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社会政治变迁与中国青年学生政治参与模式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年学生对近现代中国的政治变迁具有很深的影响。19世纪末以来,中国青年学生的政治参与可大体划分为四种模式、四个阶段。由于存在着多元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冲突,社会转型期将充满着不稳定的风险。政府通过拓宽政治参与的制度化渠道,加强对青年学生的公民教育,有助于降低社会转型期的政治风险。  相似文献   

2.
一、当前青年学生中出现了令人忧思的“富”而不思学现象 当前,富而不思进已成为困扰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一个严重的问题,这种现象亦已经在不同程度地腐蚀着青年学生的思想,在经济发达的珠江三角洲地区,青年学生中出现了一种令人忧思的现象:随着经济的发展,青年学生也不同程度地“富”了起来,摩托车、手机、高档电器等在青  相似文献   

3.
李志  龚丽  王林 《青年探索》2008,(1):15-18
通过对1287名青年学生对和谐社会建设的认识、信心程度以及责任心进行系统深入的调查研究发现:重庆青年学生对建设和谐社会的认识相对全面,但带有一定的理想色彩;对建设和谐社会的信心程度不高;对建设和谐社会的责任心也有待进一步加强。在此基础上,研究从四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培养建议,以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科学的“和谐社会观”,促使广大青年学生积极投入到和谐社会的建设中来。  相似文献   

4.
李雅莉 《传承》2011,(9):20-21,48
建党90年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对青年学生进行深入持久的马克思主义的普及宣传和普及教育,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对青年学生的大众化。总结90年来中国共产党对青年学生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途径,主要是利用报刊等大众媒体旗帜鲜明地向青年学生宣传马克思主义;翻译和出版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系统地向青年学生介绍马克思主义;利用学校、党校等教育机构对青年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传唱经典红色歌曲,用美的旋律陶冶青年学生的马克思主义情操。  相似文献   

5.
彝族青年学生是边远彝族聚集地区发展的主力军,他们的民族认同状况如何直接影响边远彝族聚集地区的发展。通过研究边远地区彝族青年学生的民族认同状况,我们发现:边远地区彝族青年学生的本民族认同和中华民族认同状况都良好,不存在民族认同危机;边远地区彝族青年学生的中华民族认同显著高于本民族认同;边远地区彝族青年学生中来自彝族聚集地的青年学生更易形成良好的民族认同;边远地区彝族青年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本民族认同和中华民族认同都具有逐渐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从青年学生爱国总体状况、青年学生理性爱国状况、青年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三大方面设计问卷,在全国不同地域六座城市的14所高校、7所高中展开规模为6000份的问卷调查。利用SPSS软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汇总讨论,并对典型性的问题进行了图表分析,深入分析了青年学生爱国状况和特点,为青年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参考性建议。  相似文献   

7.
张杰 《前沿》2007,(10):96-98
互联网对青年学生的吸引力是巨大的,对青年学生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既有利于青年学生的学习和成才,也会造成其人生观、价值观的冲突与失范。全社会特别是广大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努力把互联网建设好、利用好、管理好,不断减少互联网对青年学生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8.
张美艳 《人民论坛》2010,(5):200-201
随着电视的普及,电视所承载的电视文化对青年学生的思想、生活、习惯等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作用。电视文化对青年学生的审美影响主要是负面的。要从家庭途径、学校途径、社会途径这三个方面加强对青年学生的美育教育,引导青年学生客观、全面、科学认识电视文化,形成正确的审美观。  相似文献   

9.
高校青年学生素质特征及其拓展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校青年学生素质是指高校青年学生在高等教育阶段的学习和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对其持续发展具有积极意义的主体特性和品质。高校青年学生素质具有内在性、稳定性和有机性的特征。高校青年学生素质拓展具有自身的规律,其主体是高校青年学生,主体的能动性能够弥补拓展环境的缺陷。  相似文献   

10.
人生价值是人生观的重要内容。青年时期正是人生观形成的阶段,确立正确的人生观,是青年健康成长的关键。青年要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就必须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人生价值观和人生观虽然在概念和范围上有所不同,但在人活着为什么和人活着怎样才能价值的问题上是密切联系的,是起相辅相成作用的。青年学生在对待人生许多大问题和一些日常具体问题上,考虑值得不值得去做,可以不可以去追求,要不要为之奋斗,都会用价值观去比较、选择和评价。因此,对青年学生的人生价值观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是十分必要的。现围绕这一教育的有关理论方面和认识方面提供一些资料供教学时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中国历史上不存在一个年龄群体的青年阶层.但是,在历史文献中很早就有对青春的描述,接着有渐进的对青年的认识,甚至有对青年崇拜的记载.至于在农民起义中青年群体的作用、大学生议政举行学生运动的作用更是明显.当然,为专制君权服务的宗法人伦罗网日益增加对青年的压抑,使分散在家庭中的广大青年缺乏主体性、创造性,似乎成了青年缺席的历史.这导致两代人在历史上就存了代沟.期待新的历史的来临.  相似文献   

12.
当前,社会上越来越重视员工的综合素质,加强对学生的职业素养的培养是提高当代青年职业竞争力的一个重要途径。然而无论是高校还是高职院校,现有的职业素养的教育体系和培养方式都不能满足青年学生和社会的需求。因此,造就良好素质的培养环境、不断完善系统的职业教育体系,建立健全规范的学生职业素养能力评价机制,继而加强青年学生的职业素养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职业竞争力,已成为当前高校、高职院校,以及青年组织的重要任务。构建完备的青年职业素养教育体系,无论对社会发展和青年的健康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青年学生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对象和群体.中国共产党90多年来对青年学生的马克思主义教育有得有失.所得在于始终围绕中国实际开展对青年学生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创新了一套对青年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的理念、方法和途径;所失在于马克思主义被偶像化、凝固化、片面化,马克思主义教育被幻化成防范人、驯服人、控制人的工具,马克思主义教育被扭曲为居高临下、灌输结论的一门“课”.只有认真分析总结这些问题,才能为当前的青年学生马克思主义教育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4.
东南亚大部分国家尚在发展中,其青年工作亦只属雏型,但不同的国家发展程度却不一致,各国因其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背景之不同,青年工作也各有其特色。印度印度政府现时对学生的福利非常关注,书本纸张价钱比以前便宜多了,  相似文献   

15.
青年学生与社会思潮之间是一个双向互动,双向建构的过程.青年学生接受社会思潮方式的变迁与社会发展、时代变迁、社会环境变化息息相关,并与社会思潮及其传播方式的变化相互作用.当代青年学生对社会思潮接受方式的变化表现在接触领域的生活化趋向,接受时空的交错与压缩趋向,接受层次的感性化趋向和接受过程的散点化与渗透性趋向.对青年学生社会思潮的教育要注重主流意识形态显性引导与隐性渗透相结合,注重青年学生社会思潮辨别能力和主体意识的培养,注重社会思潮影响下青年学生教育方式的生活化建构.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信息产业的迅猛发展和各级政府对特殊教育投资的加大,聋青年学生接触计算机的机会已日益增加,上网已悄然成为越来越多的聋青年学生学习生活的内容之一。聋青年学生的上网情况如何,上网对聋青年学生学习与思想有怎样的影响等问题值得聋教育工作者及时了解与掌握,以便对他们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为此,笔者最近从全校250名聋青年学生中随机抽取了100名学生作样本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男生51名,女生49名)。  相似文献   

17.
高伟  ;奥亚锋 《传承》2014,(5):88-89
当前青年学生在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信仰缺失、信仰迷失和信仰错失。加强青年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途径主要有:用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确立统领性的主体信仰,改革教育,强化对青年学生信仰的培养,消除其生存恐惧。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通过开放式问卷调查收集北京5所高校的300名青年学生生活事件资料,结果发现:当前青年学生所经历的生活事件可以归结为人际交往、学业成就、体闲娱乐、自我实现、生活舒适、活动比赛、意外事件、亲友支持8个方面.从发生频率来看,积极生活事件主要集中在人际交往、学业成就、休闲娱乐、自我实现等方面.女生比男生更不容易受积极生活事件的影响.大二学年是积极生活事件发生的关键学年.高校应积极、主动地采用多种方式,发挥积极生活事件对青年学生的教育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丧文化"在青年群体中的传播具有较为复杂的心理动因,是近期在青年群体中广泛流行的表达沮丧、焦虑情绪的青年亚文化。对待"丧文化"不应该强行压制,而应该因势利导,关注处在青年阶段的学生的情绪,同时需创制新的网络文化,平衡与稀释"丧文化"带来的消极影响,避免青年群体过度沉浸在自己的"丧"情绪中。  相似文献   

20.
互联网文化以其鲜明的时代特征,对青年一代形成了“一网情深”的吸引力。2005年底中国网民达到了1.1亿人,其中80%是青年学生,青年学生成了上网的主要群体,有人把现阶段的青年学生叫做“网络一代”。可见互联网对学生的影响日益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