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最近,我到中国南方一些城市走了走,见到不少年轻的家长,他们的孩子大多在5岁至15岁之间。谈起自己的孩子,他们愁容满面,说天天忙于送孩子上各种各样的补习班,学音乐、学英语、学钢琴、学书法。补习班五花八门,占去了孩子晚上和周末休息的时间。父母们苦不堪言,孩子们也疲惫不堪,美好的童年、孩提时代的童趣荡然无存。  相似文献   

2.
正辛卯年腊月二十三,小年,随着托养的智障孩子们一批批地被接回家过年,福建省启能研究指导中心"福乐家园"里渐渐地冷清了下来。中心还有几个孩子没有被接走,有的是因为家长在外未归,有的是家里希望孩子能在启能中心再学习几天,但只要有一个孩子没走,中心就会按部就班地继续运转下去。每天,送来中心的孩子们都会少一些。  相似文献   

3.
一年一度的寒假又快到了,台湾的许多家长又开始为如何安排孩子的假期而大动脑筋。各种各样的补习班也蠢蠢欲动,在手法上推陈出新,有的提供免费旅游,有的送赠品,还有的办摸彩活动,使出浑身解数招徕顾客上门。 其实,不仅是在假期,就是在平常时期,台湾的补习班生意也是不错的。  相似文献   

4.
记得刚踏上工作岗位那会儿,面对比我小不了几岁的一群聋哑孩子,我站在讲台上语无伦次,一脸窘迫。我胡乱地挥舞着双手,孩子们瞪大双眼,一脸茫然。一双双因渴望、尊敬而显得格外认真的眼睛,使我越发地尴尬,恨不能找个地缝钻下去。就在我感到“英雄气短”的时候,突然听到一个模糊的犹如鹦鹉学舌般的声音:“老师,您别着急。您来说,我来打手势给大家看。”天哪,教室里居然有一个会说话的孩子,尽管口齿不清楚,但我却听懂了。循声望去,是一个圆脸蛋、扎两个辫子的女孩。在她的帮助下,我总算顺利完成了师生的第一次见面。接下来的日子,我开始慢慢了…  相似文献   

5.
苏凤英 《当代广西》2009,(18):21-21
我是来自广西中越边境宁明县的一名教师,从教28年来,从一双双稚嫩而充满渴望的眼睛里,从家长们纷纷要把孩子送到我的班的要求里,我知道,作为一名班主任,任重而道远。我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尽职尽责,把家长们送来的每个孩子都教育成人成才,使家长们满意放心。那么怎样才能把孩子培养成既成人又成才呢?我认为:  相似文献   

6.
声音     
《北京观察》2012,(8):7
探索少年儿童假期社区托管办法董树芳北京市丰台区政协委员、丰台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社保中心副主任由于现在多数少年儿童的家长均为双职工,寒暑假期间孩子如何安置,已成为家长的难题。为了让孩子在假期有个去处,许多家长就给他们报名参加各类补习班,但很多补习班条件有限,食品卫生和安全也难以保证,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而随着政府对社区硬件设施投入的不断加大,社区大多建有一定规模的图书室、电脑室和活动室  相似文献   

7.
暑假的代价     
<正>很多孩子被家长送去各种暑期补习班,他们以为,这样的作法既能保障孩子安全,也能补习功课,过一个有意义的暑假,实则不然。我曾经接手过这样一个案子:一个小朋友因为上补习班出现意外,孩子遭受痛苦,家长起诉赔偿,被告家长也一直上访维权。在我和同事的调解下,两位家长终于握手言和,其中经历的艰辛与获得的经验值得反思。  相似文献   

8.
2005年9月1日,是焦作市各中小学校开学的日子.许多孩子及其家长欣喜地看到,过去一个班高达90个学生的现象不见了,现在一个班的学生大都为60人左右.家长们高兴地说:“过去孩子们上课时人挤人,转身都困难,这下我们放心了,多亏了人大和政府啊!”  相似文献   

9.
在北京市通州区二中有一位普普通通的化学教师叫李圣珍,先后有60多名所谓“傻孩子”、“笨孩子”、“呆孩子”、“坏孩子”等被家长和学校认为没有希望了的孩子被家长送到了她的身边。他们每个人都有噩梦般的过去,每个人都有不堪回首的痛苦。可是,他们在李老师的家里生活、学习了一段时间之后,却有了让人难以置信的变化:有的考上了全国名牌大学并出国深造,有的在班级里成了“希望之星”、“双百生”、“读书大王”……是什么使这些连他们父母和老师都认为“没有希望”的孩子发生如此显著的变化?究竟该如何把那些“问题孩子”塑成可造之才?我们非常想听听李圣珍老师的教育之道。  相似文献   

10.
《同舟共进》2015,(3):3
教育从来不是一个新鲜话题,关于教育之弊病与教育之改革,也一直未停止争论。在这么多年的探索中,我们关注过大学的沦落,关注过中小学的“择校热”,关注过高考的“畸形”,但很少从孩子的角度想一想——他们最需要什么样的教育?十几年读书究竟为了什么?学校、家庭、社会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只要浏览一下各种培训班、补习班的广告,青少年励志书籍,便不难发现,孩子现有的教育,未必是他们需要的,却一定是家长、学校所需要的。家长需要孩子将来“有出息”,  相似文献   

11.
不久前,北京科技馆内,忽然排起了长龙般的队伍。队伍中有中小学生、幼儿园的孩子,还有抱着宝宝的妈妈爸爸、爷爷奶奶,特别是周末,参观的人更为踊跃,孩子们雀跃着,睁着一双双好奇闪亮的眼睛。是谁,引起了他们如此热情的参观兴趣呢?原来是10只来北京做客的活泼可爱的南极企鹅。  相似文献   

12.
警察在风和日丽中远去,留下他们的孩子像雨水里的花朵那样在风中努力挺直腰身。如果这些孩子们与“幸福”这两个字相距太久太远,他们父辈牺牲的意义也显得微茫。  相似文献   

13.
“长明哥哥,我们会想你!”“长明哥哥,我们都爱你!”…… 震区里七八个十来岁的孩子,满脸泪水地“挤”在几辆自行车上疯狂地追逐着一辆汽车。这辆汽车接走了他们的“长明哥哥”——李赛。 李赛是谁?他做了什么?  相似文献   

14.
环保小卫士     
我们幼儿园现有 1000多名幼儿,每天早晚进园送接孩子的家长达 2000多人次,家长的出入给幼儿园的环境保洁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尽管小朋友们都知道不随地吐痰,果皮纸屑丢入垃圾箱,可有些家长往往对此疏忽大意,尽管幼儿园就此问题印发了“告家长书”,设立了“禁止吸烟”、“爱护环境”、“家长的言行孩子的表率”等标牌,结果却收效甚微。经过一番思索,我们决定在孩子们中间开展一场怎样维护园内环境,增强家长创卫意识,改变乱扔果皮纸屑、随地吐痰等现象的讨论。别看孩子们年龄小,他们的主意可真不少,有的说不让家长进幼儿园,有的说谁乱…  相似文献   

15.
由于现往多数少年儿豪的家长均为双职T,寒暑假期间孩子如何安置,已成为家长的难题。为了让孩子在假期有个去处,许多家长就给他们报名参加各类补习班,但很多补习班条件有限,食晶卫生和安全也难以保证,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而随着政府对社区硬件设施投入的不断加大,社区大多建有一定规模的刚书室、电脯室和活动拳,有利于少年儿奄假期在社区活动,进行托管。加之社区托管离家较近,能极大地减轻少年儿奄与家长的出行负担,还能增加孩子间的交流、沟通,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与邻里关系,促进和谐社区建设。  相似文献   

16.
“手拉手”城乡孩子交朋友的活动正在千百万孩子中展开。城里的孩子和农村的孩子互相通信,有的还寄一本或几本自己看过的书报杂志下乡,有的还抽时间互相访问,还有一些家长利用假期把孩子带到自己当年上山下乡插队的地方去。 这些,都是一些很简单易行的做法。这样做,能有什么效果呢? 让我们来看看孩子们通过这些活动看到了什么吧。 有一个孩子,暑假到农村去了几天。回城后对家里人说:在农村,走路要看着脚下,否则就容易跌跤,因为路是不平的;进厕所要踮起脚尖,否则就容  相似文献   

17.
这不是一个人的故事,是一个群体的故事。47年前,倪震的第二个孩子降生,是一个智障儿。智障儿的“与世隔绝”,倪震不知是不知道,更是从一个家长的角度体会着,他所在的上海虹口区智障儿逾千人,几千名家长体会着孩子的痛苦。2003年,古稀之年的倪老爷子想“,与其让这些孩子们整天窝在家里,不如把他们拉出来活动活动筋骨。”没什么大的道理,也不是出于什么大的意义,就是一个老爷爷的一个朴素想法组织了这支智障人腰鼓队。散居在家里的智障人快乐地走到一起,如同散沙聚盘,汇成了沙画,很动人也很美。倪老爷子摇着他的小芭蕉扇,看着身旁舞得生龙活虎的孩子们,老爷子从心里乐呵。为了迎接即将到来的上海特奥会,腰鼓队的孩子们正在学习英语,每个孩子都记住了一句话“I can I know(你行我也行)”!  相似文献   

18.
生命的嘱托     
十几年前,上海市邮政公司一些离退休老职工、老党员,开始坚持用自己的养老金资助郎溪、滁州地区的贫困孩子完成学业,他们的事迹曾感动皖东大地。十几年过去了,这些老人中有的已走完了人生之路。然而,在他们生命旅程的最后时刻,最牵挂在、心的往往就是自己资助的那些孩子们,不少老人留下嘱托,让家人们一定要将爱心助学继续下去,将他们的事业继续下去。  相似文献   

19.
本刊讯患有孤独症的孩子们是怎样一个群体?您可曾关注过他们的成长与教育?华夏出版社日前出版的《蜗牛不放弃——中国孤独症家庭生活故事》,真实地反映了那些勇敢的家长和可爱的孩子们如何努力生活,创造奇迹。该书作者张雁以一名记者的敏感,更作为一名孤独症患者的母亲,深深地体会到孩子们成长的艰辛。在她看来,这些孩子就像洛瓦斯教授所说的三文鱼,又似那些小小的蜗牛,不知忧愁地爬着。书中,作者以纪实的手法,写了10个孤独症家庭的故事,涉及到30余位被采访者。诚如作者所说:“这是一本关于爱与命运的书。在书中我会讲到我的孩子和我自己,但…  相似文献   

20.
<正>和幼儿一起制定简单、操作性强的假期计划,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帮助他们养成做事有计划的好习惯寒假就要来了,对于幼儿家长来说却是一大考验,即将和孩子24小时全天候相处。假期里,有的家庭上演的是母慈子孝的温情好戏,可有的家庭上演的却是“鸡飞狗跳”的“动作大片”,这不禁让部分家长产生了畏难情绪。其实,家长既是一家之长,也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良师益友,假期是融洽亲子关系的良好时机。家长怎样做,才是高质量的居家陪伴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