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朱琳 《电子政务》2011,(5):12-17
随着社会化媒体成为政府服务和监管的重要平台,电子政务建设进入社交媒体时代.本文阐述了社交媒体环境下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趋势,详细介绍了上海市近年来在电子政务建设的协同和整合以及政务微博方面的发展情况,简要讨论了电子政务建设中存在的跨部门协同和整合资源配置差异、政府网络监管缺失等问题.  相似文献   

2.
刘烈宏 《电子政务》2007,(12):25-28
提出了评估我国电子政务发展水平的网络环境、政府网站、应用系统、信息资源、保障环境等5个关键指标及其评估要点,并据此将地区电子政务发展水平划分为起步、发展、提升和普遍服务四个阶段,指出处在不同阶段的地区其评估重点不同,应相应调整关键指标的评估内容和权重.  相似文献   

3.
夏义堃 《电子政务》2011,(11):69-75
将电子政务建设置于不同政治行政生态环境进行考察有益于从更广阔的视野研究影响电子政务发展的环境要素。从政治行政的视角分析电子政务建设,探讨了社会民主化程度、政治领袖、组织体制、行政理念、行政方式、行政文化以及工作人员综合素质等因素对电子政务建设的深远影响,并指出只有保持政治行政环境与网络信息技术发展水平的均衡发展才能实现...  相似文献   

4.
我国面向公众的电子政务需求识别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需求的角度出发,提出并建立面向服务对象的电子政务需求内容调查体系和统计识别模型,并对电子政务用户(包括企业和公民)的最终需求信息进行采集.从地域、行业、年龄的角度对目前我国公民的电子政务意识进行了调查统计,分析了影响我国公众的电子政务需求的因素,并对我国电子政务发展提出针对性的建议.研究中理论与实证相结合,采用了头脑风暴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5.
本文试图从分析电子政务环境的内涵和其与政府行政创新的关系入手,通过对各国政府在电子政务环境下行政创新实践的总结,概括出对于中国政府的启示,最后从政府在电子政务环境下行政理念、行政服务提供方式和行政过程的创新总结出可供中国政府采用的行政创新途径。  相似文献   

6.
电子政务是政府为适应信息技术发展、转变传统职能、更好地为社会公众服务而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公共管理方式。我国地方人大作为地方国家权力机关,要顺应网络环境下政治效应的变化、人大制度和《监督法》的要求,积极开展人大电子政务建设。分析指出由于受观念束缚、资金短缺、专业人才缺乏、法律法规建设滞后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地方人大电子政务建设中存在标准不统一、功能单一、实用性不强、公众参与度不高等诸多问题;提出了切实提升地方人大电子政务建设水平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7.
王栋  侯秀芳 《电子政务》2007,(12):78-81
简要阐述了服务型政府的内涵及特点.从观念、数字鸿沟、公务员素质等三个角度探讨了电子政务环境下服务型政府的构建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转变政府职能、提供"一站式"服务、关注弱势群体需求、推进协同政务等四方面提出了电子政务环境下构建服务型政府的策略.  相似文献   

8.
张勤  窦高涵 《电子政务》2012,(11):44-48
阐述了政府能力的内涵与结构以及电子政务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提升的手段作用;从政府能力的内涵和结构出发,以国内外电子政务的发展实践分析了电子政务对政府能力提升的重要影响;论述了电子政务发展与政府能力提升的密切关系,包括促进政府社会管理能力、行政能力的提升等方面。  相似文献   

9.
电子政务中行政行为形式合法性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序合法是行政行为效力的必备要件 ,电子政务中行政行为的表现形式数据电文因缺失法律的直接规制 ,不仅影响其法律效力 ,甚至制约电子政务的推广应用。本文以电子政务的内涵与本质为逻辑起点 ,着重对网络环境下行政行为表现形式“公文”与“数据电文”、行政行为真实性的确认“原件”与“签章”、行政行为生效的要件“送达”等与现行法律的矛盾予以分析 ,说明电子政务的发展需要行政法律制度的变革。  相似文献   

10.
在网络信息经济时代的大背景下,知识产权制度日臻完善以及现代政府行政管理手段日益信息化、规范化所共同营造的环境中,电子政务基础性技术标准形成了一些特性.论述了电子政务基础性技术标准的五个典型特性:公共物品特性、基础性、通用性、系统性和动态性.  相似文献   

11.
朱继团  杨琳  曾蔚 《电子政务》2013,(3):117-121
概述了云计算的基本概念以及云计算环境下电子政务服务模式的创新转变;详述了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系统服务模式的基本架构、创新契机和服务优势:采用电子政务IaaS、电子政务PaaS及电子政务SaaS的云计算基本架构,可以较好地从信息共享及协同服务角度解决目前电子政务存在的信息分散、信息安全、缺乏信息共享和协同办公等问题,实现政府部门内部协同服务、区域内政府部门间协同服务及跨区域政府部门协同服务。  相似文献   

12.
电子政务工程中信息孤岛现象原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信息孤岛是指在信息环境中,那些彼此相对独立、资源难以共享和兼容的封闭信息体系.当前,信息孤岛已经成为我国电子政务工程向纵深应用发展的最大障碍之一.从传统管理体制、电子政务建设、政策标准以及信息安全等角度对信息孤岛的成因进行了全面分析,以期对电子政务工程中信息孤岛现象的解决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3.
对国外发达国家基于电子政务的公共就业服务的实践进行了概括总结:发达国家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主要包括建立公共就业服务的信息网络环境、建立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管理与监测系统、建立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库、建立公开免费的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平台等基本构件;各国基于电子政务的公共就业服务的实践发展呈现出一些明显的共性特征与优势,表现在注重服务自助性、注重资源整合、注重信息构建科学性、注重保障措施建设等方面;指出国外经验对我国发展基于电子政务的公共就业服务具有启示意义与借鉴作用,我国应从完善基于电子政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制机制、发展网上公共就业服务、提升基于电子政务的公共就业服务能力和强化服务导向等方面提升公共就业服务能力与水平。  相似文献   

14.
提出了业务重组、流程再造、资源共享、组织虚拟是评价电子政务发展成熟度的四个基本维度,是电子政务建设应遵循的"四项基本原则";详细论述了各评价维度的内涵和基本内容,为电子政务成熟度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构建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从电子政务与政府职能转换之间关系的角度分类评述了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现状、主要观点,以及电子政务对政府职能具有的重要影响;阐述了电子政务和政府职能两个基本概念的内涵、密切关系以及它们可能蕴涵的深层次问题;论述了电子政务条件下政府职能的基本内容、主要特征、技术实现和跨国界性。  相似文献   

16.
董振国 《电子政务》2014,(4):117-130
界定了电子政务核心应用的概念内涵;从顶层设计规划、集约化建设、创新运作机制、开展外包服务等方面介绍了河北省推进电子政务应用的主要做法;分析了河北省电子政务发展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提出了下一步深化电子政务应用的工作思路与重点,即要理顺电子政务管理体制、加强标准化体系建设、加大信息资源整合利用、加快重点工程项目建设。  相似文献   

17.
韩国电子政务发展规划与电子政务发展最佳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国章 《电子政务》2009,(12):53-71
概述了韩国电子政务规划的背景、韩国电子政务经历的5个发展阶段以及韩国电子政务发展的主要政策与成就;解读了对韩国当今和未来电子政务发展有十分重要影响的两个主要电子政务发展规划——“2003—2007电子政务计划”和“2008—2012电子政务计划”,描述了韩国电子政务的组织架构;详细介绍了韩国电子政务CT4C项目、G4B项目、在线政府业务管理系统项目、信息共享系统、电子参与系统、家庭税务服务等最佳实践;总结并指出了韩国电子政务发展的主要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促成了网络化、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信息化建设是当前政府所面临的重大课题,为此,政府纷纷建立了带有局域性质、部门和机构色彩的政府信息系统,为政府效率和绩效的提升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目前我国电子政务建设还存在信息碎片化等诸多弊病,有必要运用整体性治理理论对信息进行整合,对网络进行简化,建立单一窗口无缝隙的电子政务服务供给模式,为公众提供无缝隙的整体性服务.  相似文献   

19.
李鹏 《电子政务》2012,(11):37-43
阐述了美国电子政务技术演绎模型的由来及其研究进展,以及信息技术与电子政务技术的差别和政务技术、行政组织、制度安排三个维度的影响因素;分析了美国电子政务技术演绎模型的理论贡献,主要体现在"信息技术—电子政务技术"和"信息技术—制度安排"两个维度上,其研究局限性则主要体现在学术研究视角、组织能动性作用、跨文化情境三个方面;提出了中国电子政务技术演绎的分析维度及研究路径:从电子政务技术、行政组织结构关系、相关制度安排三个分析维度推动电子政务技术演绎模型本土化发展,并加强电子政务网络、行政组织网络、制度因素三个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当前,我国的电子政务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但社会转型时期也给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为此,在今后的电子政务建设中,要突出建设的集约化、应用平台化,努力提高电子政务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以推动社会公共管理水平和行政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