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作为“世界历史”阶段性目标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自己鲜明的特征。人类命运共同体属于没有形成组织形态和权力关系的狭义共同体,其关照的范围是人类的根本共同利益,延续自马克思的人类共同体思想,并结合了时代与现实特征。人类命运共同体既是实然的事物也是应然的事物,主权国家是其基本行为主体,经济全球化是其经济基础,私有制普遍存在是其社会基础,高度相互依赖的国家间关系是其政治基础。共同命运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要义,世界各国应当确立命运相互依赖意识,共同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  相似文献   

2.
该文对"人类安全"的概念与基本内涵做了系统梳理,分别介绍了联合国、人类安全委员会、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以及学术界对"人类安全"的不同理解和阐释,并归纳总结了国际社会围绕着联合国发展计划署的界定所展开的批评和辩护.作为非传统安全观的重要基石,"人类安全"所包纳的理念虽非首创,却是一种新的诉求、一个新的视角、一套整合的理念,是一个集大成的富有意义的概念,它综合体现了千百年来整个人类所崇尚的"以人为本"的博大情怀和孜孜以求的"天下大同"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3.
2004年12月26日在印度尼西亚苏门达腊岛西北近海发生的里氏9级地震引发了强大的海啸。这次海啸是几十年来地球上所发生的最大一起自然灾害,使印度洋周边国家遭受巨大损失,人员伤亡达30多万,经济损失难以估量,而海啸带给人们的精神伤害更是很难在短期内痊愈。此次灾难再一次表明人类在自然灾害面前的脆弱性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破坏性。但它也使人类进一步认识到,人类与自然应该是一个和谐的整体,世界各国必须走和谐发展之路。一、人与自然相互依存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物质世界,事物作为一个系统而存在,任何系统都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之中,与环境…  相似文献   

4.
变迁中的地区环境治理——以东盟环境合作为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社会应对环境问题的各种制度安排经历了重大的发展和演变,其标志性的事件包括1972年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1992年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以及2002年的约翰内斯堡地球峰会。在关注全球环境治理的同时,人们不能忽视的现实就是,一个地区内的生态环境变化更能影响人们的生活乃至生存,环境治理这一概念本身就侧重生态区域的理念,人类虽日益意识到全球性环境难题,但所见证和参与的大多数环境行动大都是地方化的。  相似文献   

5.
极地、深海、网络、外空是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全球新疆域,集中体现了人类的共同利益和共同关注。当前新疆域治理面临着治理共识赤字等问题。"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以全人类共同发展为目标,倡导共存、共建、共享等价值理念,其独特优势在于这一思想能够兼容不同的价值理念并兼顾不同群体的利益需求,与新疆域的治理需求高度契合,有利于解决新疆域治理的主要矛盾。国际社会长时期的和平状态以及非国家行为体的影响使得新疆域治理的差异具备可调和性,也要求更大的包容性,这使得以"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引领新疆域的国际治理成为可能。国际合作是在新疆域治理中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主要路径。作为新疆域国际治理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积极倡导在新疆域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在维护和平价值、支持联合国主导等方面做出了表率。  相似文献   

6.
黎弘 《国际交流》2009,(4):21-22
和平是人类社会的共同理想和永恒追求。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和平时而给人类带来繁荣和进步,时而远离我们而去,成为人类的一种奢望甚至梦想。对和平的威胁和挑战来自方方面面,其中核武器自从其第一次试爆开始,就成为高悬在人类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使得几代人一直生活在核恐怖之中。  相似文献   

7.
天才与白痴,无疑是两个极端对立的概念,人们几乎无法想像这两者之间会有什么联系。然而,在人类社会中,确实存在过并将继续产生极富于某种天赋的白痴,这大概也是难以解释的人类之谜吧。  相似文献   

8.
近百年来,由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迅猛发展和人口膨胀的压力,对环境的破坏日益加剧,人类的生存环境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发展也面临困境。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已成为人类一个迫切任务。为达此目的,首先要求人们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转变观念,强化环境意识,树立环境与社会有机统一的自然观、人类持续发展的新观念、资源价值观和环境伦理道德观。  相似文献   

9.
神奇动物     
会给人看病的动物 病了找医生,这是人生存的基本常识.可是你千万别以为惟有人类才有医生,其实在大自然中,有些动物也能妙手回春,治疗人类疾病.  相似文献   

10.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一道构成习近平总书记外交思想的两大支柱。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应对人类共同挑战、维护中国和平发展国际环境的需要,也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要求。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要秉承聚同化异、平等对话、合作共赢、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相似文献   

11.
《国际相互影响》2012,38(5):804-837
ABSTRACT

Why do some transitions of power from military rule occur violently while others do not? What effect, if any, does the international security environment have on how violent breakdowns of authoritarian rule are? I argue a conflict-prone security environment ameliorates the commitment problem by ensuring an influential role for the military out of power. Therefore, when facing a domestic crisis in a threatening security environment, military leaders are more likely to peacefully cede power rather than wield violent measures to stay in office. Perhaps counter-intuitively, international conflicts thus lead to transitions of power from military rule that minimize violence and human costs. International conflicts do not have this moderating effect on other types of authoritarian rule.  相似文献   

12.
东北亚地缘政治变迁与中国崛起的安全环境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杨鲁慧 《东北亚论坛》2007,16(3):43-49,56
从地缘政治角度研究国家安全环境问题是作为国际政治行为体的民族国家永恒的主题,也是国际关系研究的重点问题。中国崛起的国际环境是否有利,首先取决于中国周边的地缘政治经济和地缘安全环境。地缘政治格局的演变与国家安全利益紧密相关,东北亚地区的中国崛起是不可遏止的必然过程,同时也是极为艰难复杂的过程,大国崛起必然也面临着“崛起困境”。哪些地缘政治关系和安全环境构成了“崛起的困境”,就成为东北亚安全环境中中国崛起的战略问题。  相似文献   

13.
一般认为,国际安全机制是"关于特定国际安全领域,为达成某一共同的安全目标而建立的,容许国家相信其他国家将予以回报,而在它的行为上保持克制的那些原则、规则和标准.  相似文献   

14.
一国的总体国家安全虽然涉及方方面面,但国内政治和国际政治是贯穿这些领域的两条主线。国际安全制度构成了维护各领域国家安全的重要依托:国际安全制度能够塑造各国国家安全的外部环境,影响不同领域的国家安全利益,促进不同领域的国际安全合作,从而有利于实现各国的总体国家安全。二战结束以来,主权平等、不干涉内政和不使用武力解决国际争端等基本原则已经大大改善了全球安全环境,构成中小国家主权独立和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同时,普遍性的国际安全原则和规范也可以应用到各个具体领域的安全规则的构建,从而直接影响各国维护相关领域国家安全的能力与利益。多边安全联盟会带来高水平的国际安全合作,促进联盟成员的总体国家安全,但也可能减损其他国家的安全水平,从而导致冲突。纯粹的区域性集体安全制度在提升各成员国家安全水平的同时,也具有合作安全和共同安全的优点。各国应该积极参与国际安全制度的构建,并有效运用国际安全制度提升本国的国家安全水平。  相似文献   

15.
世界新格局与国际安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世纪之交,世界正处于向新格局转变的关键时期。随着冷战后国际形势和国际安全环境的巨变,与冷战时期截然不同的新安全观应运而生。国际普遍安全的目标既面临难得的机遇与也面临严峻的挑战,国际社会须共同努力建立基于新安全观的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  相似文献   

16.
国际安全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如何准确地衡量我们所处的国际安全环境的好坏?如何评估各国的国际安全状态?由国际关系学院《国际安全研究》编辑部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大数据国际关系研究中心联合研究开发的《国际安全态势感知指数2016》(IISSA)即是一种有效的量化工具,让我们可以像利用"空气指数"(AQI)帮助我们了解空气质量一样,利用"国际安全态势感知指数2016",可以帮助我们从全球、大洲、区域、国别四个层次感性地了解当今世界的国际安全状况。对该指数的研究可以得出四个结论:从全球层面来看,长期的国际安全状况较差,中期的国际安全状况虽有所改善,但短期状况又呈现负面化;从大洲层面来看,欧洲地区国际安全态势最好,大洋洲次之,亚洲和非洲相对较差;从区域层面来看,可以发现与该区域有关的国际热点问题是影响该区域国际安全态势的重要因素;从国别层面来看,新西兰、瑞士和瑞典是国际安全感最好的三个国家,阿富汗、叙利亚和巴基斯坦是安全感最差的三个国家,而在世界主要大国中,欧洲核心大国(英、法、德)的国际安全态势最佳,中国次之。  相似文献   

17.
新安全视角下美国政府的气候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安全"逐渐成为一种新的安全理念,环境气候问题等各种影响人类安全和福祉的非传统安全问题日益引起广泛关注。全球性安全威胁的严重程度则取决于治理框架的反应能力。包括气候政策、法律和机构在内的气候环境治理框架能够最大限度地削弱全球化冲突的根源,避免影响的发生或减缓其进程。奥巴马上任以来美国新政府能源、环境和应对气候变化政策出现较大调整,大力推动新能源法案来减缓气候变化。这一政策转向具有深刻的历史动因和政治基础,并将给美国经济复苏和美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带来压力,加剧美国对外贸易摩擦和削弱其在国际气候环境合作中的领导地位。  相似文献   

18.
A U.S.military strategy report published in 2009 provides an assessment of China's overall national security environment and regional issues over the next 25 years.China's future international strategi...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变迁,经济安全从原来的低级政治转变为高级政治。东盟传统的国家安全观强调综合安全,尤其将军事和政治安全置于最重要地位,随着地区传统安全威胁的消除,东盟国家将经济安全视为新时期的焦点。经济发展是东盟一些威权国家政治合法性的基础,因此经济安全是维护其政治安全的重要手段。为维护各国经济安全,东盟国家一方面采取经济自由化改革参与全球化进程以便提高自身经济竞争力,另一方面实行开放地区主义策略,既依靠本地区的集体力量增强经济实力,又充分利用地区外的市场和资源。  相似文献   

20.
进入数字经济时代以来,日益严峻的数据安全风险与变幻莫测的国际形势交织叠加,各国围绕数据安全治理规则博弈呈现加剧态势,引发全球数据安全治理问题。各国际行为体虽然已经意识到数据安全治理的重要性,但对全球数据安全治理并未形成统一的治理框架。全球数据安全治理仅仅由单边、双边和多边框架以及贸易规则拼凑而成,相关治理议题在公民个人、社会、经济以及国家安全等多个层面相继涌现。多领域多维度的数据安全问题难免造成治理主体利益诉求的差异,也导致全球数据安全治理出现了规则碎片化、机制效用不足、治理乏力等问题。与此同时,个别国家的数据霸权主义行为更是使得国际行为体难以凝聚共识,全球数据安全治理步履蹒跚,重视和加强对全球数据安全问题的治理迫在眉睫。中国高度重视数据安全的相关议题,由于中国在数据治理领域起步较晚,仍存在立法不完善、技术创新能力薄弱、国际合作不足、治理乏力等问题。中国需要全面、系统地分析影响数据安全的各种重大风险因素,准确把握全球数据安全趋势,进一步优化中国在全球数据安全治理中的策略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