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纵观世界近100年历史,可以发现城市出现了集团化发展的趋势。这同区域经济集团化一样,是现代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国际上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以大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群作为所在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心脏”,凭借其强大的集聚效应和辐射作用,在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中正日益发挥着“发动机”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21世纪被称为“城市世纪”,未来世界将是城市化的世界。一批具有综合实力和竞争能力的大城市建设国际性城市乃至世界城市,已是大势所趋。素有“大武汉”之称的武汉市,以建设现代化国际性城市为目标,不能不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看病难”问题日益成为民间舆论的焦点之一。“看病难”突出地表现为“看病贵”。事关民生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成为和谐社会构建过程中的突出问题。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充分利用社区卫生医疗资源,优化城市医疗资源配置,是缓解“看病难”的根本举措。武汉市委市政府立足于为民办实事,在年初郑重承诺,将“推进基本医疗保障进社区”列为今年市政府为民办实事的头件大事。短短几个月,以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为依托的“低水平、广覆盖”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全面展开。“看病难”问题在武汉正悄然破题。  相似文献   

4.
郭有明 《政策》2012,(8):8-10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宜昌作为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长江中上游区域性中心城市和世界水电旅游名城,是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城市之一。我们紧紧抓住试点重大机遇,积极顺应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进程,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工作格局,全面系统推进社会管理理念观念、体制机制、方法手段创新,社会管理实现从条块分治向整体联动转变,从被动应对向主动服务转变,从传统方式向信息化手段转变,探索构建了以人为本的"网格化管理、信  相似文献   

5.
王铁 《政策》2003,(9):10-11,15-16
自美国在上世纪末提出“数字地球”的构想以来,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都认识到,这是一场对21世纪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将产生深远影响的革命,而“数字城市”则必然成为“数字地球”的战略重点。因为,城市是地球表面人口、基础设施、经济技术和信息最密集的地区,因而,“数字城市”必然成为“数字地球”  相似文献   

6.
第六届世界大城市首脑会议《北京宣言》指出,“二十世纪,是人类历史上城市文明高度发展的世纪。”二十一世纪则是“城市世纪”,并强调:“经济全球化的步伐不断加快,城市功能的国际化日益明显,城市之间更加相互依赖,需要我们在繁荣与平等的原则下,在更宽的领域和更高的层次上加强交流与合作。”在世界现代化的历史潮流中,中国加入了 WTO,中国城市的发展纳入了世界城市化进程。  相似文献   

7.
陈静波 《创造》2004,(11):12-13
虽然没有去过瑞士,但很早就从一些书本影视的信息来源中知道瑞士是全世界最安全的地方.哪里没有战争的纷扰,只有雄伟壮丽的阿尔卑斯山和静谧旖旎的湖泊,有世界上最保险的银行,有世界上最好的手表……连为逃避战祸的难民到了哪里都好像变得很有秩序.因而日内瓦这座城市仿佛成为了人间的天堂,招徕世界的许多有钱人把自己的"小金库"、"后花园"建在那里去.  相似文献   

8.
IT产业泡沫的破灭,使世界经济发展失去推动力。世界经济的增长需要寻找新的力量。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将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因素。武汉经济的持续发展取决于制造业的持续发展。武汉对制造业的正确定位,选择与城市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相对应的高增长行业是关键,引进外资和扩大出口是重要条件,注重产业积聚、延长产业链、构筑企业群是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9.
城市的发展是动态的,城市的形象塑造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层不变。"十三五"时期,国家顶层设计连续赋能武汉,武汉城市形象再塑工程具有新的内涵与意义。重大时代背景的转折和战略重点的转变让武汉城市形象的再塑造机遇与挑战并存,通过对武汉城市形象精准的再定位、对武汉城市精神深入的再阐发、对武汉公共文化供给侧改革持续的再跟进、对武汉长江文化品牌强劲的再创建,让武汉在"十三五"新一轮城市竞争中敢为人先、赢得主动,创建城市形象塑造的"武汉style"。  相似文献   

10.
“五本”论     
弓克 《今日浙江》2006,(16):35-38
人贵务本。务本之要,在务“五本”(这里的本,指“根本”,乃哲学价值论概念,而非哲学本体论概念):世以人为本,人以德为本,德以善为本,善以诚为本,诚以真为本。“五本”乃人生之本。世以人为本“世以人为本”之“世”,乃世界之“世”,乃为人世界之“世”。世界,可分为“自在世界”和“为人世界”。为人世界,应以人为本,应以人为主体。过去我们往往较多地关注人以外的世界,而对人本身的世界关注不够,人总是为人之外的某种东西而存在着,而不是为自己而存在。当代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进一步要求关注人的生活世界,关注人本身生存和发展的命运。这意味…  相似文献   

11.
现代城市既要有发达的经济,也要有发达的文明。创建文明城市是以近代文明为基础,使城市的优势得到继承、发展和创新,并使城市在发展中在城建、公用设施、市民文明素质等方面得到不断提高和完善。创建文明城市的实质,是城市居民为改变自己的物质生存空间和精神享受空间进行的实践活动,在这个过程中,人们既要解决城市发展中出现的具体问题,又要克服主观世界中的守旧意识和城市管理方面存在的僵化体制模式,提高居民素质,搞好城市建设,扩大绿化面积,使城市的发展朝着有利于人们身心健康的方向前进。因此,顺应城市发展规律,加快创建…  相似文献   

12.
《新疆人大》2013,(8):F0004-F0004
克拉玛依市,坐落在准噶尔盆地西北边缘,面积7700多平方公里,人口40余万,是世界上唯一以石油命名的城市,被益为中国石油工业的“西圣地”。  相似文献   

13.
城市发展动力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城市发展动力初探郑佳明随着世界经济区域化、集团化和全球化趋势的加强,我国城市特别是大城市的发展已成为国民经济持续、协调、快速发展的关键、但城市的发展不是单元的和孤立的,它既受外力的推动,又有自身的聚发的拉力,拉力与推力的互动和重合才形成了城市发展的强...  相似文献   

14.
蔡进军 《长江论坛》2011,(6):30-32,60
IT技术发展到云计算、物联网时代,城市建设在"互联互动"的要求下需要智慧的支撑。基础设施、专项工程、创新应用、技术引领、两化融合是智慧城市建设的主要切入点。而智慧城市建设的关键还需要思路的正确,公共医疗、公共交通、传统产业升级等雪中送炭的项目最容易取得成功。  相似文献   

15.
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中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的建设需要有产业支撑。以资源节约型产业、环境友好型产业为特征的“两型”产业为发展的重点,通过“两型”产业的快速发展来促进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是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中产业发展的基本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16.
张军  彭娟 《学习与实践》2009,(4):136-139
本文以城市旅游形象的概念分析武汉市未来旅游业发展的方向,论述了将“两型社会”的精神融入现有武汉城市旅游形象的可行性与必要性,提出武汉现有的“白云黄鹤知音江城”和“水上动感之都、辛亥首义之城”的旅游形象与“两型社会”的精髓与发展目标是一致的。文章构建了“两型社会”城市旅游形象建设体系,并就建设武汉市“两型社会”旅游形象提出了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发展》2009,9(6):F0002-F0002,F0003
武汉城市圈是指以武汉为圆心,与周边100公里范围内的黄石、鄂州、黄冈、孝感、威宁、仙桃、潜江、天门等8个城市构成的“1+8”区域经济联合体。面积不到全省三分之一的武汉城市圈,集中了湖北省一半的人口、六成以上的GDP总量,不仅是湖北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也是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  相似文献   

18.
《今日上海》2014,(11):10-10
今年10月31日是经由联合国大会通过而设立的首个“世界城市日”。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特别向最早倡议设立“世界城市日”的中国上海发来贺信说,“我们都应重新反思城市未来的发展,抓住城市提供的所有机遇,制定出一份全新的、转变发展观念的城市议程表。”他还写道,如今,世界上超过一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人类的未来”很大程度上就是“城市的未来”。  相似文献   

19.
“两型社会”视角下武汉城市圈产业集群发展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集群发展对建设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武汉城市圈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第二产业在武汉城市圈中的区位熵呈现下降趋势,第三产业表现出了较高的专业化发展优势.武汉城市圈各地区三次产业发展不平衡、结构雷同、资源浪费与环境污染严重,与“两型社会”的建设目标不相适应.应通过调整武汉城市圈的产业结构、营造良好的产业集群发展环境等措施,促进城市圈产业结构升级,保证武汉城市圈经济的健康、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20.
将湖北省鄂州市、黄冈市、黄石市进行整合,实行城市一体化发展的战略构想,即实施鄂黄黄一体化战略对于湖北省区域经济发展和武汉城市圈建设具有深远意义。通过鄂黄黄"一体化发展战略,在湖北及武汉东部形成一个新的、与武汉并驾齐驱的大型城市,将有力提升湖北省城市化水平,推动武汉城市圈和鄂东区域经济快速增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