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J.M.还是J.D.?——中、日、美复合型法律人才培养制度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上,中、日两国法学教育属于综合法律素质养成型教育类型,并不与法律职业直接相联系。但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两国出现了借鉴美国法学院制度,探索建立法律实务教育模式的新动向。论文对法律硕士专业学位(J.M.)教育、日本的法科大学院(J.D.)、以及美国的法学院制度(J.D.)进行了比较观察。对中日两国新型法学教育制度形成与效果的关系作了分析,对法学院制度形成的路径、方式和评价机制问题作了探讨。作者认为,制度形成的关键不在于形而上的可行性讨论,根本性问题是对制度要素的观察、分析以及摄入,构成要素的摄取决定了制度的效果和命运。  相似文献   

2.
李贵连 《中外法学》1997,(1):121-124
<正> 在《沈家本未刻书集篆》中,《旧抄内定律例稿本》比其它十九种都特殊一些。故在本书出版之际,写上几句话。 1994年初冬,笔者由北京大学派遣,作为交换学者,前赴东瀛,进行为期一年的学术交流研究活动。我的对应学校是位于东京都内的法政大学,研究课题是《近代中国法律的变革与日本影响》。从唐朝开始吧,一直到本世纪三十年代抗战爆发,中日两国法律的互动关系,一直是近代以来两国法学研究者所关心的课题,也是两国近代法学所无法回避的问题。在国内,我侧重研究近代中国法律,特别是晚清和民初中国法律由传统进入近代这一历史过程。晚清法律改革的主持人是中国近代法学的奠基者沈家本先生。因此,研究这一历史过程、研究近代日本法  相似文献   

3.
刘蓓  戚瀚文 《河北法学》2023,(6):157-175
AI技术的迅猛发展正在促建法律职业的新业态,当法律职业人才需求侧接口人才供给侧法学教育,会导致法学教育供给侧发生一场应运而起的革新。为寻求法学教育改革的科学进路,研究首先应突破教育本体封闭,从法律职业“需求侧”参考系的精细标准去考察变革,发现法律职业人需要增补两个能力板块,一方面是不断提高法律人熟练驾驭AI的能力,另一方面是倾斜发展法律人相较AI的优势能力。进而以两个能力板块补给为指引,探索中国法学培育改革的具体进路包括形成改革总体步骤与策略,勾勒人工智能法学二级学科建设现状、学科性质及内涵,并从传统法学学科与人工智能法学二级学科两者在生源、培养方案、师资、教研体系几方面尝试“梯次”共建方案。  相似文献   

4.
存在确定的法律吗?一一个西方法律思想的梳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的确定性,被称为是西方自由主义法学的三大理论基石之一,法律的确定性可以从两个角度来了解,第一:法律条文的可确定性;第二,法律推理的可确定性,而从法律推理的可确定性出发,我们就可以得到这样一个结果,那就是法律判决的确定  相似文献   

5.
理论性和经验性是法学教育的固有属性之一。由于不同国家的法律传统不同,因而导致了不同的抉择路径,形成了当今世界主要的两种教育模式即理论性法学教育和经验性的法学教育。我国法学教育改革亦应在尊重法律传统的基础上展开。  相似文献   

6.
计算法学作为新法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范式的变迁,在于数字信息文明进程中新科技发展的冲击与法学研究范式的影响,因法律与科技相融而形成新的研究方法、领域和命题。计算法学研究范式的整体构建,需要在计算法学初步成形基础上,提炼出计算法学蕴含的主要命题,包括法秩序有序性、整合模式、法治协调共生等,并使计算法学的构造与原理体系化。计算法学研究范式基本课题的构建,既是对人工智能法学、数据法学到数字法学的理论概括,也是对法律与科技在法学方法论、法律规制论、法律数字化层面的转型升级,还是回应数字信息文明中数字正义、数据包容、协同共治的数字法治范式的展示,合力于数字法治建设以及全面提升作为新法科之计算法学研究的说服力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7.
由日本法学界人士发起的,得到日中贸易界人士赞助的日中经济法律中心于今年3月1日在东京正式成立。它的任务是,收集有关中国法律、法规等资料,研究日中两国经济来往中的各种法律问题,向日本贸易界普及有奖中国法律知识,加强同中国法律界的交流,促进两国贸易更加顺利地发展。为使日本贸易界人士了解中国经济法规的内容及体系,日中经济法律中心理事系贺了先生承担了编纂中国经济法规集的任务,并发表了其参加编纂法规的感想,现摘要予以刊登,目的是促使我们也能大力开展国外法学研究,为我国四化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8.
功能对于比较法学整个学科而言,不仅有着纲举目张的作用,更维系着在激烈的学科竞争中这个学科能否继续独立存在。考察当下比较法学发展现状,比较法学在立法、司法、法学教育、国际法等诸多领域发挥着重要的功能。比较法功能在中国的发挥自始就肩负着法律的国际化和法律的现代化两大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9.
比较法学与近现代中国法制之命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米健 《现代法学》2005,27(2):12-21
近现代中国法制以法律比较为起点,并通过法律比较而发展。近现代中国法制发展曲折徘徊之时,也是比较法学低谷沉默之时。近现代中国法制的建设与发展、法学的复兴与繁荣,都是循着法律比较的途径,并在比较法学的基础上进行的。法律比较对于一国法制建设具有不可或缺性,可以说比较法学与近现代中国法制建设是共命运的。  相似文献   

10.
以现代逻辑重组孔子的法律哲学体系至为重要。用现代法学思维考察孔子对法律的理解,刑罪与狱讼为分析法学下的实在法,礼与乐为社会法学下的法律规则,仁与义为自然法学下的高级法。刑罚-礼乐-仁义构成了孔子法律思想的基本结构,类似于西方实在法-社会规范-价值追求的一般思想模式。通过考察西方学者如孟德斯鸠、昂格尔和韦伯眼中的礼与法,以此来探究东西方法律文化的差异。就公正而言,拿西方正义的模式作为参照,《论语》里的公正近似于早期基督教式的利他主义道德,接近于康德式的道德哲学,不同于边沁式的功利主义。  相似文献   

11.
胡铭 《政法论坛》2022,(3):117-131
数字法学是近年来兴起的数字技术和法学理论交叉的新领域,不仅是科技和法学的深度融合,而且是跨文理学科的新研究范式和新法治实践的全面整合。根据数字技术在其中的角色,数字法学的主要范畴可区分为对象论和工具论,对象论主要包括要素层、平台层和产出层,工具论侧重于数字技术赋能法学研究和法律适用两类场景。数字法学的主要方法可二分为围绕规范展开和数据建模驱动,前者通过解释或重构法律规范取得成果,后者主要以定义任务设计模型满足需求。数字法学将带来法学教育的变革,亟需培养文理兼修、面向数字智能未来的数字法治人才。  相似文献   

12.
王夏昊 《现代法学》2006,28(5):13-18
法学方法论是法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与法律实务最密切相关的部分。但是,中国法学界对其研究的对象和范围没有清楚的认识和界定。应当说,法学方法论的研究对象和范围包括法的渊源、案件事实的认定、法律解释、法律漏洞的填补、法的体系等。  相似文献   

13.
胡志勇 《法制与社会》2013,(19):282+284
法学方法论是指关于从事法律研究、分析并解决法律问题等运用的方法,这里的"方法"不仅仅只是普通意义上指导人们进行法律实践的方法,其包含"方法"背后的缘由、逻辑及内在价值等要素。国际法学方法是指认识、理解并解决国际法律问题的逻辑起点、适用原则及遵循的步骤或路径。本文仅就两种常见的国际法学方法做简要评述,并结合当前实际对我国的国际法学方法论这门学科以及在法律教育中作为一门课程的设置等相关问题做一番讨论。  相似文献   

14.
“法律人”建构论纲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胡玉鸿 《中国法学》2006,1(5):31-46
立足于法学学科基点的设定,必须提炼“法律人”的人学模式。所谓法律人,即参与法律生活的普通民众,他们依存于法律、参与法律及受制于法律。法学体系、法律基础、法律分析及法律发展方面的需要,为法律人模式的构建奠定了坚实基础,而人类行为的常态、法律制度中人的观念的引入及法学流派有关人的模式的竞争,使法律人模式的构建得以可能。至于法律人的具体特性,论文以“拟制人”、“一般人”、“正常人”、“复合人”进行了概括。  相似文献   

15.
最近,江泽民主席访问俄罗斯与普京总统正式签署了《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该条约既是指导新世纪中俄关系的纲领性文件,也为加强中俄两国经贸合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该条约在第15条、第16条、第18条中,就两国经贸发展的法律问题,从不同侧面作了规定。我们相信,随着中俄经贸合作的不断发展,两国会签署一些具体的双边商事新条约,以完善中俄商事的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16.
再论法律解释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金钊 《法学论坛》2004,19(2):23-33
本文通过对法律解释学与概念法学、法社会学、价值法学、解释学法学、立法学关系的揭示,旨在厘清法律解释学的概念及其范围。法律解释学是一个偏重方法论的学科,属于实用法学的范畴,是一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实践理性的法学。法律解释学把司法作为思考问题的出发点,以建构裁判规范为己任,强调根据法律进行解释是其基本方法,但它并不否认其他法学方法融入裁判规范。当代法律解释学承认制定法、法律价值、事物的本质、公共政策、良善风俗等都可以通过发现、论证、解释、衡量进入作为裁判规范的法律,都可以作为法官法源。法律解释学是以司法方法论为核心内容的实用法学。  相似文献   

17.
一、数据统计本报告所选择评论的期刊论文来自CSSCI期刊,其中更倚重《中国法学》、《法学研究》、《中外法学》、《比较法研究》、《政法论坛》、《环球法律评论》、《法学》、《法学家》、《法学评论》、《清华法学》、《政治与法律》、《法制与社会发展》、《现代法学》、《当代法学》、《法律科学》、《法商研究》和《华东政法大学学报》17类期刊2012—2013两年刊发的研究性论文。纳入"法理学"和  相似文献   

18.
稿约     
《仲裁与法律》2002,(4):151-151
《仲裁与法律》是由中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中国海事仲裁委员会、巾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法律部和中国国际商会仲裁研究所主办,专门研究仲裁和法律问题的法学双月书刊。自创办以来,刊登了大量法律界和仲裁界知名专家、学者的优秀作品,是中国仲裁理论研究的权威性刊物。现诚征稿件。  相似文献   

19.
加拿大女权主义法学与婚姻家庭制度的变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加拿大后现代女权主义法学的兴起,对以男性为主导的法律观提出质疑,并以1982年加拿大权利与自由宪章的出台为契机,深入探讨了新旧两种不同的平等观,即形式平等与实质平等,由此强调法律应当对不同性别区别对待,揭示法律平等的误区,呼吁创制承认性别差异的法律,为女性获得法律权益创造实质平等的条件。女权主义法学的种种主张对加拿大婚姻家庭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现代法律制度和司法实践不得不认真考虑如何对待性别因素的挑战。  相似文献   

20.
凯尔森的法律认识论复制了康德的哥白尼式革命,在法律领域完成人的理性为法律立“法”的创新。他在继承第一批判与当时欧洲法律思想的问题意识的基础上,追问法律知识何以可能,法律科学何以可能。为此,他对主体的理论理性与法律认识展开反思与批判,从感性认识、知性范畴及其先验演绎、图型、知性原理及其运用等方面建立起完整的法律认识论。法律认识论在今天仍有生命力,影响着法律发展、法律知识评价、法律与科技等内容。尤其在社科法学与法教义学之间的理论对话中,凯尔森的法律认识论能够为双方在研究对象、知识的科学性等问题上的争议做出公允评断,指明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