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君子是儒家崇尚的道德人格,指称有道德讲仁义之人。孔子认为君子要从仁、智、勇三个方面成其德;孟子继承孔子君子人格,又独创"大丈夫"人格,扩充君子人格的一个侧面,使之更多呈现阳刚之气。作为君子,有其特有的品格,首先君子要德以修身;其次,君子要安贫乐道;最后,君子须自强不息。君子若成人,需要修身养性,成人之道同时也是内圣之路。  相似文献   

2.
正君子是我国古代对品德高尚、才能卓越之人的通称,是儒家的理想人格,反映了传统文化中深层的精神追求。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指出,君子的才德主要有三项,即仁德、智慧和勇敢,集中体现了君子人格的深刻内涵。高校党员教师担负着为党育才、为国育人的重任,应当以传统文化中的君子形象为参照,学习其高尚的人格品性,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做有品格、有品行、有品味的"大先生"。常若有过勤检身。  相似文献   

3.
曹胜高 《人民论坛》2024,(7):110-112
君子人格是古代人才培养中逐渐形成的健全人格。早期中国的君子培养体制使君子能担负家庭、社会和国家责任,并具有良好的道德伦理和行为规范。诸子常用君子代称其学说中的理想人格,使得君子人格成为健全人格和理想人格的代名词,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的人才培养理念。理想情怀、必备品格和健康心态既是君子人格的主要标准,也是培养君子人格的基石。  相似文献   

4.
本文着眼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生价值观的矫正这一现实难题,从中国传统精神文化与当代精神文明建设的联通之处,深入考察解析了孔子关于君子人格的若干规范在人生目标上志存高远;在人生涵养上知书达礼;在处世之道上忠恕守信;在人生得失上重义轻利;在人格形象上正大光明;在人生境界上和而不同等。把握上述君子人格内涵的精髓,不难领悟到中国传统教育所着力宣扬的儒家理想人格的理论魅力及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君子"是孔子的人格理想.君子以行仁、行义为己任.君子也尚勇,但勇的前提必须是仁、是义,是事业的正当性.君子处事要恰到好处,要做到中庸.如何做到中庸?则需要当事人依据原则结合当时的具体情况给予灵活处理.人并非天生就是君子,人要成为君子,必须经过修养.修养不仅包括内在精神的修养,还包括文、艺的培养.孔子的君子论在现代仍具有重要的意义,现代社会需要新型的君子.  相似文献   

6.
2012年1月31日((光明日报》刊登胡印斌的文章,据报道,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日前在线调查显示,85.7%的受访者肯定当下社会需要君子人格,71.0%的人认为君子人格可以重构国民道德与价值观。与之相对应,89.0%的人直言当下社会“君子”少见。  相似文献   

7.
项菊 《理论月刊》2003,(6):98-100
中国素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论语>作为儒家之经典,其含蕴是相当丰富的.<论语>中反复出现的"君子",实际上是孔子心目中理想人格的一种典范.先秦诸子各家都有自己的理想人格观,"圣人"是儒家理想人格的最高者,"君子"乃上乘人格,被孔子视为达圣的必经阶段.  相似文献   

8.
"君子"与"小人"相对应,是孔子思想中的理想德性人格。"君子三畏"作为"君子"人格的本原、本体和元价值之源,既是"君子"之所以为"君子"的内在根据,更是"君子"之所以不同于"小人"的深层原因。而孔子之所以要将"天命"、"大人"和"圣人之言"作为"君子"人格的本原、本体和元价值之源和"君子"之所以为"君子"的内在根据和深层原因,除了其本身所具有的"自然之序"、"社会之序"和"精神之序"的表征意义外,其原因主要有三:其一是殷周以来的"敬畏"传统;其二是"礼崩乐坏"、"天下无道"的现实归因;其三是"仁"的自觉的内在要求。面对日益严重的"全球问题"和"物化问题",以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意识之间的矛盾和冲突,重温孔子的"君子三畏"思想,培育和强化敬畏意识,完成对人之为人的敬畏之心的存有,无论是对于人类行为的自我约束和德性自觉,还是对于抑制人类中心主义的泛滥,以及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和谐社会的建构,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9.
儒家的"君子"理想作为一种人格典范历来备受推崇。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一人格典范并不完全契合现代社会的要求。儒家"君子"理想过于偏重"德"的完善,而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是"德才兼备"。儒家的"君子"理想与现代社会要求的不合说明了儒家思想观念仅仅是时代的反映,难免带有时代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0.
先秦儒家为恢复政治秩序,提出以"德政"、"仁政"为核心的王道政治理念。为将理念变为现实,他们进而倡导"为政在人"、"尚贤使能"的贤人政治观。为选贤与能,做到圣贤在位,先秦儒家对旧君子人格进行改造,提出新君子型人才模式。先秦儒家新君子型人才模式,通过礼制维新得以确立,并在政治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屈原这一历史文化名人千百年来令后学聚讼不已,尤其是在探讨其精神实质及意义方面。本文力图从其君子人格的自恋情结这一视角去剖析屈原精神的内涵、成因、体现及主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古代道德教育中,人们向往"圣人"境界,尊崇"君子"人格,视圣人君子为道德教育的主体,形成了颇具特色的道德教育主体观念。尽管这种道德教育主体观念,渗透着剥削阶级唯心主义思想色彩,但也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君子不器     
正孔子也认为,教育的目标是成人。人,其实也有好几种。最高级的叫圣人;最差劲的叫小人,是时时拉出来批判的。孔子是有理想的现实主义者,因此他的培养目标在二者之间,具体地说就是君子。那么,君子是什么样的?这就不好说了,仅仅《论语》中就有三十多处提到君子。如果逐条分析,咱们这课要拖堂。举例说明呢?又会有盲人摸象之嫌。所以只能看,君子不是什么。不是什么呢?《论语》说:"君子  相似文献   

14.
倪胜利  段靖 《人民论坛》2020,(4):138-139
师德建设不仅需要外在的制度规约,更需要教师自身的内驱力建设。儒家君子人格倡导的内在自强不息的精神、博学明智的学术追求、心怀天下的广博胸怀、公正仁爱的品格,在当下依然具备普遍性教育价值,为当代师德内驱力建设提供了启示与借鉴。  相似文献   

15.
做一个君子     
这是一个令人回味、感慨的新闻镜头。 8月6日,在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95岁生日之际,温总理赶到医院看望了他.并送了一盆枝繁叶茂的君子兰。君子兰的花语除了“高贵”、“宝贵”外,尚有“丰盛、有君子之风”的寓意。总理送君子兰,可谓意蕴深含,既透出对羡老“君子风范”的景仰.又是对世道君子之风的呼唤。总理希望,每一个人都像羡老一样做一个真正的君子。  相似文献   

16.
杨小草 《前进》2017,(4):52-53
<正>中国自古就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古代君子要求具备"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领导干部更应该从"君子六艺"中感悟领导艺术。领导干部应具备"礼"所要求的高贵品格和礼仪修养。礼,古有五礼:"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是古人对君子文明礼仪方面的要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礼"属于社会道德范畴,后经儒家宣扬和教化受到统治阶层关注和利用,形成典章制度和社会规范。  相似文献   

17.
君子潜伏     
一个环境中,当君子不得不潜伏起来,小人也就通行四方了。于是许多地方早就不是事业的竞赛,而直接就是“小人竞赛”。卑鄙的人一而再再而三地获取了最大的利益,君子先是愤怒,然后是无言,到最后也只好潜伏起来了。  相似文献   

18.
“君子和而不同”的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和为贵”是中国文化的根本特征和基本价值取向。“君子和而不同”正是对“和”这一理念的具体阐发。“和而不同”追求内在的和谐统一,而不是表象上的相同和一致。今天,“和而不同”是人类共同生存的基本条件和基本法则。  相似文献   

19.
君子坦荡荡     
叶子 《人权》2011,(4):56-56
中国乃君子之国,与它国相交,向来重君子之风。坦诚相见,宽以待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和为贵,仁者无敌:“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但5月13日《环球时报》1版文章提到,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刚在中美战略对话时说了若干有关中国的好话,接着接受美国媒体采访,又翻脸不认人,以罕见的尖刻语言批评中国,  相似文献   

20.
春秋末期,距今2500多年前的一天,孔子对着年轻的弟子子夏,缓慢却坚定地说:“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从此,这句话就一直回荡在历史的天空,绕在中华民族的耳边。几千年的中华历史证明,孔子无疑是君子中杰出的代表,他集诸多美德于一身,孔子的品格就是君子美好的品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