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人类社会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利用,全球气候变暖等一系列问题日益突出。气温升高、海平面上升,灾害种类、发生频率不断增加,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造成的影响也逐渐扩大,这对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相似文献   

2.
灾害是来自自然界、被改变和/或被建构的环境,以及产生社会经济脆弱性条件的、有潜在破坏性行为的一个过程/事件。灾害研究涉及、影响和关注到一个社会所有方面与环境的关系。环境抵抗性、韧性以及适应性,已经成为减少灾害对社会实际的或未来的灾害影响的重要理念。在经济、社会、人口、意识形态和科技因素共同作用下,灾害问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加错综复杂。重建以及减少脆弱性、气候变化应成为灾害人类学家重点关注的两个版块。灾害植根于人类社会中,怎样从政策研究转移到实践研究,是对人类学特有的理念和方法的挑战,作为人类学家,我们应该做好应对和接受这个挑战。  相似文献   

3.
浅析综合自然灾害风险管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威胁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越来越大,对自然灾害的综合管理由此显得十分重要和迫切。目前,对自然灾害的管理能力相对薄弱,缺乏对自然灾害的事前监测预警、事中救援和事后恢复重建的统一管理体系,因此迫切需要引进新的自然灾害管理理念——综合自然灾害风险管理,以强化和提高对综合自然灾害管理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学习型社会与学习型社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述了人类社会走向学习型社会的必然趋势,阐述了学习型社会和学习型社区的基本特征,提出了建立学习型社会和学习型社区的基本思路和策略。  相似文献   

5.
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环境的变化不断对人类社会形成挑战。自然灾害是影响西部环境的一个重要变量,从伦理角度考量西部环境的现实,分析自然灾害使西部环境问题显现的原因与特点,从人与自然的视域考察环境还原的对策。通过对伦理的把握,减轻自然灾害对人的影响,构建和谐的人伦关系,建设区域生态伦理文明,实现人与自然社会的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6.
《湖北政报》2009,(18):9-11
<正>(2009年9月4日)鄂发[2009]21号大力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为全面提升我省应对气候变化能力,现提出如下意见。一、深刻认识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的重要意义自然生态、资源、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以气候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对全球自然生态系统产生了明显影响,对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严峻挑战。当前,我省正处  相似文献   

7.
人类发展的历史始终伴随着应对各种自然灾害和人为灾难的生死历程,从远古祖先祈求神灵保佑、无能为力承受风云不测发展到学会"亡羊补牢"的补救,从无知、逆来顺受、听天由命发展到躲避、抵抗、预警、预报、应急救助体系,从灾害预防和备灾发展到现代社会灾害风险评估和全新的安全理念,把防灾减灾工作看成一个综合的系统工程。  相似文献   

8.
人类社会秩序离不开社会控制,社会控制是社会的稳定机制。社会控制包括一系列机制,社区控制是其中的微观机制,是整个社会控制的基础平台。而实现社区控制功能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推行社区警务。  相似文献   

9.
赵飞 《中国减灾》2011,(19):32-34
社区是组成社会的基本细胞,也是减灾的基本单元。在危机管理领域,社区是指在同一范围内居住和生活,具有共同的灾害风险和减灾目标,由一定人口和家庭组成的区域。它直接面对和抗击灾害,在防灾救灾、灾后重建方面均扮演举足轻重的  相似文献   

10.
灾害经济学属于一门新兴的学科。虽然从上世纪50年代以来至今,国内外的一些专家学者、机构和组织,对灾害经济学进行了许多卓有成效的探索,但是灾害经济学及其理论新体系至今还没有系统地构建起来。建立新兴的灾害经济学及其理论新体系,是防灾减灾的迫切需要;是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11.
韩洪涛 《求索》2010,(8):47-49
从政治思想史的角度看,人类社会转向共同体的发展模型是其基本的目标指向。"共同体"概念导源于亚里士多德的"城邦"思想,费迪南·滕尼斯关于共同体的基本论述则是该理论最早的完备表述。而后的学者对人类共同体的研究都沿着亚里士多德和滕尼斯的路径进行。在我国,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传统伦理构成了中国社会践行社会共同体理论的传统根基;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基于价值观念、性感、习惯等本质意志的精神信念为中国社会共同体的重构提供了理论支撑;转型社会的现实使得中国重建社会共同体成为一种必然。于此,本文提出我国社会共同体路径培育的三个转向,以期对我国和谐社会构建有益。  相似文献   

12.
社区自治与社会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区自治与社会控制都是人类社会一定历史发展阶段的产物,二者是有重要区别的社会存在.当前实际工作中出现的困扰,在于对社区自治与社会控制的把握上有失分寸,导致社区自治不足而社会控制有余.我们必须正确处理社区自治与社会控制的关系,使之服从、服务于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的总体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自然灾害越来越频繁,造成损失越来越大。为了有效应对各种灾害,各国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了各种探索,国际社会也在推广实施一些减少自然灾害的模式和方法。其中,瑞典最早进行推广世界卫生组织推出的安全社区、美国政府推动建立的  相似文献   

14.
社区矫正作为宽容刑罚观的产物,其犯罪学依据主要在于人们对犯罪、犯罪人以及犯罪人如何重返社会的认识步步推进:首先,人类对犯罪本质、犯罪是否正常现象、犯罪与环境的关系认识趋于客观,为科学的刑罚观奠定了理论基础,也回答了“犯罪人应不应矫正”的问题;其次,随着人类对犯罪人是否正常人、犯罪人“到底能不能改变”等认识逐步丰富,更坚定树立了“犯罪人能够矫正”的基本信念;最后,随着重犯累犯现象增多,人类对犯罪人如何重返社会的思考更趋理性,认为如果让犯罪人在社区中接受矫正而非禁闭于监狱与世隔绝,有利于其顺利再社会化和回归社会。  相似文献   

15.
穆文华 《中国减灾》2005,(12):47-47
灾害是指自然发生的或人为造成的,对人类和人类社会具有危害性后果的事件与现象.从哲学上讲,灾害是自然生态因子和社会经济因子变异的一种价值判断与评价,是相对于一定的主体而言的.从经济学的角度看,灾害具有危害性与意外性、区域性与延滞性、可预测性与可预防性、后果利害双重性等经济特征.  相似文献   

16.
李德仁 《中国减灾》2013,(11):18-20
自然灾害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如何更好地应对自然灾害,是困扰着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自"国际减灾十年"以来,国际社会日益重视减灾问题,防灾减灾逐步朝着联邦式、多系统综合集成、共建共享、互利多赢的方向发展。各国政府和公众对灾害管理的认识也逐渐从单灾种、专业分工和应急管理向灾害链、综合集成和风险管理转变。  相似文献   

17.
21世纪以来,世界自然灾害频发,改善城市规划,建设防灾减灾工程,提高民众灾害风险意识,已经成为各国政府共同面临的一个主题。在中国,民众缺少灾害风险意识是造成自然灾害损失扩大化的重要原因,在日本,自然灾害风险图成为政府进行灾害管理,提高民众灾害风险意识的重要工具。日本政府已经绘制了一套完善的全国性自然灾害风险图,旨在让政府决策部门、相关研究机构以及社会大众了解所在区域自然灾害风险,同时最大程度避免生命财产安全损失。  相似文献   

18.
《中国减灾》2013,(11):1-1
近年来,全球频发的自然灾害给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自然灾害成为各国面临的共同挑战。  相似文献   

19.
潘谊 《中国减灾》2012,(9X):10-11
女性占全球人口约一半,女性对减灾能力的作用是整体减灾能力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社会性别的平等是女性减灾能力提升乃至人类整体减灾能力提升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20.
社区与社区建设:理论、实践与方向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试图从过去百年社会变迁,包括中国近30年社区建设的历史,说明社区是一种由具有共同价值观念的同质人口所组成的关系亲密、守望相助、存在一种富有人情味的社会关系的社会团体和地域组织。人需要社区,也需要社会——个体从社区中获得地位和归属感,在社会中发挥功能。但是,社区发展不是解决人类社会所面临问题的根本办法,根本办法是要解决现行的市场规则带来的根本性制度问题。200多年的日趋社会分化、国家间的分化实际上是市场化、全球化的必然结果。不过,社区建设给我们解决问题提供了很好的思路,这就是让大家一起来解决自己的问题。讨论社区问题不能简单地在社会学社区研究的小圈圈里进行,必须把社区发展放在过去100多年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变迁中去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