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面对破解"两岸政治定位"这一难题,两岸学者都做出了努力。本文探讨双方已有的共识与分歧,并重点分析两个最受关注的方案———台湾学者张亚中的"一中三宪论"与大陆学者刘国深的"球体理论"。研究发现台湾学者始终坚持"中华民国是主权国家"的底线,而大陆学者则在如何面对"中华民国"问题上前进了一步。本文认为"是否敢于突破底线"与"是否存在解决难题的意愿"是两岸政治定位问题的两个瓶颈,希望两岸学者在现有基础上继续前进,不要后退,坦诚交流,共同建构两岸和平发展的理论框架,寻求更多更好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2.
2012年12月以来,在台湾岛内接连举办了多场由两岸学者参加的两岸关系学术研讨会。其中两岸统合学会主办的"台北会谈"、章亚若教育基金会主办的"九二共识"20周年论坛、台湾劳动党和中国统一联盟举办的"两岸和平发展论坛",引起两岸媒体广泛关注。这一系列研讨会聚焦两岸政治议题,出席研讨会的两岸专家学者和有关人士可谓精锐尽出。大陆从事两岸问题研究的知名专家学者几乎悉数与会。台湾岛内各阵营高度重视,踊跃参与,一些民进党人士及亲绿学者也都应邀参会。两岸专家学者围绕两岸关系中的重要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各抒己见,交锋固然激烈,  相似文献   

3.
增进两岸政治互信的理论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政治互信是个相对的概念,指的是政治行为者之间彼此包容和合作的心理基础和共同承诺.两岸政治互信可以分为"基础性互信"、"成长性互信"和"融合性互信"三个不同层级."九二共识"并没有很好地解决双方关于"国家中国"的具体内涵的理解、两岸在一国之内彼此政治定位等问题.只有从根本上消除台湾各方面对"一个中国"的疑虑,才是增进两岸政治互信的关键.笔者认为,"国家球体理论"可能为解决两岸政治难题提供新的解释和思考路径.在两岸达成国家"领土主权一体"和"治权差序并存"共识基础上,双方的基础性政治互信将得以强化,两岸有可能更加顺利地进入"成长性互信"阶段,使两岸关系步入良性循环的历史新阶段.  相似文献   

4.
在解决两岸政治定位的结构性问题上,可以思考以“当局”作为起点来进行探讨,从而避免“骑马找马”、“鸡生蛋、蛋生鸡”的困局.两岸在过去数十年都已经用“当局”相互称谓.从政治语义学上分析,“当局”正视了两岸公权力行使的事实,包容了两岸之间的“承认”抑或“否认”政治分歧,保留了未来开放性讨论政治地位的空间.从政治现实来看,两岸“当局”之间发展政治关系没有违背一个中国框架,两岸互称“当局”的身份可以体现平等协商、对等谈判,两岸可以从“当局”出发探讨最终政治定位并达成共识,两岸“当局”的政治定位可以为当前两岸发展政治关系提供灵活性安排.  相似文献   

5.
两岸政治定位的分歧处理及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两岸关系的政治定位为中心,结合实际,通过对国家与政府、两岸、国家继承与政府继承、国家承认与政府承认、分裂与分离等基本概念进行学理上的辨析,以建立两岸政治定位分析的理论基础。通过对两岸政治定位分歧诊断及处理的考察,认为“一个中国”框架下明晰的两岸政治定位有利于推动两岸和平发展,进而提出“一个中国,两个平等政权,中国代表权互补”两岸政治定位底线的建议,而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两岸政治定位也将有助于解决两岸“一个中国”意涵之争。  相似文献   

6.
倪永杰 《台声》2014,(7):51-52
<正>5月27日,民进党前主席施明德发表《处理两岸问题五原则》,针对两岸定位建议以"大一中架构"取代"一中架构"。细观"大一中架构",就其方向而言,有为破解两岸政治难题的思考;而就其内容而言,其中不少地方虚化、淡化、弱化了"一中框架",例如其中寻求台湾地区和大陆均享有参加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权利,同时拥有与其他国家建立正常关系的权利。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亟需巩固深化的当前,个人认为,  相似文献   

7.
正在今天的台湾,不论是经济发展,还是政治发展,甚或权力争夺,都无法回避两岸议题,而且必须面对两岸议题。前不久,不论是执政的国民党当局,还是在野的民进党,甚至负责立法的"立法院",均积极争夺两岸话语权甚至主导权,而且在新形势下展开一场更为激烈的两岸议题政治博弈战。马当局在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与共同维持两岸一中问题上更积极,致力于纠正台湾教科书"一边一国"错误论述,回归"一中宪政"体制。民进党在两岸议题上尽管做出一些积极姿态,展开两岸政策大讨论,但成  相似文献   

8.
卢文端 《台声》2013,(11):40-41
过去20多年来,两岸交流中一碰到政治问题,首先想到的就是“搁置争议”和“先易后难”。10月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印度尼西亚会见台湾两岸共同市场基金会荣誉董事长萧万长时明确指出,两岸长期存在的政治分歧问题终归要逐步解决,总不能将这些问题一代一代传下去。10月11日,国台办主任张志军在上海出席首届两岸和平论坛中也进一步提出,“只经不政”的做法无法持续。这也清楚表明,大陆方面不希望将两岸政治谈判问题拖到下一代,期待两岸共同承担历史责任,开启两岸政治谈判。  相似文献   

9.
两岸政治互动的象限管理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升两岸政治互动的稳定性和有效性,笔者参考"时间的四象限管理法则",对两岸共同面临的政治议题,依轻重缓急、优先次序进行原则性排列,并提出了政治议题与其它议题、政治议题内部议题之间的辩证关系。本文认为,两岸双方应该在现有政治共识基础上,将时间和精力重点放在"不紧急却很重要"的经济事务上;在政治互动四大议题之间,两岸可暂缓解决"权威关系"的分配议题,着力落实两岸"人民关系",累积共同管理两岸人民事务的经验与共识,为两岸政治争议的最终解决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0.
当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已实现由开创期转人巩固深化期的阶段性跨越,两岸在经济、社会、文化、民间交流等领域的合作规模与深度不断提升,但在政治领域,双方关系仍处于低层次的增进了解、累积互信阶段。为让两岸政治关系发展满足两岸形势变化的需要,本文拟在探索当前两岸关系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寻求解决两岸政治难题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11.
两岸政治互信与台湾民众的政治认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治互信,就是双方在政治上的相互信任.台湾民众的政治认同才是影响两岸政治互信的基础因素.台湾社会绝大多数民众认同"台湾化的中华民国".在相互对立的政治体系之上重构新的政治认同对象,是巩固两岸政治互信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陈清林  刘晓佳  邰宗 《台声》2013,(11):28-31
●为破两岸政治难题凝聚民间智慧●共同发布《首届两岸和平论坛纪要》●围绕两岸四项议题展开深入研讨●第二届两岸和平论坛预定于2014年在台湾举行10月11日至12日,首届两岸和平沦坛在上海隆重举行。本次论坛以“两岸和平、共同发展”为主题,共邀请了来自海峡两岸的120多位专家学者和有关人士前来参会。在为期两天的会议中,两岸专家、学者围绕两岸政治关系、两岸涉外事务、两岸安全互信、两岸和平架构四项议题展开深入研讨。  相似文献   

13.
本文的基本目的是探求两岸政治定位的话语构建路径.求证“一国两区”能否恰当、有效地表述两岸之间的政治定位,成为两岸共同话语的又一组成,则是笔者行文的基本立足点.为达此目的,全文的基本假设是台海之间的政治互动正在构建一个有关两岸政治定位的话语谱系,要说明的问题是:在这一话语谱系之下,两岸政治定位呈现出怎样的认知图景;“一国两区”的话语属性以及被纳入大陆对台政策话语的几率可能;为进一步推动和平发展的两岸关系,“一国两区”话语又有着怎样的改进空间和方法路径.  相似文献   

14.
两岸政治僵局的概念性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岸关系缓和已整整20年,双方民间性关系取得显著进展,但政治关系却陷入难以破解的僵局。本文试图从“一个中国原则”、“两岸关系定位”、“交流交往制度”、“外交空间安排”及“和平统一模式”等经常引发双方争议的概念入手,解构两岸政治僵局的内在逻辑,并分别提出“一个中国原则”明晰化、“两岸定位”结构功能化、“交流交往制度”系统化、“外交空间安排”一体化及“和平统一模式”台湾化的主张。  相似文献   

15.
2012年台湾"大选"以国民党胜出而降下帷幕。那些合资格首投族在"大选"投票的那一刻出现严重"窝票"现象。原因是:台湾青年普遍对"看得见的未来"缺乏信心;长期以来政治意识淡化的必然结果;逆反心理强化首投族对选战的反感;台湾青年在激烈选战中出现"审美疲劳";客观上考试时间与回乡投票冲突。"窝票"背后隐藏着的台湾青年政治价值观危机,随着两岸长期和平发展的进程而给未来台湾选举带来影响:台湾青年"窝票"仍将是"教训"政治人物的"杀手锏";公民意识的淡化造成选举投票率滑坡不止;缺乏政治经验使投票意向更加难以预测;两岸认同危机因教科书问题而继续存在。追踪台湾青年政治价值观的未来走向,是研究未来台湾政治选举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6.
伴随着两岸交往不断增加,其所衍生出来的问题也日渐增多.在适当的时机、合适的地点开启和加强两岸政治谈判刻不容缓.笔者认为两岸要进行政治谈判,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基于实现两岸交往的不足,两岸应该以民族大义为重,捐弃前嫌,携手共创两岸政治谈判的有利条件与营造和谐氛围.惟此,两岸政治谈判才可能顺利有序展开.  相似文献   

17.
海峡两岸关系在近十几年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两岸政治关系的发展却并不顺利,政治僵局依然没有打破,原本存在于两岸有一定模糊空间的一些问题,在两岸关系发展的曲折震荡中变得逐渐清晰并走向对立的两面,两岸的主要矛盾也由“正统”之争演变成统、独之争.特别是近几年来,因台湾当局政策的变化导致两岸在一些重大政治立场上的原则分歧更为突出,两岸关系重趋于紧张,政治关系更是跌入谷底.本文主要分析现阶段两岸主要政治分歧及其内在社会基础,并对未来两岸政治关系作一简要的展望.  相似文献   

18.
两岸政治互信问题极其复杂,利益认知上的差异和冲突是根本原因;建立互信的过程,本质上就是追求利益重叠面、构建共同利益的过程。本文从利益认知与两岸互信的关系出发,先后讨论了“台独”势力、威慑战略、制度差异、台湾的“国际空间”、自信与互信的关系等重要因素与两岸互信之间的关系,其实也就是两岸互信面临的诸多困境,最后探讨了破解这些困境、建立两岸互信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9.
两岸社会统合趋势下台湾民众政治认同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两岸关系步入和平发展轨道,两岸社会统合的发展趋势逐渐明朗。然而,在此过程中台湾民众政治认同走向却呈现复杂的变化。考察台湾民众政治认同的转变,可以从更大的范围入手。除了在政治层面透析台湾民众政治认同转变之外,也应在社会层面洞察影响台湾民众政治认同转变的社会心理背景。同时,透过政治的、历史的、文化的、社会的乃至心理的分析视角,全面把握台湾民众政治认同转变的多维脉络,从而寻找解决问题的可能路径。建设两岸命运共同体作为解决台湾民众政治认同问题的必由之路,除了在政治层面着手之外,也应从社会心理的发生机制出发,通过调动社会、文化、历史层面的各种积极要素的全方位支持,达到预期目标。  相似文献   

20.
实现两岸政治谈判是解决两岸日益增多的交流、交往中衍生的各种实际问题的推动力。在两岸交流、交往发展到一定阶段,进行政治谈判,从政治上解决两岸交流、交往中出现的问题就不可避免地要提到两岸主政者的日程上来。1995年两岸“两会”经多次协商已经取得的多项共识,之所以最后没有能够签署生效,其根源即是出于政治上的分歧。为了推动两岸的交流、交往更健康、更广泛、更深入地发展,从去年中美最高级会谈后,祖国大陆的领导人就一再发出了进行两岸政治谈判,并首先进行政治谈判的预备性磋商的建议。但是,由于两岸对举行政治谈判的心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