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刑讯与拷讯是指使用刑具等暴力手段逼取口供的行为,但并不能代指中国传统讯问技术的全部。相反,古代律法对刑讯、拷讯也有着严格的限制。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西学的传入和中国法律的大变革,拷讯被逐步废除。传统讯问技术史不应当被简单地视为落后残忍的"拷讯"史,更不应当为现今讯问技术发展所抛弃,而应当是中国法治话语体系构建中值得龟鉴挖掘的本土资源,对其理性地思考变与不变。应当改变的是人权保障理念下的讯问方式,不变的是传统讯问技术的"深挖"功能;改变的是依供定案的讯问思维,不变的是从口供中发现案件信息和疑点的价值。从根本上防范冤假错案,不能轻信"零口供"的办案方式,应当理性地看待讯问技术的功能与传统经验,从口供与物证多维的视角去查证案件事实。  相似文献   

2.
诱问包括明诱、暗诱和借用辅助手段诱。它具体表现为讯问人员在讯问中运用各种合法而有效的讯问技巧来获取犯罪嫌疑人的真实口供,是一种科学的讯问方法。  相似文献   

3.
侦查讯问是诉讼证明活动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是侦查人员为获取犯罪嫌疑人口供并查证犯罪事实而进行的证据收集活动,对于侦查破案有重要作用.目前,国内侦查部门在侦查讯问中运用的高新技术主要有测谎技术、讯问同步录音、录像技术、指纹比对技术、声纹比对技术等,由于各种原因,这些技术在使用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国内外正在探索各种新技术,如面部图像比对技术、虚构实物证据法等.  相似文献   

4.
国外讯问犯罪嫌疑人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侦查讯问是侦查人员在侦查阶段获取犯罪嫌疑人口供 ,核实其他犯罪证据的重要途径之一。不同的侦查制度和侦查模式下 ,警方讯问的理论基础不同 ,其讯问方法和规则以及对通过讯问所获得的口供的证据价值的评判标准也各不相同。在英美法的对抗式侦查模式下 ,犯罪嫌疑人面对警方的讯问有权保持沉默 ,被讯问人不得被强迫自证其罪 ,非法获取的口供和其他证据不被法庭采信 ;而在大陆法国家的职权式侦查讯问模式下 ,警方讯问犯罪嫌疑人时 ,其保持沉默的权利受到限制 ,对非法证据也没有完全排除  相似文献   

5.
讯问的对象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讯问获得的证据种类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口供以及通过该口供获得的物证、书证。2010年确立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要求公安机关在讯问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时既要重视口供又不搞刑讯逼供,不搞口供至上;既要探求实体公正更要重视程序公正;既要注重办案的效率更要重视对犯罪嫌疑人正当权益的保护。为此,文章针对实践中出现的不规范讯问方法,探讨非法证据排除规则视野下公安办案讯问的一些方法,旨在使公安讯问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时应从"硬审讯法"转变到"软审讯法"。这种"软讯问法"包括讯问中的语言策略和非语言策略。同时,为了保障这种讯问方法的实施,应当设立一定的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6.
因不正当的讯问手段所诱发的于英生冤案的曝光引起了社会公众对非法讯问的关注。正当的讯问手段是保证口供真实有效的必要条件,但是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对讯问制度的规定过于原则和模糊,不利于指导讯问实践工作。因此,要以获取的口供是否具有"自愿性"和"真实性"为标准来审查讯问手段是否正当,以此来建立我国刑事讯问制度当中正当性的标准,这对于补正完善法律规定、指导讯问实践工作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7.
讯问谋略是侦查过程中一种重要的诉讼技巧,有助于获取口供这种重要的证据。它具有形式上的合法性、智谋性和策略性特征。由于"谋略"天然带有威胁、引诱、欺骗的成分,且法律上没有明确规定讯问谋略的界限,因此讯问谋略很容易演变成非法讯问。新《刑事诉讼法》在排除非法证据的规定中并没有明确排除以威胁、引诱、欺骗的方式获取的口供,因此,应正确厘清讯问谋略与以威胁、引诱、欺骗的方式进行的非法讯问的界限。要防止讯问谋略演变为非法讯问的措施,应在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中明确排除威胁、引诱、欺骗方式获取的口供,严格执行并完善讯问过程中的录音录像制度,引入辩护律师的讯问在场制度,加大对违法方式取证的侦查人员的惩罚。  相似文献   

8.
产生刑讯逼供的根本原因是讯问的合法性、口供的重要性,以及侦查中追求口供的态度;其直接原因是“如实供述”的义务和侦查人员的自由裁量权;现实原因是缺乏“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和对侦查讯问的有效监督。  相似文献   

9.
讯问中犯罪嫌疑人产生心理压力的根源是其自身的需求,讯问人员应当在需求和压力这两个维度上分析犯罪嫌疑人心理,通过分析犯罪嫌疑人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增减其心理压力,从而将犯罪嫌疑人的需求结构调整到适合进行社会交换的状态,以获取其真实口供。  相似文献   

10.
讯问中犯罪嫌疑人产生心理压力的根源是其自身的需求,讯问人员应当在需求和压力这两个维度上分析犯罪嫌疑人心理,通过分析犯罪嫌疑人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增减其心理压力,从而将犯罪嫌疑人的需求结构调整到适合进行社会交换的状态,以获取其真实口供。  相似文献   

11.
公安民警苦练基本功包括提高口语运用的能力。公安民警在接警、侦查取证、巡逻盘查,以及与劫匪谈判等各项警务工作中都要频繁地使用口语。由于公安行业的特殊性,公安民警口语也具有自己突出的特点、类型和特定的受话主体,因此,公安民警应根据受话人的心理,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口语技巧,以提高执法水平。  相似文献   

12.
讯问犯罪嫌疑人录音录像的证据类型是动态的,根据证明目的的改变而改变。在审查其证据能力的时候应当以“没有异议可采,有异议有限可采”为标准。面对证据立法上的滞后,应该加快立法完善的步伐。  相似文献   

13.
在实际讯问工作中,保持沉默和作虚假供述多被视为是拒供的表现,但二者在表现形态和心理原因上却存在着许多差别。通过对讯问中被讯问人各种不同于虚假供述的表现形态及其心理原因的分析和相应讯问策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讯问中达到获取犯罪嫌疑人真实供述这一最终目的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14.
暴力恐怖犯罪案件的犯罪嫌疑人讯问难度远远大于其他普通刑事案件,因此,在侦查讯问中。应熟悉案情。掌握犯罪嫌疑人的心理和性格特征;攻心夺气,心战为上;迂回发问、设置圈套;运用模糊概念。促其产生错觉。使其供述障碍向有利于突破上供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5.
人民警察在执行盘查公务时,如果缺乏安全防范方法和危险意识,对盘查现场局面控制不利,实施盘查方法不当,以及对盘查工作准备不足,易造成盘查对象袭警案件发生。因此,加强和提高人民警察查缉战术的实战能力,运用正确安全的盘查战术,使其依法、合理、文明、正确的执行公务,是公安民警查缉战术中应掌握的基本技能。  相似文献   

16.
强迫——屈从型虚假供述是警察审讯室中出现较多的虚假供述类型,也是造成冤假错案的罪魁祸首。其产生与犯罪嫌疑人的服从、受暗示性和本能的生存需求紧密相关,但更多的是警察的强迫审讯策略所致。赋予犯罪嫌疑人审讯阶段辩护权并建立合理的讯问规则是减少审讯室中强迫——屈从型虚假供述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17.
新《刑诉法》对侦查讯问进行了全面的规制,使供述的自愿性得到了充分的保障,同时,也极大地增加了侦破案件的难度,侦查讯问僵局更容易出现。新形势下侦查讯问中形成僵局的成因更趋复杂多样,侦查讯问人员深入掌握新《刑诉法》的要求,更加注重证据、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更加灵活地运用讯问策略方法,才能有效突破讯问僵局,提高侦查讯问工作效率,保障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益,维护司法正义。  相似文献   

18.
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分析,不难发现错误辨认、确证偏见和心理暗示是目前刑事错案的主要成因,这为我们减少错案的发生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通过完善无罪推定原则和确定侦查讯问中的录音录像、律师在场制度,明确辨认与质证的相关规则,以及建立理性的司法人员绩效考核机制和完善诉讼构造,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错案发生的几率。  相似文献   

19.
检察讯问是指在刑事诉讼中的审查起诉阶段,由检察机关公诉部门的办案人员对犯罪嫌疑人进行的讯问。与侦查讯问、庭审讯问相比,检察讯问具有不同的功能和特点。实践中检察讯问在讯问前准备、讯问内容及笔录制作等方面均存在不足之处,究其原因主要有办案压力大、办案人讯问能力不高等。为充分发挥检察讯问的作用,应增强检察人员自身能力、与相关部门加强协调以适当分担工作。  相似文献   

20.
跨公检法的“办案信息共享平台”建设从提出以来,不同模式先后在实际运行并各有利弊。从应然价值定位角度评析现有模式,并就平台建设主体、客体范围、运行规则方面展望其发展方向。在此背景下,刑事案件办理的关键节点均将嵌入平台,建议进行讯问同步录音像等制度“平台留痕化”相关改革,为侦查终结前讯问合法性核查等制度构建提供便利。侦查讯问行为将受到更严格的过程性监督与合法性考验,提出若干机制和具体措施应对公安侦查讯问新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