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回族自先民以来主要经历了“伊斯兰宗教文化模式”、“回族伊斯兰文化模式”两个主要时期。当前回族文化模式正在向以伊斯兰文化为核心兼收并蓄中外文化的“开放型回族新文化模式”方向转型。回族文化转型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其中最主要的是部分地区的文化“断裂”和整体上对现代科学技术文化吸纳不足。本文认为,回族文化要有“自知之明”,要自觉更新以适应新的时代,要了解世界文化并成为其构建的组成部分,才能够真正实现文化模式的转型。  相似文献   

2.
通过研究茶叶的功能演变和藏族茶叶需求的形成,发现茶叶逐步融入藏族的文化模式之中,成为藏族文化模式的部分,藏族对茶叶的需求不再仅仅是一种生理需求,更是一种文化需求,所以茶叶需求能够代代相传,形成持续的、稳定的需求。接着探讨了它的几点启示,一是经济开发要注重对目标市场文化模式的研究,使产品融入该文化模式,才能形成稳定持久的需求,二是产业开发应当深入挖掘商品的象征价值,三是要区分文化发展与文化破坏。  相似文献   

3.
开放时代提供了文化转型的动力,在不断缩小的地球空间中,不同国家和民族都面临着如何审时度势、迎接碰撞、应对交融和如何适应时代的需要进行文化转型的问题。文化的现代转型应该是在自身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有效汲取外来精华以强化自身发展,并且这种“汲取”不是简单的移植或相加,而必须是在学习、借鉴、消化之后的创新。只有这种创造能力,才是维系和弘扬民族文化的根本。  相似文献   

4.
李学涛  董西明  李大庆 《前沿》2009,(8):152-154
我国的传统家庭养老模式,蕴含着我国传统养老文化的精髓。伴随着文化转型,养老模式必定发生变革。针对我国传统养老文化指导的家庭养老运行模式已经面临的诸多问题。我们主张以家庭、社区、社会为核心构建混合型社会养老模式,并提出了完善社会养老新模式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5.
李逸峰 《求索》2010,(4):75-76,5
从文化哲学的角度对当代书法艺术、书法文化作出反思,关注现代文明中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书法文化,如何适应新的历史形势,在新的文化生态环境中获得自身的存在价值和地位,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认为,当代书法文化正遭遇深刻的危机,但这种危机可以通过自身模式的改变,以适应现代化的发展,在与理性文化模式的对抗中为人类文明做出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民族文化的忧患--英语的强势地位与汉语文化复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汉语的弱势地位并不完全源于西方语言的强权,汉语本身未完成必要的历时性革命是更根本的原因。振兴汉语文化,应致力汉语文化的复兴。首先,汉语要经历从前代到现代的转型,破除积淀在汉语字、词、句子、文本中的等级观念、中心主义、家族本位思想,以自由、民主、公平、实证等理念扬弃之;其次,汉语以自身为本体进行宏大建构,向传统借力,以现代视角领受传统文化,全面再生汉语诞生后的全部中国文化;第三,目前支配汉语知识分子的继承/借鉴的二分法将被超越,汉语知识分子以统摄一切文化资源的态势成为原创汉语文化的承载者和主体。  相似文献   

7.
中国近代以来的高等教育是在移植和模仿西方办学模式和办学理念中形成的,大学校园文化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一直伴随着两种不同价值文化的冲突和交融。每一次社会历史文化的重大变化,特别是西方文化对大学校园的冲击,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引起大学校园对自身文化传统的反思,其中有对外来文化盲目崇拜和对自身文化传统固步自封所产生的文化自卑,也有文化整合中价值认同和价值重构。形成高度的校园文化自觉、重建坚定的文化自信是大学校园文化的主流。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文化对警队组织文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警队组织文化是警队在建立与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为多数成员所认可和普遍遵循的具有组织特色的价值观念与行为模式等。要完善现代警队的组织文化,转变管理理念,就必须研究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对警队组织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有丰富的优秀的内核,也有封建的糟粕,需要加以研究和区别,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建设现代优秀的警队组织文化服务。  相似文献   

9.
袁华亭 《理论月刊》2010,(6):99-102
受现代西方文化思潮的冲击和影响而发生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转型,势必对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带来深刻的影响。基于此,本文旨在厘清对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现代转型的认识,并在文化结构视域中,分析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西方现代体育如何相互融合并协调发展,以期为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现代化条件下的转型提供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国学与传统文化的特点,体现为绵延不断的生命力、熠熠生辉的人文精神,意蕴丰富的道德理念,极重入世的务实精神。新国学的形成和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一方面应注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另一方面应明确新国学的形成和传统文化现代转型的价值和意义。与此同时,在传承的基础上以开放的精神对新国学的形成和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进行发展和创新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1.
现代西方德育建构于西方文化由宗教文化向现代文化跃迁的背景中,启蒙运动是实现西方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转变的中介。现代文化是以理性主义、人本主义为气质的文化,现代西方德育从不同侧面弘扬和扩展了现代西方文化精神.形成了以培养合格公民为目标德育模式.对于我国德育的现代发展具有一定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2.
20 世纪初期中美消费文化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初期不仅是美国消费文化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关键时期,也是中国消费文化由传统向现代发展的重要阶段.受经济发展速度不同等因素的影响,中美两国消费文化尽管在20世纪初期都由传统向现代转型,但二者在转型的内容、程度和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等方面有很大差异,不过两者间也有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13.
一、“现代化”对传统中国的挑战“现代化”自二次大战以来成为一个广为流行的概念。关于现代化概念的定义,学术界众说纷纭,但其共同点仍是显而易见的———多以“科技知识”和“社会变迁”为要旨,强调人类与空间环境(自然、社会)以及时间环境(传统、现代)的协调。我们由此可大致上把“现代化”理解为一个人类在科技革命的激荡下社会转型的全球性社会变迁的过程和所要达到的水平。文化模式表征一种文化的特定的价值取向和主导精神。关于中国文化的主导精神和价值模式,梁漱溟用“伦理本位”四个字作了简明精辟的概括。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  相似文献   

14.
唐志君  覃小林 《前沿》2008,(6):85-88
任何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都有其独特性和潜在价值。在现代化进程中,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具有客观必然性,其自我保存与现代化变迁之间存在着无法避免的张力关系。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及和谐文化为目标,发展先进的少数民族文化,是实现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现代转型的必然走向。  相似文献   

15.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问题被尖锐地摆到了中国人民面前,从此开始了长 达半个多世纪的伟大尝试。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是伴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而实现的。马克思主 义中国化的实质是在全面荡涤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继承并超越传统文化,创造崭新的民族文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传统文化是文化建设、文化发展的根基与源泉,当代中国的文化自觉必须要理性地反思传统文化,重估其价值。传统文化在文化交往、人际交往、天人交互、人格培养等方面仍具有烛照人类文明的思想精华。在先进文化的建设过程中,要充分自觉到传统的价值并予以当代诠释,采取合理途径与有效手段促进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17.
杨红  刘云 《求索》2013,(5):152-154
网络用语的流行既是现代网络文化方兴未艾的表现。同时也对传统文化产生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网络上“犀利哥”、“表叔”、“房姐”、“咆哮姐”等词频频的出现.冲击着传统汉语称谓语的表达方式。但也在某种程度上推动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称谓语的改变表征了人们现实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的变迁,但称谓系统有着自身的独立性.借用网络平台表现其人文性和主观性。对网络称谓语的合理、恰当使用.不仅需要网民的自觉,也需要政府文化部门积极介入引导.推动网络用语的有序化、规范化。  相似文献   

18.
本文探讨了冯天瑜在明清文化转型研究领域的成果和贡献,具体考察了冯氏在这一研究过程中的四个阶段和四大特点,指出其学术具有创新性、联系性、持续性和现实性的特点,并对冯氏在文化转型的概念、动力和模式上的理论研究作了归纳,认为他既重视明清时期中国传统社会内部的转型因素,反对西方中心论的冲击———反应模式以及由此滋生的全盘西化论,同时也反对华夏中心论以及由此滋生的民族文化本位论,强调明清文化转型的动力是中华元典精神和中国社会内部自身近代因素与西学及西方近代文明间的相互激荡和彼此作用。本文指出,冯氏在长期的、多角度的明清文化转型研究中,形成了纵横捭阖的研究路径,使这一领域在不断变幻的视角中获得新的观察和提升,既梳理了明清文化转型的历史过程和承转启合的节点,又提出了元典精神、文化重演律等重要的理论学说,开拓了明清文化转型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相似文献   

19.
陈伟华 《求索》2008,(8):178-180
在中国小说叙事的现代转型过程中,基督教文化深入影响其符号层、结构层和功能层等各个层面。中国小说叙事的现代转型既是内外两股力道共同作用的结果,也是基督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整合使然。  相似文献   

20.
权利本位是权利本位文化的特质。私法理念与权利本位的契合表明培育私法理念有利于权利本位文化的建构。传统中国因不具备私法理念生成的社会经济基础而未能孕育以私权神圣、人格平等和私法自治为基本内涵的私法理念。因此,中国传统义务本位的法律文化向权利本位文化转型过程中,培育私法理念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