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玉茜 《求索》2013,(9):78-80
《诗》是西周礼乐制度的文学载体。作为儒家修身养性的经典教材,《诗》对礼的道德承载起于孔子。孔子是周礼的坚决维护者,他对《诗》的阐释一方面基于其“发乎于情”的文学特质,另一方面则基于《诗》中所蕴含的周礼精神。孔子在与弟子授诗、论诗的过程中,将《诗》之情自觉地引向“礼”之情,即通过对诗情的体味升华到对人的内在道德修养的要求。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孔子不仅开启了中国《诗》学阐释的先河,同时也打开了两汉《诗》学礼化之通路。  相似文献   

2.
善学睿智     
谈起学习,古人有丰富的劝学思想。比如苟子的《劝学篇》:“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孔子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而殆。”颜真卿的《劝学诗》:“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更有汉朝的孙敬“悬梁”、战国的苏秦“刺股”之典故。古今中外,学习炼就了人的基本能力,造就了层出不穷的人才。学习已不是啥新鲜话题。  相似文献   

3.
孔子一生教人为善去恶,从人生各个阶段阐述了道德的层次性,为后人勾勒出一个大致的路线图。《论语》的主线是孔子的人格精神,它始于己之《学而》终于人之《乡党》。《论语·为政》(以下只注篇名)有“子日:‘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据此可以推演出人生的九个阶段和七个道德层次。  相似文献   

4.
学贵力行     
《弟子规》上说:“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意为学了圣贤的名言名句,如果没有去力行圣贤的教诲,只会增长自己的浮华之心,甚至养成傲慢无礼的态度,成就不了圣贤君子。孔子在《论语》开篇就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习”就是要在生活中去练习,把所学到的东西不断地去实践。中国古人说,读书志在圣贤,读书贵在变化气质。目的也是使人转恶为善,转迷为悟,转凡为圣,最后成就圣贤人格。  相似文献   

5.
纵观历史与未来,当今之中国实现国家统一,乃是民族的愿望和历史发展的大趋势。惟有统一,可以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生命力和文化力。中国是具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泱泱大国,中华民族的统一精神蕴藏在深厚的文化力中。孔子《春秋》的“大一统”主张,苟子《王制》“天下为一”,吕不韦《吕氏春秋》“一则治,两则乱”等。近代康有为指出:“中国只可一统,万无分立之理,更无分为联邦之理也。”孙中山为国家的统一奋斗了一生,他说:“统一成而后一切兴革乃有可言”,  相似文献   

6.
打开关于“唐僧”的网页,实在惊诧不已。绝没想到,人们对这位亦人亦神的和尚竟然如此感兴趣。当然,大多是拿他当“话耍子”来搞笑,来开涮的,什么“唐僧办教育”“唐僧的隐私”“唐僧评先进”……数不胜数,光是杜撰唐僧的著作,就有《家书》、《日记》、《回忆录》、《密信》、《遗言》、《自述》、《报告》、《废话》等许多种,关于从学术方面进行研究、探讨的却少得可怜。  相似文献   

7.
《诗》是孔子所编订的文本之一,在后来儒家的传统中形成了一种“诗教”传统。在此就需要讨论一个问题,孔子的《诗》教何以成为一种教化。这里核心在于《诗》的本质与教化是否一致。教化是这样一个过程,即是化单一为普遍的过程。而就《诗》而言,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一是“情”,即诗咏情;二是“言”,所谓“不学《诗》,无以言”;三是“思”,即是《诗经》中所蕴含的“微言大义”。在诗之“情”中,有作为单一物的“情欲”“情绪”,以及作为普遍物的真情。《诗》通过对情欲和情绪的扬弃,使学者对“天涯共此情”的真情进行把握,从而化掉了单一的方面,获得了普遍性的规定。就“言”的方面,《诗》通过优美的语言促使单一的对象从个体之域走向公共之域,成为普遍物。而“思”则是以“喻”的方式,主要是主体的领悟和阐释,使得“道”向主体自身敞开,这就使得处于幽暗的直接性之中的“道”走向了现实的普遍性,在主体的“思”中澄明和彰显。由此可以看出《诗》本身就具有教化的本质。  相似文献   

8.
记则有成     
张保振 《今日浙江》2013,(21):62-62
读《论语》常生发出这样的感慨:如若孔子的弟子没有随时记录和整理孔子言语的习惯,我国的文化宝库中恐怕会失去一颗璀璨的明珠,人们的生活习惯中恐怕会缺失一种儒雅的风度。由此而见,古人所言“记有成”(《礼记·内则》),是确有道理在其间的。  相似文献   

9.
习近平同志在《努力克服不良文风积极倡导优良文风》中说:“文章长短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宜短则短,宜长则长。要坚持内容决定形式,有些非长不可,篇幅短说不明白的事情则可以长些。《庄子》上有这样几句话:‘长者不为有余,短者不为不足。是故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  相似文献   

10.
赵字 《淮海论坛》2013,(1):38-40
重视伦理关系是孔子思想体系中最大的特点之一。在《论语》中有很多篇幅讲述伦理道德问题。其中孝道是非常重要的内容。《论语》中的孝道不仅保持了孔子以前时代“善事父母”的传统本义,更强调了其在人际关系中的重要性,并通过论述具体方法,进一步充实了孝道的内容,使“孝”成为一项极其重要的道德品质。一、《论语》中孔子关于孝道的思想  相似文献   

11.
李克海 《群众》2013,(9):I0067-I0067
《孔子家语》有云:“与人交,推其长者,讳其短者,故能久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多称赞别人的长处,少谈论人家的短处,关系方能长久。  相似文献   

12.
《观察与思考》2009,(19):2-2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顺……”说来也巧,孔子《论语》里这句表述一个人一生成长的话,用来总结共和国成立后的历程,居然也是那么的妥帖!这其中的巧合,让人感到了某种玄机,某种奥妙。  相似文献   

13.
《周易》号称“群经之首”,孔子晚年读《易》至“韦编三绝”;道家的代表人物老子、庄子也受到过《易经》思想的沾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经部·易类序》指出,诸家各派无不“援《易》以为说”。也就是说,中国古代的历次哲学思潮的策源,都有《易经》的功绩。这说明《易经》思想具有哲学原创性,是早期儒、道思想的一个重要来源。  相似文献   

14.
说“合”     
“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至为广博、精深的一个字.孔子说过.“君子贵为合”.《易经》也把追求天、地、人合作为宇宙的最高境界.在我看来,统战工作就是做“合”的工作.  相似文献   

15.
期刊选粹     
《新闻周刊》中国向世界展现温和的孔子在“建设和谐社会”的口号下,中国春秋时期的大圣人孔子再次受到中国人的尊崇,为此, 中国开始了一项投资100亿美元的“中国文化推广计划”的实施, 并拟在2010年前在世界各地建立 100所“孔子学院”。近年来,在中国外交部和教育部的推动下, 一系列旨在推广汉语教育和提高中国形象的中国文化中心将陆续在世界范围内成立。一位学者说,中国政府希望通过“孔子的魅力与温和的形象”帮助自己在海外赢得朋友,扩大在海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伦”、“理”二字早在《尚书》、《诗经》、《易经》等经典中已分别出现。“伦理”二字合用,最早见于秦汉之际成书的《礼记》:“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大约西汉初年,人们开始广泛使用“伦理”一词,以概括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规范和伦理准则。所谓“敬畏伦理”(这一概念系作者2004年提出),  相似文献   

17.
放大爱心     
“仁”是孔子儒家学说中最重要的概念,一部《论语》共有11000字,109次出现“仁”字,有58章谈到“仁”,孔子对“仁”的解释很多,并不完全一致,但其中一个重要解释是“仁者爱人”,换成今天的话,“仁”就是“爱”,我们可以认为“爱”是孔子学说最核心的概念,我们就从这个概念出发,讨论职场君子应有的爱。  相似文献   

18.
夫子何贵     
近来读《论语》,有一段印象颇深。 太宰惊异于孔子的学问,就去问他的学生子贡:“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回答道:“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孔子听说后却不以为然。他回答说:“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贼,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相似文献   

19.
桑大鹏 《求索》2007,(1):147-149
《孔子诗论》的论诗方式与传世文献《左传》的“用诗”方式完全不同:孔子通过用“知”的理性范畴分析诗歌文本以及透过“民性固然”表达自己对人性的哲学领悟,展示了其论诗的人本主义立场。《左传》则采用赋诗断章的“用诗”方式,以诗的段节隐喻或预测现实、评断人物甚至用诗歌占察人的命运,显示了与其崇尚怪力乱神的神秘主义相得益彰的阐释策略。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文化再度引起世界瞩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提倡德教为主要特征的中国传统文化一直为世界所关注。早在欧洲启蒙运动时期,伏尔泰在他的《哲学辞典》中说:“我全神贯注地读孔子的这些著作,我从中吸取了精华,除了最纯洁的道德之外我从未在其中发现任何东西,并且没有些许的假充内行式的蒙骗的味道。”他还说,“在这个地球上曾有过的最幸福的并且人们最值得尊敬的时代,那就是人们遵从孔子法规的时代。”他宣称,“在道德上欧洲人应当成为中国人的徒弟”。德国哲学家莱布尼兹,在他的《论中国哲学》中说:中国哲学“远在希腊人的哲学很久以前”。“我们从前谁也不信在这个世界上,还有比我们伦理更完善的立身处世之道、更进步的民族存在,现在从东方的中国,竟使我们觉醒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