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物质生产"的表述不能准确表达马克思的"生产"概念的具体内涵,马克思的"生产"概念的具体内涵与准确表述是"物质生活的生产",这一概念把生产与生活内在结合起来,由此获得了一个现实地理解与批判地剖析人们的现实生活以及社会历史的独特视角。  相似文献   

2.
姚红艳 《求索》2012,(11):130-132
关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这一概念的科学理解,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顺利进行,具有重要的前提性意义。"意识形态"曾一度被视为批判性概念,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中,由于具体革命形势的变化,被作为实现无产阶级专政的一个必要环节而被承认。在无产阶级掌握政权之后,列宁开始了关于社会主义条件下意识形态建设的思考,"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这一概念形成,在具体操作的意义上,成为需要加强的工作并有了具体的内容。  相似文献   

3.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批判了费尔巴哈关于人的理解中“类”概念的抽象性,提出了“现实的个人”的概念,并从人的物质生产活动、人的现实需要及其满足、人的家庭关系、人的社会关系、人的意识等五个方面对何谓“现实的个人”进行了规定,使这一概念获得了它的全部现实性,而不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  相似文献   

4.
谢文燕  谢勇 《传承》2013,(11):146-147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批判了费尔巴哈关于人的理解中“类”概念的抽象性,提出了“现实的个人”的概念,并从人的物质生产活动、人的现实需要及其满足、人的家庭关系、人的社会关系、人的意识等五个方面对何谓“现实的个人”进行了规定,使这一概念获得了它的全部现实性,而不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  相似文献   

5.
精神文化是与文化这一概念密切相关的。文化这一概念通常在两种意义上使用,从较广泛的意义上讲,它包括人在其物质和精神活动过程中所创造的一切,相应地可以把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从狭义上讲,“文化”概念则与“精神文化”概念是相同的,也就是仅仅指与精神生产直接有关的现象。本文的精神文化首先是指个人、集体、社会住创造精神价值过程中的创造活动。马克思常常把“精神生产”作为精神文化领域的基础,由此来理解个人在创造其所必需的精神价值过程中的活动,来理解历史上的精  相似文献   

6.
孙帮寨 《人民论坛》2010,(4):168-169
意识形态作为唯物史观的一个重要范畴,马克思和恩格斯并没有给它下一个明确的定义,所以对于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性质的理解不尽相同。对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理解有贬义说和中性说两个向度,这就导致对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理解的两个不同维度:批判维度和建构维度。  相似文献   

7.
焦玉玲  姜建成 《求索》2012,(9):124-126
实践问题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性毋庸置疑,然而由于实践概念的泛化和对实践这一概念不同视角的诠释,以至于当今学界对马克思实践哲学的解释也意见纷呈。马克思把自己的哲学称为"实践的唯物主义",说明实践观点对于构建马克思唯物主义哲学体系具有决定性作用;马克思哲学思维方式经历了从思辨思维方式到实践思维方式的转变,不但以科学的态度正确地解释世界,而且强调在此基础上能动地改变世界;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是对西方哲学中道德实践与技术实践的整合与超越,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反思的价值哲学。从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论三个维度来梳理和分析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从而更深入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特质。  相似文献   

8.
周丽芳  吕英军 《求索》2010,(12):99-100
投射性认同是精神分析理论中具有核心意义的概念,它对于理解分析师在临床治疗中的独特作用具有深刻意义。这个概念经历了名称不断变化,内涵不断丰富的过程。弗洛伊德的古典精神分析理论中孕育了投射性认同思想的萌芽,克莱因明确提出了这一概念,而拜昂则把一种系统的观点带进了精神分析的术语体系,将投射性认同发展为一种分析师和来访者之间无意识的交流模式。发展后的投射性认同概念对于深入理解健全人格形成机制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意识形态的研究与理解,是基于人类历史发展的线索,以历史与逻辑统一的思维方式把意识形态理解为历史性的存在,在历史过程中理解和把握意识形态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分析了作为意识形态发端的意识对于人生成为"人"的历史作用,考察了社会意识上升为意识形态的历史条件,洞见了意识形态还原为社会意识的历史结局,并以此为基础,认为意识形态不仅应合理地反映人类历史,而且把意识形态看作是人类历史的一个方面,从而形成了异于西方传统哲学的意识形态观。  相似文献   

10.
完整理解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首先要从理解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和辩证法这四重维度入手,由此才能深刻理解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社会性、历史性、实践性、政治性及其现时代发展和价值。从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和辩证法这四重维度看,马克思在对现代社会意识形态批判和创立唯物史观的过程中,揭示了意识形态的总体性与特殊性存在的蕴涵,意识形态的虚假与真实及其他相关蕴涵,意识形态的先导、维护或批判功能的蕴涵,意识形态的过程性与相对独立性的蕴涵。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拥有三重思想渊源:一是法国唯物主义,二是德国古典哲学,三是英法德空想社会主义者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批判。马克思沿用了特拉西的意识形态概念形式,但超越认识论维度,在存在论维度揭示意识形态从观念出发改变世界的空想性;德国古典哲学砥砺马克思实现对意识形态理解的存在论革命,并激发马克思在政治社会学视域、功能学维度赋予意识形态概念以现代涵义;19世纪上半叶英法德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展开的全方位的尖锐批判,为马克思展开自身意识形态批判的具体内容提供了历史材料和思想启迪。  相似文献   

12.
国内外学界认为,在意识形态概念问题上"列宁与马克思是对立的",这实为似是而非的误读。原因在于:一方面,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并非仅指"虚假意识",而是具有多重复杂的含义。另一方面,列宁在描述性意义上,以中性的意识形态概念指称为"社会意识形式""统治思想",研究它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功用、根源和相对独立性,从而强调意识形态存在的必然性以及必要性;在否定性意义上,以作为批判性意识形态概念的"虚假的意识"来界定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为提出并强化"科学的意识形态"进行了必要的铺垫;在肯定性意义上,以"科学的意识形态"概念来定位无产阶级阶级意识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并提出了如何加强无产阶级阶级意识、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战略和策略等。澄清这种误读,不仅可以对诸种学术误读进行有力回击,而且有利于充分把握经典作家意识形态概念的精神实质,发挥其对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建设的实践指导功能。  相似文献   

13.
《传承》2016,(11)
以往对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研究偏重于将其作为"观念的上层建筑"来理解,又失片面。对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发展的不同阶段进行分析,并且根据每个阶段中研究的范围不同划分为三个维度,希望能够把握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全貌。这三个维度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他们共同构成了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辩证法。  相似文献   

14.
什么叫青少年犯罪预防;青少年犯罪预防是一种什么结构?本文就此谈一点浅见。青少年犯罪预防一词是一个偏正结构。所以,要分析青少年犯罪概念,首先要弄清什么是青少年,什么是犯罪预防,最后才能把青少年犯罪这一概念的内涵与  相似文献   

15.
丁燕  巩克菊 《求索》2012,(7):176-178
在纷繁的"意识形态概念"的学术争鸣中,《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与当代中国》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角度,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对意识形态概念的解读独辟蹊径,在把意识形态的实质界定为阶级意识的基础上,明确了"意识形态"概念从其历史形态上看具有革命意识、统治意识和虚假意识三种基本表现形式,并指出意识形态作为一定时代的特殊精神现象,不是凝固的,而是随着时代和实践不断转换,令人体会到了意识形态概念变化发展性的意蕴。  相似文献   

16.
"精神生产"和意识形态理论是马克思哲学谱系中的两个重要维度。在马克思对唯物史观意识域的考察中,意蕴着"精神生产"与意识形态理论间深刻的辩证逻辑。意识形态作为从"精神生产"中分野出的衍生体,它即作为一种反映阶级诉求的现实规制力,操纵着"精神生产"的现实嬗变,使"精神生产"不可避免地带有意识形态属性,同时,它也作为马克思对于共产主义理想诉求的重要环节,难以摆脱复归于"精神生产"的逻辑宿命。对马克思"精神生产"与意识形态理论内在逻辑的深入挖掘,对于在深层学理上完整把握马克思唯物史观的社会意识理论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7.
意识形态概念的复杂性及其研究进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意识形态概念的复杂性主要表现在概念起源、内涵演变、情感色彩与学科领域等方面,与此相联系,意识形态概念的研究范式可以概括为利益论、张力论和符号论三条进路.利益论是由马克思开创的社会学进路,将意识形态理解为社会利益冲突中的思想观念;张力论是由弗洛伊德开创的精神分析进路,将意识形态理解为社会心理的晴雨表和调节器;符号论则是由符号学、语言学(特别是语用学)、传播学、人类学以及批判理论衍生出来的文化研究进路,将意识形态理解为知识、意义与权力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8.
孙宜芳 《湖湘论坛》2020,33(1):33-42
意识形态与群众都是历史唯物主义中极其重要的概念,由于马克思没有明确阐述二者之间的关系等原因,导致学术界对这两个概念的解读存在着明显的割裂化倾向。穿透马克思关于意识形态与群众概念的文本论述,特别是把群众概念置于意识形态视域中,就不难发现,马克思在阐述他的意识形态理论时,分别在群众的历史向度、价值向度、实践向度等视角上展现出群众是意识形态哲学批判的依托工具,是意识形态理论类别辨析的崭新视角,是意识形态功能彰显主要对象的鲜明意蕴。准确把握马克思的意识形态与群众概念之间蕴含的奥妙所在,对于深化理解这两个不同概念以及开辟历史唯物主义研究新视角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意识形态概念的内涵向来漂浮不定,不同的研究者会对其作出迥然各异的理解。对特拉西的认识论视域(对现实生活的折射与抽象)下的意识形态概念及马克思和哈贝马斯的生存论视域(直接到现实生活之中去考察)下的意识形态概念之间的内在关联的分析,有助于深入理解意识形态概念建设统一性的意向以及意识形态概念在现实之中深度分离的原子世界重建公共秩序时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学界分别用"课程系统"和"教材"这两个理解对象区分"课程理解"的广狭义虽简单明了,但这种区分稍显粗糙。研究和实践中的一些混用现象和弊病都与之有关,说明人们对这一概念的适用范围特别是广狭义背后的理路没有理清。"课程理解"是教育学科领域的基础性概念,是研课程、讲课程及学课程绕不开的概念,因此有必要对其作精细分析。两者在诸多方面存在较大的区别:在哲学原理上,广义"课程理解"从本体论的角度理解课程;狭义"课程理解"从教学认识的角度达到课程理解。在理解的方式机制上,广义"课程理解"运用的是抽象(经验入)及演绎(先验入)思维,产出课程的概念以及课程观;狭义"课程理解"运用的是理解—解释思维,产出课程文本语言的意义及认知模式。在理解取向方面,广义"课程理解"的取向侧重价值层面;狭义"课程理解"的取向侧重主客观层面。在理解的影响因素方面,广义"课程理解"主要集中在理解主体、学科理论、国家意识形态及实践问题等;狭义"课程理解"主要集中在理解主体、解读方式及文本载体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