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无论是理论上来讲,还是实务上而言,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在不少方面存在差异性。有关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差异性的研究主要有:一是邹东升(2004)论述了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各自特点与界限,以有利于公共管理活动和私人管理活动的正常有序地开展;二是马杰(2008)着重论述了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在本质上的差异性。从目前来看,  相似文献   

2.
案例研究(也称个案研究)已然成为公共管理研究的一种主流方法。本文结合实例讨论了公共管理案例研究中的一些基本问题:案例研究的概念、优点和可能的缺点;公共管理案例研究如何选题、立意,彰显其研究价值;如何构思公共管理案例研究的主体框架;公共管理案例研究如何处理个案式研究与通则式研究之间的关系,以及公共管理案例研究写作的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3.
公共管理学的学科体系构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公共管理学是一门新兴学科 ,在公共管理学的学科体系中 ,主要应当包括 :公共管理的一般性研究、公共管理的主体研究、公共管理的制度研究、公共管理的工具研究、公共管理的行为模式研究和公共管理伦理学研究。公共管理中的伦理关系是具有普遍性的关系 ,公共管理中的伦理精神是一种普遍精神 ,在整个公共管理学的学科体系中 ,都贯穿着伦理精神。公共管理的服务定位决定了公共管理的制度、程序和行为体系都必然是伦理精神的实现。  相似文献   

4.
公共服务动机:概念、特征与测量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公共服务动机是公共管理研究的一个新兴主题,是对公共选择理论将"经济人"假设运用于公共部门的反思与批评。公共服务动机研究的倡导者主张,人们从事公共服务具有非自利动机,并且这种动机在公共部门比在私营部门更为普遍。公共服务动机受到文化、制度和社会价值的影响,是一种内在动机。当前,公共服务动机的测量共有三种途径,分别为报酬偏好比较、公共服务动机问卷和公共服务行为研究。  相似文献   

5.
公共选择理论的“经济人”假设与其所反对的“公共人”假设一样,都是一种极点式的人性假设,它在公共管理领域的运用必然存在限度。从人的自然性、社会性和文化性来看,人性是介于绝对自利与绝对他利两个极点间,是一定条件下的“非此即彼”和“亦此亦彼”相统一的“线段式人性”。按照“线段式人性论”,公共管理中的人应是对多种利益权衡的“比较利益人”。  相似文献   

6.
差异性社会中的群体事件源于相异利益诉求间的摩擦,是一定范围、特定阶段和具体事项上的不和谐,而不是社会成员根本利益上的冲突,不具有水火不容的对抗性与不可调和性。对差异性社会中的群体事件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可以为当前的差异性社会量身制订群体事件的预防与控制方案。  相似文献   

7.
张忠友  张勇 《桂海论丛》2007,23(5):58-60
了解文化产品的差异性和特殊性是发展文化产业的逻辑前提。文章在分析文化概念的基础上,对文化产品的娱乐性、意识形态性、无形性和价值特殊性等特殊性质进行了分析,归纳出文化产品是一种同时具备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两种属性的特殊物品。  相似文献   

8.
本书是公共管理的创新之作,作者用生动有趣的情景对话,案例分析等方法,将公共管理者面临的经典的和新出现的课题介绍给读者,并创新性地提出解决各种问题的方法。它们包括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管理的相似和差异,“新公共管理”的本质,网络和合作伙伴关系的出现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王晓君 《前沿》2012,(5):113-116
群体事件是当今法律治理绕不开的话题。差异性社会中发生群体事件的根本原因是利益的分化。由利益分化导致的矛盾和冲突,是一定范围、特定阶段和具体事项上的不和谐,而不是社会成员根本利益上的冲突,是同中有异的表现,不具有水火不容的对抗性与不可调和性。对比同质性与对抗性社会群体事件,差异性社会群体事件其产生、发展与解决途径都具有高度的多样性与深刻的复杂性。在差异性社会中,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化解群体事件,需要落实公民的宪法权利,并进一步明晰不同利益主体间的权利义务,设定政府常态下危机规划、预测和群体事件爆发时的处置权责并对此进行有效的监督。  相似文献   

10.
钟刚  谢赤 《求索》2010,(2):26-28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Logistic回归方法研究信息差异性对负债融资方式选择的影响问题及其对债务契约有用性的影响问题,研究表明,信息质量较差的公司倾向于选择银行贷款而不是发行债券来融资,而且私人企业的信息在债务契约中的有用性较国有企业强。因此,为了保证贷款质量,提高企业业绩,切实维护债权人利益有必要发挥信息在负债融资治理中的识别功能和监管功能,并加强银行的监管功能。  相似文献   

11.
张玉强 《传承》2015,(3):80-83
我国公共管理类论文的写作需要进一步总结,以促进研究创新。调查研究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公共管理类论文,进而概括出论文写作中常用的问题对策、理论描述、实证分析、主题限定、横向分析等五种模式,总结每种模式不同的表现和应用特点,可以进一步把握公共管理类论文写作的规律,并促进其在研究模式和方法上的创新。  相似文献   

12.
在“回到”“走近”等多重研究范式的创新融合中,立足解释学视域的马克思经典文本研究热度不减。但在文本“本体论”和解读文本的“认识论”两个层面上存在的“蝙蝠式语言”却始终是横亘在相关研究面前的难题。这个难题的破解,一方面在于如何理解马克思独特的工作用语特色所造成的“原生困境”;另一方面在于“真正理解马克思”适恰的研究方法的选择。通过对马克思经典文本差异性问题的举例分析,结合学界对马克思经典文本解释学研究方法形成的共识性结论,可以获知,以历史唯物主义“辩证的”“过程的”“实践的”的文本解读策略,将马克思经典文本研究统一于理论创新、现实关切、文本解读、方法自觉的“整体性”视域之中,是正视和理解马克思经典文本差异性的某种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13.
摒弃渐进与激进之争,改革方式的选择应该基于成本效益分析,并且应该充分考虑到政治、经济、社会不同体制范畴内存在差异性的成本效益模式及其变迁,在差异性的成本效益模式基础上进行差异性的选择.  相似文献   

14.
公共事件管理预警系统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翁诗环  龚建平 《求索》2007,(5):56-58
公共事件管理预警系统,是根据公共事件预警的理论和方法研制,在计算机系统软件支持下实现的一种对公共事件进行监测、评估、预测、报警和对策选择的一整套人——机智能化的高效能现代管理系统。这套管理系统,可以通过预测和仿真技术对社会公共事务管理领域的运行态势进行有效监测、做出前瞻性判断和预警,  相似文献   

15.
试论对新公共管理的批评及其替代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庆杰 《桂海论丛》2003,19(1):68-71
文章从实践和理论两个角度出发 ,在归纳新公共管理主要内容的基础上 ,总结对新公共管理在理论基础、价值追求、公私差异、具体政策等方面的批评。而治理和善治理论 ,在学科基础、价值选择、公私部门关系、运行机制等方面能够纠正新公共管理的偏颇 ,补充其不足 ,可以成为新公共管理的替代模式。  相似文献   

16.
黄庆杰 《桂海论丛》2003,19(6):72-75
文章从实践和理论出发 ,在归纳新公共管理主要内容的基础上 ,总结对新公共管理在理论基础、价值追求、公私差异、具体政策等方面的批评。而“治理”和“善治”理论 ,在学科基础、价值选择、公私部门关系、运行机制等方面能够纠正新公共管理的偏颇 ,补充其不足 ,可以成为新公共管理的替代模式  相似文献   

17.
准公共产品是一种有益于某个社会群体的集体利益的产品,然而其在管理中却出现了管理主体不作为、公众的监督无力、破坏现象严重等现象。软法为我们有效管理准公共产品提供了一种路径选择.软法有利于约束管理主体不作为的现象,有利于公众的监督,有利于实现准公共产品的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18.
尚瑾 《世纪行》2014,(1):26-26
<正>在以GDP论英雄的政绩考核观正在改变的今天,"差异性考评"逐渐得到广泛重视,为此,我们建议将"差异性考评"作为我省地方干部政绩考核的新模式,以推动地方扬长避短、突出特色、发挥优势、全面发展。一、现状及问题1.考评政策不完善。政府绩效评估是政府改革的一项系统工程,对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重大意义。不同地区除了公共功能上的共性之外,在区位优势、资源禀赋、战略功能  相似文献   

19.
社会科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对因果机制的探寻,因果过程追踪法(CPT)能够有效解决质性和量化研究在解释因果机制中的局限。因果过程追踪法遵循溯因推理的基本逻辑,采用过程追踪的研究运行机制,注重形成完整的因果链,进而动态系统解释行为、现象或事件发生的因果关系,并运用贝叶斯推断来进行因果性验证。因果过程追踪法在公共管理研究中不同层次拓展出相应应用领域,在宏观层面突出强调不同类型政府治理模式的生成发展,在中观层面体现为对政策过程的长时段观察,在微观层面表现为解释行动者行为偏好与策略选择。在此基础上,因果过程追踪法在中国公共管理研究的变量组合、方法融合与实践场景等方面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未来可以结合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推动中国公共管理研究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中国经济转型的同时,政府对国民经济运行的干预和管理、调控方式也在转型,形成了有别于西方经济学的宏观调控的实践和概念。中国宏观调控与经典西方宏观经济理论中定义的宏观经济政策存在诸多的不同,在目标设定、手段选择方面,中国宏观调控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和特殊性。这表明,中国宏观调控是基于中国经济转型的实践和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