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叶慧  徐凯宇 《今日浙江》2021,(10):48-49
浙江是一个自然灾害风险较高的省份,经济发展布局相对集聚,地形地貌较为复杂,每年都要防范应对因台风、梅雨引发的地质灾害、小流域山洪、城市内涝等灾害,给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造成了较大影响. 去年9月,浙江按照全国统一部署,启动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试点工作,由临安、苍南、遂昌、平湖、温岭等5个县(市、区)先行试点,旨在通过全灾种全链条普查,摸清"风险底数",切实提升自然灾害科学防控能力.  相似文献   

2.
正近年来,四川省成都市按照现代管理思维,秉承"治灾于未灾是自然灾害管理的最高境界"和"社区(村)是城市的细胞,社区(村)安全则城市安全"的理念,着力探索自然灾害管理关口前移的有效路径,研制出台社区(村)综合减灾公共信息标识建设规范地方标准,启动实施综合减灾标准化社区(村)建设。一、实施社区(村)综合减灾标准化建设是城市的理性选择近年来,四川省自然灾害频发,成都也先后遭受汶川特大地震、芦山强烈地震、"7·9"特大暴雨洪涝等自然灾害,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经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以北京、上海等为代表的特大型城市的发展不断加快,并面向未来积极谋划"全球城市"的发展战略。然而,城市现代化和城市功能的提升,并不一定同时会带来人们社会安全感的增强。由于城市规模的巨型化和城市人口的多元复杂化,特大型城市在资源、环境、公共安全等一系列领域首先遭遇了超出一般逻辑的社会风险。因此,有必要从特大型城市当下经济社会转型的现实维度,整体、系统与深刻地认识社会风险生成的新机制,进而重新审视特大型城市防范和治理这种社会风险的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4.
正2016年7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赴河北唐山市调研考察时强调,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努力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全面提升全社会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新理念新要求指导防灾减灾救灾改革新实践。  相似文献   

5.
<正>河北省张家口市位于河北省西北部,受特殊地理气候影响,每年都会不同程度地发生干旱、风雹、洪涝、低温冷冻、雪灾等自然灾害,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任务繁重。近年来,张家口市民政局按照民政部和河北省民政厅的要求,将工作重心由过去的侧重于灾后救助及时转移为"防、减、救"同步推进,有效提高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强化防灾抗灾基础为救灾应急提供有力支撑主动防范胜于被动救灾,这是张家口市民政局从多年的救灾实践中得出的启示。近年来,市民政局在防灾方面重点开展了三项工作:  相似文献   

6.
正江西历来是全国自然灾害较为严重的省份之一,素有"五年一大灾、三年一中灾、年年都有灾"的说法。立足当前,放眼长远,江西织密扎牢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的第一道防线,积极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工作,营造全民参与的氛围,提升群众防灾减灾意识与能力。  相似文献   

7.
背景与内容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多灾种重大自然灾害综合风险评估与防范技术研究"项目是科技部关于"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与防范"方向的重点专项,旨在通过厘清区域多灾种减灾能力,阐明多灾种综合风险内涵与形成机制,量化区域多灾种危险性、承灾体脆弱性和恢复力以及减灾能力,实现多灾种、全要素、多层级的综合风险动态模拟与评估,研发多灾...  相似文献   

8.
福建省地处东南沿海,台风、暴雨、洪涝等自然灾害多发频发,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严重影响。面对严峻的灾害形势,福建省不断创新思路,完善体系,积极探索防灾减灾工作新途径,扎实推进防灾减灾事业科学发展,全面提升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构建防灾减灾长效机制。近年来,福建省在风险防范、应急救助、灾后重建等方面均取得了长足进步。特别是近期防抗第9号台风“苏拉”工作得到了民政部部长李立国的高度评价。对全国尤其是东部沿海地区的减灾救灾工作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日本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的经验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亚洲最为发达的国家,日本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海啸、台风等"天灾"与地震、火山喷发等"地灾"的威胁很大.而且,日本的城市中存在着大量的木制建筑,对火灾的抵御能力较低.  相似文献   

10.
正贵州省是全国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省份之一,灾害防范与救助工作任务十分艰巨。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自然灾害防范与救助工作,全省上下全力投入,成功应对了一系列重特大自然灾害,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同时,各级减灾委统一指挥职能地位不明确、综合协调能力不强,各部门单打独斗、条块分割,防灾减灾救灾资金投入不足,重灾后救助、轻灾前防范等问题仍然存在。为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有关防灾减灾救灾的工作部署,  相似文献   

11.
现代城市因人口聚居、建筑密集、活动复杂而日益成为风险中心,呈现出复合性、联动性、叠加性、扩散性、隐蔽性增大等整体性风险。本文基于韧性视角,引入"韧性城市"概念,剖析了现代城市整体性风险防控实践的六大盲点和弊端,并分别从空间、时间和层级三个维度提出了韧性城市风险治理的范式,梳理出"都市群-城镇带-生活圈"防范风险扩散、"灾前预警-灾中应急-灾后恢复"阻遏风险延递、"宏观搭台-中观定标-微观落地"化解风险叠加的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12.
正7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唐山市调研考察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与非常态救灾相统一,努力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全面提升全社会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习总书记的讲话在民政系统引起了强烈反响,各级民政部门迅速掀起学习贯彻习总书记讲话精神的高潮,并积极落实到当前的防汛抗洪救灾工作中。  相似文献   

13.
正社区在灾前预防、灾中应急以及灾后重建过程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作为当前国际减灾的研究热点和实践趋势之一,以社区为基础的灾害风险管理的开展尤为重要。近年来,重大自然灾害频发,给人类的生产生活造成巨大损失。如何有效应对灾害已成为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挑战。我国被称为"自然灾害的博物馆",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自然灾害具有种类多分布广、频率高、损失重等特点。  相似文献   

14.
背景及意义 随着全球人口与经济的快速增长,自然灾害的频率和损失呈现出加速增长的态势.区域自然灾害的形成,不仅受到自然环境要素的影响,还跟日益增长的承灾体及其脆弱性密切相关.厘清区域灾害形成过程,特别是多致灾因子综合作用下的多灾种形成过程和机理,对于区域开展重大自然灾害灾情评估、综合风险评估和综合风险防范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正10月15—16日,四川省泸州市减灾委组织部分专家深入龙马潭区安宁街道、红星街道城市内涝区域,叙永县白腊乡苗族乡"8·17"暴雨山洪泥石流灾害灾后重建集中安置点,开展防灾减灾救灾专题调研活动。专家组采取听取情况汇报、开展群众问卷调查、座谈会、实地考察等方式,详细了解当地农村地质灾害与农业灾害防治、灾后重建与灾害防御、城市内涝防治、社会力量参与防  相似文献   

16.
《贵州政报》2015,(3):5-7,23
<正>贵州省人民政府令第161号《贵州省自然灾害防范与救助管理办法》已经2015年1月9日省人民政府第49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5年4月1日起施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和规范自然灾害防范与救助管理,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障受灾人员基本生活,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自然灾害救助条例》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第二条本省行政区域内自然灾害的预防、应急救助、灾后恢复重建等活动,适用本办法。本办法所称自然灾害,主要包括旱灾、暴雨洪涝、风雹、低温冷冻、雪灾等气象灾害,地震灾害,  相似文献   

17.
吴弢 《中国减灾》2016,(5):40-41
正2016年1月8日,湖北省人民政府省长王国生签署第385号省政府令,颁布《湖北省自然灾害救助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自3月1日起施行。《办法》共分总则、灾害预防、应急救助、灾后救助、款物管理、法律责任、附则七章三十七条。《办法》的出台将对贯彻"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救灾工作方针、规范自然灾害救助工作、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权益具有重要意义。《湖北省自然灾害救助办法》是建国以来湖北省制定的第一部规范自然灾害救助工作的政府规章,是全面  相似文献   

18.
《中国减灾》2014,(12):28-29
针对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吉林省不断完善省、市、县三级灾害应急预案体系和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开发运用灾情监测和灾害信息管理软件,大力推进防灾减灾知识宣传教育,以综合减灾知识传播为手段,着力提高社会公众灾前预警防范能力,灾中避险逃生能力,灾后自救互救能力。  相似文献   

19.
吴玮 《中国减灾》2023,(17):12-15
<正>全过程自然灾害评估是开展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基础,可以为防灾备灾、应急救援和灾后救助提供全方位的决策支撑信息,对于提高风险防范水平、增强灾害处置能力、保障救灾救助科学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探讨了开展全过程自然灾害评估的重要意义和工作现状,介绍了全过程自然灾害评估的内容、方法体系以及业务实践案例,并对全过程自然灾害评估业务未来的发展加以展望。  相似文献   

20.
正"十二五"期间,河北省自然灾害较为严重,累计受灾人口8481万人次,因灾死亡142人,紧急转移安置55万人,倒塌房屋6.7万间,直接经济损失731亿元。同比"十一五"时期,"十二五"期间因灾死亡人口、倒塌房屋、损坏房屋、因灾直接经济损失分别增加11%、447%、511%、58%。河北各级民政部门多措并举,高效应对各类重特大自然灾害,最大限度地减轻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