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疑罪不诉蕴含着"有利于被告人"的司法理念和原则,它是检察机关适用法律强制性规范的结果,是检察机关履行法定职责的体现。本文指出证据问题是疑罪不诉的核心问题,因此,有必要对疑罪不诉的证明对象、证明责任和证明标准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2.
论疑罪不诉中的证据“说理”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疑罪不诉的适用条件和证明标准在操作层面较为笼统,尤其是在法律文书上证据"说理"不充分、不全面,影响了疑罪不诉的安定性和检察权的公信力,进而降低了其适用率。实现疑罪不诉中的证据"说理",可借鉴国外"对话证明模式"和"涵摄证明模式",明确"证据不足"中证据能力要求、确立不起诉书证据"说理"原则、强化说理中的程序参与、加强说理机制的监督制度、完善办案人员的业务素质能力。  相似文献   

3.
疑罪不诉的核心价值是对无罪推定原则的直接践行.是对我国司法实践中疑罪从轻传统思息的否定与制约,同时疑罪不诉有利于保障犯罪嫌疑人权利.节约司法资源.疑罪不诉在法理上产生的争议都与疑罪不诉的理论价值密切相关.司法实践中,证据不足标准难以理解把握.侦查机关补充侦查缺乏实际效果,疑罪不诉所产生的巨大社会反应等是疑罪不诉的现实困境.解决疑罪不诉理论缺陷与现实困境,应取消单独条款的疑罪不诉规定,作为法定不起诉的情形之一;加强证据不足特点与原因研究,明确证据不足的判断标准;明确规定疑罪不诉不应承担国家赔偿责任;通过司法审查疑罪不诉决定.保障被害人权利.  相似文献   

4.
逮捕作为刑事诉讼的强制措施,有着不同于立案和起诉的证据标准。但捕后证据变化导致案件结果不起诉,不得不对逮捕环节进行重新审视和考查。本文通过一件不诉案例入手,剖析审查逮捕环节应当重点注意的几个问题,以提高办案质量,降低捕后不诉率。  相似文献   

5.
“鞫罚不分,侦审一体”,是中国古代审案制度的一个重要特征。奴隶社会审案制度的特点表现为:(1)神明裁判(2)重口供,运用五听之法推理求情。(3)大多采取疑罪从轻原则。(4)刑讯(5)奴隶制后期,出现除口供外的其他证据。封建社会审案制度的特点表现:(1)口供是一种最重要的证据,无供不定案。(2)审讯时可依法刑讯。(3)“五听”之法,是审案的基本方法。(4)开始对其他证据予以认同和重视。  相似文献   

6.
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法庭科学的勃兴,也推动了科学证据采信制度的研究。科学证据采信的难题长期挑战着传统的证明方式。考察美国科学证据采信制度发现:诸如弗赖伊案、多伯特案等判例展现了美国联邦法院对科学证据采信的认识转变。其制度嬗变背后启示人们:重视对科学证据"科学"的实质性把关、通过判例不断调整可采性标准、以证据规则弥合法官采信科学证据的知识鸿沟、强化对抗为法官采信科学证据提供依据。考察我国科学证据采信的现状发现,可采性标准尚不完备,法官对科学证据的采信存有难点而说理少,忽视"科学"的实质性审查,科学证据审查对抗性不足等问题。科学证据采信的完善必须从强化审查鉴定主体、检样提取程序、鉴定原理等环节多管齐下。  相似文献   

7.
所谓证据发现制度,是指在立法上赋予当事人采用一定手段,并通过法定程序向对方当事人,及诉讼外的其他人所收集和发现证据连同其相关信息的一种证据收集制度。本文结合外国证据发现制度的相关规定,对民事证据发现制度的原则、证据发现的证据范围、发现方式和违反证据发现制度规定的制裁措施进行研究,对构建我国证据发现制度进行粗浅的探讨,以利于民事诉讼证据制度的完善。  相似文献   

8.
汤维建 《证据科学》2009,17(2):153-161
一、我国民事证据制度目前所存在的缺陷解析 我国民事证据制度目前存在的缺陷可以从形式和实质两个层面加以认识。从形式上看,我国民事证据制度与刑事证据制度、行政证据制度一样,存在着极度简略、内容粗放的缺陷。我国三大诉讼法所规定的证据制度条款总计仅36条,《民事诉讼法》所规定的证据条款为12条。即便这些条款,也有相当多的重复,同时也存在形式主义的问题,不具有可操作性。因此,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我国的证据制度基本上就宣布了两大口号式的内容:一是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而事实的判定要依据证据;二是事实的最终判断,  相似文献   

9.
我国现行有关疑罪不起诉的证据制度及其运行状况,在法规的创制、实体内容和程序设计上,都存在不可忽视的问题,从而在一定程度影响了检察机关行使疑罪不起诉权的法律效果,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所办理的疑罪不起诉案  相似文献   

10.
我国司法鉴定领域对鉴定证据科学条件的界定以及鉴定技术标准化存在诸多问题,如鉴定证据能够运用科学技术的范围在法律中没有明确规定、鉴定程序中的伪科学无法得到过滤,吸收新的科学技术应用于鉴定的程序过于单一、少有程序对鉴定机构所运用科学技术的可靠性进行质量考核、鉴定参照标准存在严重缺陷。本文建议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改革:一是通过法律的形式确定司法鉴定所运用科学技术的标准和范围;二是建立健全科学的鉴定标准;三是建立司法鉴定人协会、完善司法鉴定人及司法鉴定机构的准入制度,加强司法鉴定人及司法鉴定机构运用科学技术的能力和水平的评估。  相似文献   

11.
刘根菊  唐海娟 《现代法学》2003,25(2):102-106
本文介绍了世界各主要国家采用的两种起诉证据标准 ,在此基础上对两者的立法意图及主要特点进行归纳总结 ,分析比较其共同点及区别 ,得出了起诉证据标准与诉讼模式及各国法律文化历史传统紧密相关 ,并由其决定 ,但应该低于有罪判决的证据标准这一结论。鉴于当今世界两大法系不同诉讼模式之间相互融合、吸收 ,取长补短这一趋势 ,两种起诉证据标准之间的界线也日渐模糊 ,呈现出融合的趋势。通过考察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规定的起诉证据标准的现状 ,分析其利弊 ,认为必须重构我国的起诉证据标准 ,结合我国国情 ,兼采两种起诉证据标准 ,取其之长 ,补其之短 ,并提出了具体的改革建议。  相似文献   

12.
This article reviews several issues and challenges affecting the capacity of prosecution services to successfully prosecute organised crime, corruption and terrorist activities. It emphasises the need for a substantially enhanced capacity of prosecution services to investigate and prosecute serious crimes and examines some promising strategies for building or strengthening that capacity. Modern prosecution services, with their emphasis on sound case management practices, strategic planning, performance based standards, effective use of modern technologies and sustained cooperation with other law enforcement agencies, both domestically and internationally, are indeed very different from their predecessors.  相似文献   

13.
“全国首例非法证据排除案”法理研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万毅 《证据科学》2011,19(6):657-666
全国首例非法证据排除案反映出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在实践操作中需注意概念、效力、标准、程序四个重要的技术问题。非法证据是以严重侵犯人权的非法方法收集的证据,实践中要注意区分非法证据与瑕疵证据,切勿将非法证据误判作瑕疵证据。就效力而言,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射程"应当及于侦查前程序。就判断标准来讲,除典型的刑讯逼供行为之外,疲劳审讯也应当纳入"等"字所指范畴予以禁止,而突破社会基本道德底限的威胁、引诱、欺骗性取证也应作为非法证据予以排除。在程序上审查非法证据,应当坚持举证责任倒置的原则,由控方承担证明证据取得具有合法性的举证责任,被告方仅承担"争点形成责任",同时控方应当举证证明至"排除合理怀疑"的程度。  相似文献   

14.
李松梅 《政法学刊》2009,26(6):73-75
目前,随着我国死刑复核权的回收以及律师法的修订,对刑事案件诉讼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在公安机关的侦查阶段,除了客观体制机制等因素外,侦查主体的法律、程序、证据意识等问题是影响诉讼质量的关键所在。要改变这种意识现状,公安机关就必须在侦查主体的教育、学习和交流监督等环节上加大工作力度,增强实效,确保案件的起诉质量。  相似文献   

15.
关于法院能否变更指控罪名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周国均 《法学研究》2000,(4):116-126
检察机关代表国家向法院提起公诉。起诉书中载有指控的罪名、犯罪事实、证据、法律依据等。该文阐明了什么是罪名、罪名与罪状的关系 ;变更罪名的原因 ;法院有权变更罪名和应当遵循的原则 ;法院有权直接变更罪名或者最终变更罪名的情况等。  相似文献   

16.
电子证据是指以其储存的文字、数据、图像、声音、程序等电子化信息资料来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电子物品或电子纪录。随着网络犯罪的增多,电子证据的搜查、扣押问题日益突出。而我国现行法律对此又缺乏相应的法律规定,理论界的相关探讨也比较少。本文从讨论电子证据的法律性质入手,着重对电子证据搜查、扣押的对象和范围、第三人权益的保护及协助义务、电子邮件的搜查、扣押等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以期推动相关立法的完善,并能对我国当前的刑事司法实践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7.
The author, who has been one of the leading prosecutors investigatingorganized crime (and in particular corruption crimes) in northernItaly, discusses the Italian experience concerning the use ofsuspects cooperating with prosecutors, the relevance for thefight against organized crimes of such criminal notions as ‘criminalassociation’, as well as the various investigating strategiesmore suited to combating organized crime. He concludes thatin Italy the cooperation of suspects based on the offer of lightpenalties or other quid pro quo measures has never been theonly means of collecting evidence, as prosecution must alsoavail itself of other evidence.  相似文献   

18.
韩阳 《北方法学》2016,(3):92-104
恐怖犯罪在全球一直处于上升和蔓延趋势,其暴力性质和严重的破坏力使得各国在应对这种犯罪类型时都不得不调整针对传统犯罪的打击政策。相对于军事打击等手段而言,司法手段在恐怖犯罪中的适用争议性是最小的,因此越来越成为各国政府的首选。而为了有效控制恐怖犯罪的蔓延,早期追诉又成了一个新的刑事司法政策。但早期追诉也带来了很多问题,比如介入的时间难以确定;由于没有实施行为,证明难以完成等。共谋理论在司法实践中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这些难题,共谋责任和独立追诉政策的并用效果显著,不过由此带来的追诉面扩大以及仅就犯罪意图进行追诉的责难可能是我们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都必须面对的。  相似文献   

19.
徐媛媛 《政法学刊》2009,26(6):68-72
制造毒品犯罪,是一类社会危害性极大的犯罪,但在暴利驱使下,国内各省区市不断出现此类犯罪,相对于其他传统犯罪,办案部门在取证过程中对于证据的种类和取证的方式、方法方面的经验相对较少。在证据收集过程中,存在着取证对象不明确、取证程序不规范、证据提取不全面等问题,容易导致诉讼的失败。应该从研究制造毒品犯罪案件证据的种类入手,以制毒犯罪案件的现场为中心,从现场实地勘验、毒品鉴定、现场访问等方面讨论制造毒品犯罪案件的证据收集问题,给公安机关勘查制毒犯罪案件现场和侦办此类犯罪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参考。  相似文献   

20.
Research Summary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forensic evidence processing in a nationally representative sample of state and local law-enforcement agencies (n = 3,153). For a 5-year period, agencies reported that 14% of all unsolved homicides (an estimated 3,975 cases) and 18% of all unsolved rapes (an estimated 27,595 cases) contained forensic evidence that had not been submitted to a forensic crime laboratory for analysis. Approximately 40% of these unanalyzed homicide and rape cases were reported to have contained DNA evidence. The lack of a suspect in the case was the most frequently cited reason for not submitting forensic evidence for analysis. Policy Implications Despite an increased diffusion of knowledge regarding the value of forensic evidence in the prosecution and defense of criminal cases, the investigative capabilities of forensic science are not being realized by law enforcement. Additional training for law enforcement on the use of forensic science to develop investigative leads is critical, as is the creation of departmental policies that prioritize and streamline the analysis of forensic evidence for homicide and rape cases—even in “no-suspect” cases. Ensuring adequate resources and information sharing for forensic processing especially of violent crimes, is also critica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