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晁珊珊 《小康》2013,(10):92-93
2011年中国大陆城市化率首次突破50%,达到了51.3%.这意味着中国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中国城市化进入关键发展阶段。“城市新移民群体”是在我国城市化进程加速的条件下产生的典型阶段性青年群体。他们是未来中国城市化的重要力量,是人口城市化的主要推动力。从我们这些年的研究来看.  相似文献   

2.
城市化测算与研究是制定城市发展战略与城市发展规划的首要问题,也是城市化研究相关学科经久不衰的重要议题。通过梳理2000—2020年间中国不同城市的城市化率与城市人口规模,考察两者的变动方向与相互关系,结果显示:北上广深四座扩张型城市均存在城市化率停滞或降低、但城市人口增长的现象;反之,鹤岗、汕尾等收缩型城市却呈现出城市化率提高、但城市人口缩减的现象,这种城市化率与城市人口变动方向的背离现象可称之为“城市化悖论”。城市化悖论现象的形成机理在于城市人口与总人口变化速度悬殊所致,而其应对策略有赖于改良与反思经典的城市化指标与理论、重新审视人口规划与城市发展战略、及时弥补政策偏差与风险、深入改革户籍制度以及适时转变人口增长主义的思维定式。  相似文献   

3.
孙婷 《岭南学刊》2023,(1):19-27
相较于西方发达国家,中国城市化进程有着鲜明的中国特色,即是政府主导型的城市化。在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各个阶段,政府都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改革开放40余年,中国城市化发展政策日趋全面、完善,未来发展方向也越来越清晰、明确。40余年的城市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实践中也暴露了不少问题,一些常见误区亟待反思,如城市用地拓展规模远超过人口增长规模,存在“半城市化”和“虚假城市化”现象,聚焦短期政绩、忽视可持续发展,城市建设雷同、缺乏个性等,而这些问题的产生与城市政府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未来中国城市化良性发展的关键是明确政府和市场的角色定位。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政府有着必须承担的重要责任,但政府履责的前提是对城镇化的内涵有着清醒和准确的认识,在城镇化进程中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  相似文献   

4.
赵奕  李远夫 《小康》2004,(6):54-55
最近三五年,中国城市化进程呈现出爆发式的发展态势,地方政府纷纷推出“经营城市”战略,其基本的手段则可归结为“经营土地”。有识之土在分析当前经济过热根源时,直指“快速城市化”是造成此轮过热的基本原因。此说一出,引起了不少专家的关注。《小康》记者日内就此求教干国内一些知名学者,以下就是他们发表的意见。  相似文献   

5.
徐晓军  孙权 《求索》2023,(1):158-166
在集中型城市化政策导向下,中国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快速集中,城市边界快速向郊区蔓延。但这种作为城市外部扩张结果的“郊区”更多是以一种过渡形态存在于城乡社会之间,与西方发达国家由中产阶层向“城市边缘”迁移形成的“生活化郊区”存在重要差异,其实质是城建思维主导的“边缘城市”发展模式。随着城市化步入成熟阶段,“边缘城市”型郊区化发展模式的弊端日趋凸显,人民追求低密度、高品质生活的需求还需进一步得到满足。及时调整集中型城市化发展战略,关注和重视作为“城”“乡”社会“边缘”与“衔接处”的郊区,逐步将郊区发展的战略定位由“边缘城市”转向“城市边缘”,建设满足人民高品质需求的生活郊区,是未来中国城—郊社会健康发展的可行之路。  相似文献   

6.
半城市化     
《时事报告》2011,(2):68-68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一种特有的现象。城市化的核心是让农民变为市民,完全的城市化不仅做到转变农民身份和劳动分工,还要让农民在社会保障、住房、子女教育等多方面与城市居民享有同等待遇。而半城市化的问题就在于,没有让农民享受到全面的福利待遇,因此也并没有让他们真正融入城市社会。  相似文献   

7.
付春 《求索》2008,(6):204-207
1949-1957年,是新中国城市化的第一个黄金时期,中国城市化无论城镇数目、人口、规模,还是城市建设和城市体系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而且城市化表现出鲜明的特点:起步晚、起点低,总体健康正常,政府主导型,城市人口增长以迁移增长为主。然而,从城市化本质以及从长远观点看,各种影响城市化顺利发展的问题的“种子”已经埋下,并在“一五”期间初步显露,因此它也是新中国城市化的奠基与型塑时期。  相似文献   

8.
声音     
《创造》2011,(10):12-12
“上海在快速城市化的进程当中,注重规模、注重新的建设、忽视了内在的更新;注重短期目标、注重宏伟的尺度形象;习惯从空中、从模型中来看城市,忽视了用脚所走过的城市平面。这些都是值得反思的、不成熟的地方,中国目前应该致力于打造大众宜居的城市,请不要再学习上海的错误。”  相似文献   

9.
王济民 《政策》2002,(7):12-13
世纪交替.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且已步人以城市化带动经济发展的转型时期。在实施城市化发展战略的诸多探索中,“经营城市”成为一面鲜明的旗十、,引导现代文明城市的创建。经营城市,其理念令人深思,其成效引人瞩目。  相似文献   

10.
目前学术界和理论界普遍认为要解决“三农问题”,就必须减少农民,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即“农转非”。由于“农转非”制度的历史原因、现阶段制度的不确定性、城乡文化冲突等原因,“农转非”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解决。该文提出了各级政府应切实考虑农民利益和意愿,以农民为主体,做好“农转非”的准备和社会保障工作;缩小城乡差别和文化隔阂;加快建设中小城镇,使其成为吸纳农民的主要阵地;有层次、分阶段地进行转移,切实解决中国的“农转非”问题,加快实现城市化。  相似文献   

11.
被征地人员老有所养的“晋江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千百年来,土地一直都是中国农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障。在中国,农村居民人人享有土地,是整个国家稳定的基石。在中国的历史上,每个朝代的没落,都源于农民失去土地;而每个朝代的崛起,都伴随着“耕者有其田”的政治举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民工不论走多远,因为有着土地的牵绊,不管城市多么陌生,他们都有着自己的心灵归属。土地,是安心土。  相似文献   

12.
城乡二元结构下农村青年的价值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登耀 《前沿》2008,(1):190-19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推动着整个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在这一进程当中,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流动,实现着农业人口向城市非农人口的转变。而这一转变过程时于农村的广大青年来说,是何等的艰难。步履维艰的他们在中国的现代化、城市化背景下艰难的抉择自己的茫茫人生。特别是在社会转型期城乡二元结构下如何重新定位自己,对于他们来说是相当重要的。  相似文献   

13.
有效加快城市化进程的途径是:深化改革;构建城市化的制度环境;在严格控制人口的基础上,努力提高人口素质;努力把经济发展与城市化有机结合起来;要牢固树立经营城市的理念,经营好城市;大力发展中小城市。  相似文献   

14.
李培林 《群众》2013,(5):15-16
我国城市化的突出特点,是工业化、非农化、城市化、户籍人口变动逐级滞后; 由于福利、机会、资源向城市过于集中,目前在一些地区,城市化过程中出现了“乡村空心化”现象; 要让农民进一步富裕起来,必须进一步减少农民; 实行管理体制上的城乡一体化,将是在农村进行的第四次变革; 城乡一体化并不是城乡一样化,不是把农村变成城市。优美的田园风光,是活在我们民族集体记忆里的图景。  相似文献   

15.
随着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被国家确定为“两型社会”试验区,并被赋予先行先试的政策创新权,“两型社会”逐步成为中国城市发展的新方向,如何促进“两型社会”建设也就成为新焦点。农村城市化是“两型社会”的一个核心内容,该文从农村城市化资金供给和需求方面入手,探讨民间金融的制度安排,为解决“两型社会”建设中农村城市化资金缺口提供一个思路。  相似文献   

16.
一、引言据联合国统计分析:“世界上25个最有经济实力的国家,拥有世界上281个百万人口城市的70%”,“全世界24亿城市人口占用20万平方公里的城市用地。”这些统计数据表明:进入21世纪,世界将是一个城市的世界,城市化将成为全球发展的主流。而拥有世界1/5人口的中国的城市化必然会引起世界的关注。有学者预测,中国的城市化与美国的高科技发展将是影响21世纪全球发展的两大课题。二、城市化道路选择原因中国50年来一直是走一条在推进工业进程的同时,控制城市发展和城市化的道路。通过政府干预,试图绕过城市化,实现现代化。其结果导致我国二元…  相似文献   

17.
孙津 《中国发展》2009,9(2):51-56
中国农村的现代化建设进入深入创制的新时期,其核心问题,是土地生产关系的创制和农民自身的转型。从城乡关系的实际情况以及农村人口的转移来讲,该创制包括两个基本的现代化建设任务。其一,农村必须实施自己的城市化,而不仅仅是建设小城镇、更不是被动地接受既有城市的扩张需要;其二,农民必须在这种城市化的同时实现转型,也即农民将作为农村和农业的现代化建设主体,使农民本身不再成为“问题”。为此,国家批准新建一大批由农民自己建设的建制城市是一个可行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在城市中也产生了这样一个庞大群体——“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他们是毕业后无法找到工作或工作收入很低而聚居在城乡结合部的大学生。学者廉思将这个群体形象的定名为“蚁族”。  相似文献   

19.
牛文元 《小康》2014,(10):21-21
中国的城市化,特别是在“新常态”条件下城市化的战略设计、顶层设计需要靠大家共同努力。这样,中国的城市化才能走出一条既和世界城市化有相同,同时又有自己特色的城市化。  相似文献   

20.
BRT给我们带来什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有人认为,BRT仅仅是轨道交通与传统公交模式的嫁接品,是轨道交通“远水解不了近渴”情势下的权宜之计;有人则认为它是一些城市在轨道交通项目被否决后为获得政府启动资金的一个借口;也有人将它看作是解决城市公共交通问题的“革命性”方案。BRT究竟能给我们带来什么?能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解决交通问题提供多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