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论缅甸独立前的克伦民族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锋 《东南亚》2005,(3):47-53
缅甸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作为缅甸第三大民族的克伦族①(Karen/Kayin)在缅甸民族关系的变迁乃至政局的变化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克伦族与缅甸的主体民族缅族在历史上就有许多冲突与矛盾,这些冲突与矛盾在英国人统治缅甸期间进一步加剧了。缅甸独立前,民族矛盾是其独立道路上的一个障碍,而克伦族与缅族的矛盾更是民族矛盾中的突出点。彬龙会议较好的解决了缅族与部分“边区”少数民族的矛盾,②但对于克伦族却没有作出恰当的安排。缅甸独立后,正是克伦族成为反政府武装斗争的主力,从而造成灾难性的后果。本文拟以独立前的几个重大事件为线…  相似文献   

2.
何平 《东南亚》2003,(2):44-52
掸邦位于缅甸联邦东北部 ,面积约 1 6万平方公里 ,约占全国面积的 1 /4,是缅甸 1 4个省、邦中面积最大的一个。掸邦南北长约 50 0公里 ,东西宽 2 80— 4 50公里 ,从北向南与我国云南省有长约 1 0 0 0多公里的边境线。掸邦的主要居民是掸族。缅甸的掸族人口约 2 50万 ,绝大多数居住在掸邦。缅甸的掸族和中国的傣族本为同一民族 ,缅甸的掸族自称也是傣 ,掸族是缅族和其他一些民族对他们的称呼。从历史记载来看 ,傣掸民族的先民在历史上一度皆为中国的臣民 ,其居住的区域也均属中国的版图。今天我们所见到的中国傣族和缅甸掸族这种跨国境分布的…  相似文献   

3.
姜永仁 《东南亚》2003,(1):42-49
一、早期原始崇拜缅甸文化是在骠族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是在孟族文化的影响下变得丰富多彩的。它吸收了印度文化的部分内容 ,兼容了适应缅甸的成分 ,并使之形成了具有缅甸特色的文化。① 孟族源于华南 ,其祖先为我国百濮族群 ,大约于公元前 2 0 0 0年进入缅甸境内 ,是最早从我国南部进入缅甸的民族。② 骠族据认为也是源于我国氐羌部落 ,同缅族同源 ,大约于公元 1世纪前后进入缅甸境内。当印度文化尚未进入缅甸以前 ,孟族和骠族的先民信奉原始宗教。缅甸人以农业为主 ,农业种植是他们赖以生存的主要手段。因此 ,气候的好坏就显得特别重…  相似文献   

4.
缅甸,是古代我国与印度等西部国家之间海、陆交通的必经之地。印度文化在到达东南亚其他地区前,就由海陆两路进入缅甸,给予缅甸最大的影响。但是,它到十一世纪,即缅族建立的蒲甘王朝(1044—1287)阿奴律陀(Anawratha)在位时(1044—1077),才创建成缅甸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王朝。这在缅甸历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对缅甸历史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本文拟对缅族创建蒲甘王朝,统一缅甸的历史背景,  相似文献   

5.
据我国史书记载,公元1~2世纪时,有一个叫做“掸国”的国家先后几次遣使向东汉王朝朝贡.由于首先提到“掸国”贡使的史料中记载他们是从“永昌徼外”来的,而今天滇西境外又恰好是缅甸掸族的聚居区掸邦,故许多学者都认为,这个“掸国”的地理位置就在今天缅甸的东北部地区,“掸国”是由掸族的先民建立的一个古国.所以,在谈及缅甸古代历史和早期中缅关系时,人们总会提到这个“掸国”.又由于缅甸的掸族与我国的傣族本为同源民族,他们在语言、文化、宗教、习俗、经济等方面至今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属于“跨境民族”群体.因此,一些研究傣族史的学者又将“掸国”同傣族的历史联系在一起,认为“掸国”的疆域还包括了今德宏傣族地区的一部分,“掸国”的历史也属于傣族史范畴,并将其写入了傣族史的论著中.  相似文献   

6.
何平 《东南亚》2006,(2):59-64
缅甸的主体民族缅族源于古代的氐羌族群,这在学术界已经没有争议。但是,缅族的先民是什么时候迁到今天缅甸这片土地上并最后形成今天我们见到的缅族的?学术界至今还没有一致的意见。本文打算在所掌握的资料的基础上,对缅族先民的迁徒与现代缅族的形成谈一谈自己的看法。缅族既然是从古代的氐羌族群中分化出来的,而据中国史书记载,氐羌族群早期的活动区域主要是在中国西北地区或青藏高原一带,那他们的先民一定是后来才迁徒到今天缅甸这片土地上的。那么,缅人是在什么时候进入今天缅甸这片土地的呢?关于这个问题,目前人们的看法还不一致。英国…  相似文献   

7.
第三次英缅战争后,英国殖民者占领了掸族地区,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掸邦统治制度,其主要宗旨为:保留掸族原有社会组织和经济体制、土司制度,维持掸族上层原有的特权和地位,通过他们对掸邦实行间接控制和统治。虽然殖民者在具体实施时也视情况进行调整,但这种政策以牺牲掸族与缅甸本部的交流为代价,人为地扩大了双方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差距,使日后缅甸在构建多民族国家时面临着重大挑战。  相似文献   

8.
克伦族分布在缅甸的克伦邦和泰国西北部地区,克伦族人民热爱音乐。克伦族的音乐才能,在当地杂居的瑶、苗、阿卡、拉祜等少数民族中首屈一指。在克伦族居住的地方,到处可听到歌声和乐器声。克伦族青年在谈情说爱时,爱用歌声来表达爱慕之情。结婚庆典上更是歌声不断。而在送葬的行列中则回响着哀  相似文献   

9.
何平 《东南亚》2006,(4):36-43
骠人是今天缅甸的主体民族缅族入主缅甸之前生活在缅甸境内的一个民族群体,曾经建立过一个骠国,我国的《旧唐书》和《新唐书》都专门为骠国列了传。公元9世纪以后,骠国开始衰落。缅族崛起之后,作为一个民族群体的骠人也逐渐消失,骠人的历史也就成了一个谜。骠人究竟是一个什么民族?它究竟是消失了还是演变成了今天的什么民族?它与今天还存在的民族有没有关系?对于这些问题,学术界一直在进行探索,但至今仍然没有一致的看法。本文即根据自己掌握的资料,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骠人的族属及其下落谈一谈自己的看法。在中南半岛藏缅语民族中最大…  相似文献   

10.
公元1287年,第一次统一缅甸的蒲甘王朝崩溃后,统一的缅甸便处于分裂状态,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十六世纪前半期,才为缅族建立的东吁王朝(Toungoo,1531-1752年)再次统一.该王朝到1600年又经历了从分裂到统一的过程,所以,缅甸的历史著作如波巴信著的《缅甸史》,是把它划分为缅甸的第二次和第三次统一,缅甸编年史是分为东吁和良渊两个历史时期;哈威著的《缅甸史》和霍尔著的《东南亚史》则统称为东吁王朝或东吁王朝时期.本文主要探讨1531-1600年缅族是在怎样的条件下创建了东吁王朝,又是在怎样情况下、采取了哪些措施实现了缅甸的第二次统一,以及它的统一为何那样短暂,刚统一不久的缅甸,又陷于分裂.  相似文献   

11.
中国正处于国内经济体制深化改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入调整、思想观念深度更新之中,党的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日益突显出来。在这样的背景下,来重新审视苏共亡党的原因对我国当前的党风廉政实践具有重要的价值。从苏共亡党教训可知,党风廉政建设是立党之本。  相似文献   

12.
苏联的干部委任制始于列宁时期 ,形成于斯大林时期。委任制作为俄国文化的积淀在苏联一定历史时期的存在 ,有其合理性。但是委任制毕竟要被现代社会所抛弃。斯大林非但未能及时进行改革 ,反使之登峰造极 ,最后给后代留下了遗患。  相似文献   

13.
1917年11月7日,斯莫尔尼宫沸腾的欢呼声向全世界宣布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1991年12月25日,镰刀锤头国旗的悄然降落宣告了社会主义苏联从地球上的消失.短短74年转瞬即逝,苏联于一夜之间突然崩塌,让整个世界为之震惊和不解,同时也为中外学者研究这一20世纪的"历史之谜"留下了永恒的课题.  相似文献   

14.
巴列维国王的白色革命动摇了在伊朗乡村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封建生产关系 ,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伊朗的发展。伊朗传统的社会结构也因白色革命的成功推进而发生了激烈变革。经济现代化的长足进步客观上要求政治领域进行相应变革。巴列维无视这些变化 ,继续强化君主专制 ,推行独裁统治 ,致使新兴的社会阶层无权分享政治权力 ,传统的社会力量被摧毁。巴列维国王的独裁统治引起伊朗社会各阶层的普遍不满 ,推翻巴列维王朝成为伊朗社会各阶层共同的战斗目标。因此 ,白色革命后伊朗经济现代化进步趋向与政治领域滞后状态之间的矛盾构成巴列维王朝覆灭的根源  相似文献   

15.
论苏联失败的经济根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联的崩溃无疑是一种社会性失败,社会性失败必须从经济基础找原因,根本的原因在于苏联的基本经济制度--计划经济制度.苏联计划经济制度的种种弊端实际是这一制度内在的不可克服的矛盾的反映,这一矛盾就是计划的指令性与个人消费的不可计划性之间的矛盾.把社会再生产的各个环节--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纳入统一计划,是苏联计划经济制度的存在前提.个人消费的选择性特征,决定了个人消费不可能由社会统一计划.由此便形成了否定苏联计划经济存在前提的计划与个人消费的对立.在苏联计划经济制度下,解决这一矛盾的惟一办法是压制个人消费,用供应短缺方式使原本不可能由社会统一计划的个人消费变成可以统一计划的,这实际上并没有消除这种对立.计划与个人消费的对立对社会再生产产生了致命的影响,使社会经济陷入危机循环,而危机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以猛烈的形式爆发出来,最终导致经济基础乃至整个苏联社会的崩溃.压制个人消费是苏联计划经济赖以存在的内部条件,与外部世界的制度性隔绝是其存在的外部条件,从长期看这些条件都是难以为继的.  相似文献   

16.
2007年1月11日,“2006年拉美国家大选及其政治走向”课题结项暨拉美大选的影响与左派发展问题研讨会在拉美所召开。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慎民与会并发表主旨演讲,深刻分析了当前的世界格局和政治走向,拉美左派的发展对该地区形势的影响。现全文发表如下。  相似文献   

17.
世纪之初俄罗斯经济迅速反弹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9年以来 ,俄罗斯经济走势一改经济转轨以来连续下滑的颓势 ,出现触底反弹并持续增长的积极迹象 ,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这种增长主要的仍是经济严重危机后的恢复性增长 ,由于制约经济增长的结构性因素的存在 ,俄罗斯经济增长的基础并不牢固。从俄罗斯转轨以来的经济走势我们可以看出俄罗斯经济持续好转的原因及经济增长前景 ,这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是有一定启示的。  相似文献   

18.
1911年(农历辛亥年),在经过4月广州起义、10月武昌起义之后,爆发了全国规模的辛亥革命。两个月内即有鄂、湘、陕、赣、晋、滇、黔、苏、浙、桂、皖、粤、闽、川等省宣布独立,清政府迅速垮台。12月,孙中山先生出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清帝被迫宣告退位。  相似文献   

19.
南海局势与应对海洋法的新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年以来,南海局势发生了很大变化。菲律宾国会通过了"领海基线法案",把中国的黄岩岛和南沙群岛部分岛礁划为菲律宾领土;马来西亚前总理巴达维登上南沙群岛的弹丸礁、光星仔礁宣示主权等。这些情况的出现与海洋法的新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如何应对海洋法的新发展就成了捍卫领土主权、维护合法海洋权益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东北经济落后原因诸说评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振兴东北经济必须准确找出其落后的原因。现学术界提出的“结构说”、“体制说”、“国企比重过大说”、“项目怪圈说”及“东北人观念落后说” ,都有一定的合理性 ,但又都不很全面、完整 ,尚有其他原因需加以分析说明。国家在改革、发展战略与政策抉择上“失算” ,使东北地区收入过低 ,人才大量流失 ;在东北改革与发展的关键时期 ,缺乏必要的资金补偿与支持 ,这都是造成东北经济落后的决定性因素。只有全面科学地找出东北经济落后的真正原因 ,才能保证应对方针策略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