒者,孔子是他们的代表人物。他首先把“仁义”作为儒学的最基本思想,开始了对人的最早反思,并广收门徒,在儒学上取得成就的弟子就有72人,由此形成了一个以孔子为核心的学派,后世称之为“儒家”。儒家与当时的墨家、法家、道家等众多学派及其代表人物一起被称为“诸子百家”。到了战国时代,由于孔子的弟子…  相似文献   

14.
弄清楚江泽民哲学思想与党的各项事业相结合的发展关系 ,对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江泽民同志的《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以下简称十二大关系 )是江泽民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二大关系全面分析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一系列新矛盾和新问题 ,成为指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江泽民的“三个代表”思想 ,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和深刻的唯物史观理论 ,是指导新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又一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江泽民的“以德治国”思想 ,深刻地论述了德治与法治的辩证关系 ,从另一角度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  相似文献   

15.
《小康》2008,(9):15-15
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吸引了全球目光注视急速现代化的中国。但是有些中国人现在回头向孔子的学说、即儒家思想来寻找灵感,比如孔子有关社会和谐的理念。《中国的新儒家学说》一书作者、政治学者贝尔表示,孔子这位中国古代大哲学家的  相似文献   

16.
世纪之交,东方正面临着现代与传统、外来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冲撞与融合。具有鲜明文化属性的建筑自不例外地卷入了这一“漩涡”。中国传统文化“和而不同”、“天人合一”、“文质彬彬”诸思想具有深刻的内涵和广泛的指导意义。中国古代哲人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是指相异因素的统一,“同”是指相同因素的统一。孔子倡导豁达大度、兼容并蓄、博采众家之长。中华文化千百年来就是在尚和鄙同的道路上不断充实发展的。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并不是简单的“移植”,更不是照抄照搬全盘西化,而是多方借鉴、巧妙“嫁接”。从…  相似文献   

17.
林彦虎 《桂海论丛》2012,(4):116-120
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首先需要达到文化自觉。要达到文化自觉,贵在科学应用相关方法论;把握文化自觉内在物质实践规律,厘清文化自觉内在方法论的两大层次是科学应用相关方法论的前提和基础;实现文化价值,从文化自觉的理论方法论视野出发,不仅需要注重跨学科和跨文化的研究,而且需要辩证的思维与视野以及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的有机结合。从文化自觉的实践方法论视野出发,既要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并重原则,也要注重把握时代脉搏,增强中华文化辐射力,更要做到文化融合科技促进创新。  相似文献   

18.
康德的三大判断与科学知识的关系刘学义“分析判断”、“综合判断”和“先天综合判断”是康德的三大判断学说。康德在他的《纯粹理性批判》一书里,从不同视角对三大判断的含义、作用及其相互关系,作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尤其是对三大判断与科学知识之间的关系问题,更是作...  相似文献   

19.
从政重德,是我国政治文明的一大传统。自孔子提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历经各代贤哲们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一系列内容丰富、各具特色的官员职业道德和“官德”文化,这对于中国古代传统的官僚君主制度的有效运行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文化一定会传承。所以对我国古代官德文化的学习和教育,对当今我国的政治现代化,对国家公务员队伍建设,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廉洁从政、严守道德底线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放大爱心     
“仁”是孔子儒家学说中最重要的概念,一部《论语》共有11000字,109次出现“仁”字,有58章谈到“仁”,孔子对“仁”的解释很多,并不完全一致,但其中一个重要解释是“仁者爱人”,换成今天的话,“仁”就是“爱”,我们可以认为“爱”是孔子学说最核心的概念,我们就从这个概念出发,讨论职场君子应有的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