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 毫秒
1.
凡是游过济南大明湖的人,大都知道那副镌刻在湖畔的名联:“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而对此联的作者,江西萍乡人刘凤诰,知之者就不多了。江西西陲的萍乡,毗邻湖南。据《孔子家语》载,春秋时期的楚昭王,一次在萍乡地域渡江,江中有一物大如斗(斗为古代酒器),圆而赤,漂来触到昭王所乘之船。舟人取上来,昭王见此物感到奇怪,遍问群臣为何物?众人均不知晓。昭王后派人去问于孔子,孔子告知:此谓萍实,可以剖而食之,吉祥之兆也,只  相似文献   

2.
钱财物质.是人们生活之依靠,正当的追求无可厚非。但是,这种追求不能是无限度无节制的,而是要符合道德原则.做到“欲而不贪”,正如孔子所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君子以义为上”,“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孔子还说:“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相似文献   

3.
“但得一士贤,可以收群才”──从康熙《黄金台怀古》诗说开去卢白木清代康熙大帝曾写过一首《黄金台怀古》的诗:"昭王礼贤士,筑馆黄金台;矫矫昌国君,奋袂起尘埃。下齐七十城,声振沧海隈。……但得一士贤,可以收群才。"读罢,引发我对历史上"黄金台"故事的联想...  相似文献   

4.
《精神文明导刊》2012,(6):54-54
孔子侍坐于哀公,公问曰:“敢问人道谁为大?”孔子对曰:“夫人道,政为大。夫政者,正也。君为正,则百姓从而正矣。君之所为,百姓之所从也。君之不为,百姓何从?”公曰:“敢问为政如之何?”孔子对曰:“夫妇别、父子亲、  相似文献   

5.
夫子何贵     
近来读《论语》,有一段印象颇深。 太宰惊异于孔子的学问,就去问他的学生子贡:“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回答道:“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孔子听说后却不以为然。他回答说:“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贼,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相似文献   

6.
道德是幸福之基 古人有言:“德者,得也”。得什么呢?一谓“得道”,一谓“得到”。所谓“得道”,就是“得道于心,外施于行”,把握人类和谐发展的伦理规律及其要求,铭记于心,并使行为符合这种伦理规律和要求,这就是道德。所谓“得到”,就是孔子讲的“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概而言之,就是践行道德能使人或多或少获得一些利益和幸福。当然由践行道德而获得的这种利益不一定是物质利益,这种幸福也不一定是物质幸福,可能更多更根本的是精神利益和精神幸福。因此,自古就有“德者,福之基也”的说法,  相似文献   

7.
苏枫 《小康》2010,(2):88-90
孔夫子到底长成什么样?为《史记》作索引的司马贞描述说,孔子脑袋的形状好像倒过来的屋顶,中间低,四周高。司马迁的《孔子世家》里则称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孔府档案则把孔子形容得相当离奇:“张面,河目、海口、牛唇、龙形、龟脊、虎掌……,“胸部矩形,且有文字”。在北京大学教授李零看来,孔子大概是“螃蟹脸、抠抠眼、水桶腰、大脑门”。  相似文献   

8.
登高说愿     
孔子带着三个学生:子路、子贡、颜渊登上景山。孔子说:“君子登高必赋。你们都讲讲自己的志愿,我帮你们分析。”子路说:“我志愿持着长戟,冲入三军,以自己的勇力打散两国交争的军队,解救两国的苦难。”孔子说:“这是了不起的勇士!”子贡说:“两国战争,军队对阵,尘埃冲天。我不拿任何兵器,也不带粮食,去劝说两国退兵。听我的存,不听我的亡。”孔子说:“这是不了起的辩论家!”颜渊不说自己的志愿。孔子催着颜渊也要说出自己的志愿。颜渊只好说了:“我愿意当小国的相,国君按仁义之道办事,官员都重视道德教化。君臣同心协力…  相似文献   

9.
《新东方》2005,(10):51-51
孔子的学生子贱有一次奉命担任某地方的官吏。当他到任以后,却时常弹琴自娱,不管政事,可是他所管辖的地方却治理得井井有条,民兴业旺。这使那位卸任的官吏百思不得其解,因为他每天即使起早摸黑,从早忙到晚,也没有把地方治理好。于是他请教子贱:“为什么你能把该地治理得这么好?”子贱回答说:“你只靠自己的力量去进行,所以十分辛苦;而我却是借助别人的力量来完成任务。”  相似文献   

10.
真实的孔子     
孔子可能“生无须眉” 据说,有一位收藏家,收藏了两千多枚孔子头像,可以说包括了各个时代孔子的各种形象,可是,其中哪一个是真正的孔子呢?“长长的胡子”是人们心中孔子的重要特征,即使前几年推出的孔子“标准像”好像也是如此。  相似文献   

11.
《精神文明导刊》2004,(10):64-64
晨报讯:据千龙网报道,在韩国,孔子的名字家喻户晓。日前,记者到韩国儒教最权威的教育机构“成均馆”进行采访。“成均馆”馆长崔昌圭说:“孔子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韩国有将近80%的人信奉儒教或受过儒教思想的熏陶。”  相似文献   

12.
孔子祖籍,宽仁厚德之风 据史料记载,夏邑是孔子祖籍所在地,境内至今尚存有孔子还乡祠等人文景观10多处,有着深厚的孔祖儒学文化积淀。孔子提倡“仁者不忧”、“仁者寿”、“大德必得其寿”。仁者,不为私欲所动,不为诱惑所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无忧无虑,其乐陶陶。  相似文献   

13.
孔子一向节俭。然而,当子贡想要撤销每月初一祭祖用的活羊时,孔子却连忙劝阻:“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可见,对于“礼”这个当时“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孔子是十分地看重的。这是《论语·八》中说的一则小故事。在《论语》中,对“精神文明”的倡导随处可见,或精辟入微,或深入浅出,或托物言志,或一语道破天机。一部《论语》简直就是一部有关我国古代“精神文明”的大辞典。《论语·里仁》中记录了孔子对环境与人的看法。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是说住地要仁厚的风俗才好。选择住处没有仁风,怎么算…  相似文献   

14.
好歌凭自赏     
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说,不要把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强加于别人。孔子此语无疑是至理名言,无可非议。但如反问一句:“以己所欲,必施于人”,就应当提倡吗?答案恐怕也未必肯定。明朝时候,上层官员们有以自己名义刻书馈赠同僚的风气,因为赠书时要用手帕...  相似文献   

15.
老子论强弱     
相传,孔子带弟子到老子那里去请教。孔子见到老子,恭恭敬敬地行过礼,垂手站立一旁。老子那时已经很老了,正闭目静养,听到响动,抬起眼皮望了望。孔子忙请安道:“弟子孔丘特来候教。”半晌,老子张开嘴,用手指着自己的嘴问:“你着我的牙怎么样了?”孔子说:“已经全掉了。”老子又问:“我的舌头怎么样了?”孔子回答:“还好。”然后,老子又合上眼皮,重又静养起来。孔子便率弟子告退出来,吩咐弟子套车回家。弟子奇怪,问:“老师不是来求教的吗?怎么没有问什么就忙着回去呢?”孔子说:“老子指出:牙齿是刚强的,却又是柔弱的…  相似文献   

16.
又是秋风送爽了,刚从四川大学中文系毕业的萍子依然被忧伤的回忆缠绕着。深夜,她打开电脑,上网查寻了近来网友的留言。“萍果虫子,我们相信你的坚强……”“感谢你。萍果虫子。你和工之乔纯洁的爱带给大家的是震撼,让大家的心灵得到了洗礼……”“萍果虫子谢谢大家的关心和支持。工之乔在生命的历程中感受到的是人间的真情与关爱……”萍子回复着留言,泪水又一次顺着她的脸颊滑落,打湿了键盘……“江湖恩怨”中长出爱情“工之乔”叫王欣,2001年7月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中央财经大学货币银行专业。“萍果虫子”即萍子,两人的爱情…  相似文献   

17.
为政之道在于正徐松竹为政之道是什么?古往今来众说纷纭,各有千秋,其中一说,乃孔子在《论语》中回答子张、子路等弟子所云:“政者,正也”,意即为政之道在于正。孔子这一为政的基本思想,对于几千年来的政治道德有着深远的影响。“正”,是个高度概括的词,正派、正...  相似文献   

18.
亚萍布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陆亚萍,对她的员工们都称“孩子们”。她与这些孩子们的交流方式很独特:每个新进公司的员工都会领到两本硬面抄,用来写“商情日记”,内容包括涉及到工作的心情、当天营业情况、未解决的难题或任何建议意见,不拘一格,每周收上来一次。陆亚萍行走坐卧都带在身边,有空就看看,然后写留言。这一习惯一直坚持了十多年。“员工越来越多,我没有时间跟他们一个个交流,有了商情日记,就可以随时交流了。”亚萍公司的员工从来不叫陆亚萍经理,而是称她为师傅,有的则把她当作母亲。正因为这样,员工们的工作热情高涨,公司的业绩也一年比一年红火,产品远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陆亚萍也被誉为“中国花布大王”,并当选为“2004年中国十大经济女性”。  相似文献   

19.
默识是境界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孔子语录。遗憾的是,人们熟悉的这八个字,却是“断章”。那八个字出自《论语·述而第七》的第二章。这一章的全文是:“子日:‘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在这里,孔子说出了他时常“自查”的三件事:一、默而识之;二、学而不厌;三、诲人不倦。看来,仅仅“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不够的,还要“默而识之”。  相似文献   

20.
孔子十分重视德育的作用。首先,他认为,德育决定着社会的治乱和王朝的兴衰。他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还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因此,孔子极力主张“德治”,强调“为政以德”。其次,孔子认为,德育是培养适合统治阶级需要的圣贤君子的根本途径。在人性的认识上,孔子提出“性相近,习相远也”的命题。他认为每个人的天性基本上是相近的,人的善恶好坏是后天环境习染的结果。从这种观点出发,他特别强调道德教化的重要性。他认为,只有通过德育,才能培养出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