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问答     
为什么要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 土地是农业最基本的生产资料,也是农民最可靠的生活保障。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这一政策导向和要求,不仅给予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更加切实有力的制度保障,而且有利于农村稳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业现代化。  相似文献   

2.
王红玲 《团结》2013,(1):35-38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提出,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发展农民专业合作和股份合作,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最近一段时期,农业经营体制创新、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及其流转,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民合作社和多元化服务组织成为社会各方面热议的话题。本文结合十八大报告精神学习和农业农村实际,就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和创新农业经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已为土地承包经营权主体的多元化提供了法律依据,我们可以依据不同的标准对土地承包经营权主体进行若干分类:初始主体与传来主体、物权性主体与债权性主体、既得性主体与期待性主体、成员主体与单位主体、个人主体。土地承包经营权主体的多元化意义重大,但要真正实现土地承包经营权主体多元化,我们必须要建立和完善与之相关制度,如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及估价制度、农民国民待遇制度等。  相似文献   

4.
徐静莉  王坤 《理论探索》2005,(3):121-122
农户是我国农业经济的重要主体,立法上是否应当赋予其独立的地位,目前还存在着不同的观点。独立农户在农业经营中具有重要作用,应结合立法分析农户在土地承包权中所具有的独立法律主体地位及其作用。未来的民法典应该赋予农户独立的法律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5.
农村土地流转亟待制度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坚勇 《团结》2009,(5):26-28
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我国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多年来家庭经营的优越性发挥很充分.制度绩效明显.与此同时.农村土地小而散的经营方式的局限性也日益显现.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步伐。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鼓励农民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对于实现土地规模经营,发展现代农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瞭望》2006,(13)
在坚持稳定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基础上,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逐步推进农村土地承包权的流转,发育和开辟土地承包权流转市场,逐步形成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市场流转机制。允许土地作为资产进入农业产业化经营链,通过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使农户成为企业的股东,增强企业与农户的凝聚力。加快土地承包纠纷仲裁立法工作,完善土地承包纠纷调处机制。积极探索集体非农建设用地进入市场的途径和办法。在符  相似文献   

7.
农村土地流转是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维护农民土地承包权益、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重大战略举措.目前,我国农村土地流转还面临着一系列的制度性障碍与制约,迫切需要政府通过制度创新来引领和推动土地的合理、有效流转,进一步深化农村体制改革.政府应积极进行相应的制度体系创新,加强对农村土地流转的引导、规范,使其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农民土地权益大量流失已是不争的事实,社会矛盾因此日益加剧。土地权益是农民根本利益之所在,是直接关系我国农民以及农业、农村的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通过对农民土地权益与"三农"问题的关系的剖析,可见保护农民土地权益的重要战略意义。忽视农民权益的农地制度安排,是导致我国农民土地权益流失的最根本原因。农民土地权益保护对农地制度的创新提出了要求,农村土地制度创新的路径是逐步从"集体所有、农户承包"迈向"国家所有、农民永包",制度创新的重点在于重新引入国家土地征购模式,完善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并最终形成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  相似文献   

9.
论农民土地权利及其救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民拥有事实上的土地权利始于家庭承包制,但直到2002年颁布《土地承包法》,农民的土地权利才得到法律确认。实际中,农民享有土地权利的现状不容乐观,现行农地制度安排不利于对农民土地权利的保护,农民寻求权利救济相当艰难。农村承包地不仅是农民基本的生产资料,更是农民基本的生存保障,只有真正落实农民的土地权利,才能为广大农村社会奠定稳定的基石,其核心要求是在农村土地国有制的基础上,赋予农民土地永佃权,同时加强和完善权利救济机制。  相似文献   

10.
"三权"分置旨在不改变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性质和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前提下,扫清农村土地流转障碍,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农地适度规模经营具有体现农户与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双方的权利、农业规模经营的阶段、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的地域等特征。目前我国农地适度规模经营中主要存在生产要素配置失衡和农业扶持政策失衡问题。根据农业生产要素的组合方式和中国国情,推动农地适度规模发展应采用土地集中型和服务带动型两种规模经营模式。为此,要以土地耕作权为导向,按照"三权"分置的原则要求,创新与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  相似文献   

11.
农村土地权属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军 《学理论》2009,(4):87-89
农村土地权属管理是明确农村土地所有权、使用权归属,化解农村土地权属争议的一项重要管理工作。目前,我国农村土地权属管理中还存在着土地权属争议复杂、处理难度大,立法模糊、适用法律不统一,以及基层土地权属管理制度不够完善等一系列问题。为此,必须进一步完善土地立法,明确土地确权原则,加强依法行政,加大对土地权属争议的调处力度,重视有关土地政策法律的宣传工作,同时注重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土地管理经验,从而扎实推进农村土地权属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相似文献   

12.
通过农地确权化解人地矛盾以保证国家稳定,谋取社会发展,促进民生幸福,古今中外的实践验证或体现了这一规律性的认识。据此,我们提出了我国今后农地产权制度改革的路径:界定农地归村民小组集体所有;继续将土地权利"排他性"地界定给农户;鼓励农地权能分离组合,进行规模化经营;试探实行股权农地+保障农地的产权改革。  相似文献   

13.
“三权分置”是中央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重大决策部署。《民法典(草案)》近日公开征求意见,将于2020年3月提交全国人大审议通过。其在“物权编”简单移植了《农村土地承包法》土地经营权的个别条文,解决了土地经营权定性不明的问题,但使《农村土地承包法》的逻辑紊乱、利益失衡、无法放活经营权等问题进一步固化、显化,亟待作出实质性修改。其进一步修改应以实现“放活经营权”改革目标为基本遵循,坚守“物债二分”基本理论,充分尊重中国实际,切实维护农民利益。  相似文献   

14.
Of late, participatory forestry management, more popularly known as ‘social forestry’ (SF), has acquired great significance in Bangladesh as a strategy for both forest resource management and rural development. However, research on the contextual factors such as social relations, institutional structures, forest policies and land tenurial arrangements which regulate SF's performance in the field has been limited. Land ownership and tenurial arrangement is one crucial factor which has remained virtually unexplored in the context of Bangladesh SF.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land use and tenure arrangements in selected SF projects in Bangladesh. It focuses on the perceptions and choice of the SF farmers regarding land ownership, tenure and use; implications of central land tenurial policy on farm productivity and farmers' motivation; and also on the difference between farmers' land use choice and the assumptions of the SF planners. It shows that land tenure is a complex issue for SF. Although tenurial security is a major motivating force for farmers, providing permanent land ownership alone has little impact on farm productivity or on the growth of collective effort among SF farmers. Farmers need institutional assurance and support (especially from the government) to fully utilize the potential rights and benefits associated with such ownership. © 1998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5.
城乡二元的土地制度阻碍了农民阶层的社会流动,是农民转型的体制障碍。改革农村土地使用制度和土地征用制度,推进农地经营权流转,尝试建立土地共同基金,是促进城郊农民市民化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16.
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根本保障。本文结合当前我国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现实矛盾和困境,深入阐述了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资源配置逻辑,提出了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劳动力非农转移、农民市民化进程;推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促进农地流转及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推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适应城市资本下乡与农民财产性增收的现实需求;推进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改革,促进农业社会化服务市场发育,构建小农户与现代农业产业经营的有效衔接机制等优先发展的实践路径和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7.
当前城乡统筹发展实践中农民地权诉求常被忽略,而地权诉求是理解宅基地流转和劳动力转移的关键。本文基于5省11县2192份农户调查问卷数据,采用双变量Probit模型实证分析地权诉求对宅基地流转和劳动力转移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地权诉求对宅基地流转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具有显著影响,其中地权诉求强度具有正向激励作用,地权诉求越强的农户,其宅基地流转和劳动力转移意愿也越强。地权诉求结构作用显著,其收益性诉求起正向激励作用,而保障性诉求起负向激励(抑制)作用。宅基地流转和劳动力转移存在相互作用,而地权诉求是其共同影响因素。论文研究对未来的宅基地流转政策具有参考意义,通过充分理解和尊重地权诉求,构建与地权诉求激励相容的政策方案,共同推动农村宅基地流转和劳动力转移,可实现宅基地流转及其与劳动力转移的和谐性。  相似文献   

18.
土地征收不可避免,因涉及重大的利益调整,既需规范,也需谨慎启动。两岸虽然土地制度不同,但土地征收改革面临共性问题,在基本征收程序设置、利益衡量机制上均具有相似性。相比之下,大陆集体土地征收启动的前提条件失之于宽,政府享有事实上不受限制的征收权并缺乏制衡机制;补偿额未考虑所有权让渡,仅部分弥补使用权价值;在补偿价的形成方式上,剥夺了集体土地所有者的市场主体地位,同时,集体所有权虚置,土地集体所有权的共有人被架空。通过适当界定征收目的性限制,转变城镇化建设思路,克制征地行为的启动与征收规模;承认土地集体所有权平等独立的市场主体地位,市价补偿,打破土地供给垄断;明确征收相对人与重构集体经济组织并举,构建开放性的制衡机制,有助于平衡、保障各方利益,完善征地补偿制度。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农民对土地有着深深眷恋之情。建国后,中国共产党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出发,通过一系列农村政策改变农村的经济结构、社会组织结构和生产经营方式,导致农民的土地情感发生相应变化,从传统的眷恋逐步演变为集体化时期的“厌弃”,在承包责任制后又转变为“逃离”。农民土地情感的这种迁变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并为中国共产党制定正确的土地政策提供可资参考的依据。  相似文献   

20.
共享经济正在成为“双创”的重要切入点。较之实物商品,知识技能更容易通过互联网平台分享,但也更容易因为供需双方的信息不对称而引发各种纠纷,进而导致共享平台难以为继。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在于强化市场经济有效运行的基础——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包括对供需双方身份、交易和评价内容的信息审核机制,充分反映双方交易历史、交易能力和信用现状的信用评价体系,动态保证金、第三方资金托管和商业保险相结合的信用保障机制,有第三方参与仲裁的在线争议处理机制,及平台、政府和行业协会协调运行的三方联合监管等五个方面。这些内容,也构成了共享平台风险管理和控制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