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职院校加强教育教学质量监控的实践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职院校加强教育教学质量监控,必须建立、完善教育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应建立与运行质量体系,推行现代质量管理,加强对影响教育教学质量诸因素的过程监控;应整合资源,建立质量保障机构,改进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制;应狠抓源头,提高教师教学监控能力,强化教学实施过程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2.
探索全国副省级党校主体班次教学质量体系建设具有现实意义。全国副省级党校应确立以培训需求为基础,以培训设计为依据,以培训预演为中心,以培训评估为导向,以培训结果为目标,以培训总结为牵引的"六位一体"的建设体系。提高党校主体班次教学质量体系,需要进一步探讨学科建设与教学质量关系、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理念的关系、内外资源结合与教学质量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徐健  王勇国 《工会论坛》2003,9(2):76-77
教学质量监控、评价是高职高专学校教学管理的重要环节之一 ,它直接影响着学校教学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 ,全面体现学校对教学工作的导向作用。要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必须建立科学的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体系。而构建科学的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体系 ,首先必须全方位地界定教学质量监控、评价的主体与客体  相似文献   

4.
在对党员的教育过程中,党务工作者与党的各级组织是实施教育的主体,所有共产党 员则是教育的客体。影响党员教育效果有主体、客体和环境三方面的因素。由于主体是教育者,在整个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党员教育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受主体因素的制约。因此,要使党员教育取得好的效果,有必要对主体因素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5.
主体和客体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对基本范畴,思想政治教育中许多问题的阐述都离不开对思想政治主体和客体的理解及其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认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基于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观的反思,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有了进一步认识,确立了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突出强调客体的主体性、能动性功能特点,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反映了时代的要求和社会的呼唤。与此同时,面对社会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产生的负面影响,在考虑社会个体主体性充分发挥的同时,应兼顾人的社会性和合作性。  相似文献   

6.
主体间性是近来教育理论研究的热点问题。从这个角度出发有助于更加全面地审视教育的成效.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重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两个主体间的交互性。其交互性应深入分析不同教育者与不同受教育者在交互过程中的差异化问题.从现实的交互性调查分析来看.加强两课建设是一项迫切而重要的任务。  相似文献   

7.
田志超  刘巍  何磊 《工会论坛》2007,13(6):92-93
以主体间性哲学为先导,教育主体的思想从主体性发展到主体间性,主体间性教育提倡教育的多个主体之间的平等、民主、和谐的对话交往,这种新的教育理念是对传统的教学对话发展重新思考与定位,提出现代教学模式下的"对话教学"。对话教学是教学交往的一个重要模式,有着其显著的特征。  相似文献   

8.
票据诉讼是票据关系当事人之间在票据流转过程中,因票据权利的行使,票据债务的履行发生纠纷提起的诉讼.票据诉讼主体的特点是诉讼主体的确定性;票据诉讼不存在第三人;票据诉讼中被告反诉受到限制.确定票据诉讼主体还应注意分支机构可以作为票据诉讼中的诉讼主体.企业合并消灭后,应由合并后的主体作为票据纠纷的主体.资金不到位的企业的票据责任由该票据债务人作为诉讼主体.不具有法人资格的执行部门不能成为票据诉讼主体.  相似文献   

9.
拉康认为,主体是分裂的,主体在自我形成过程中,离不开他者。主体是在不断地与"他者"认同的过程中生成的。主体从出生到真正开口说"我"这一过程,其实是经历了相当不容易的一个过程。拉康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主体的发生过程,为当今思想政治教育中对主体间性的追求提供了理论依据,但由于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主体间性实践过程中长期缺位,因此从拉康主题理论视野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具有一定的探讨价值。  相似文献   

10.
体验教育是一种强调知识与学习主体互动联系的教育,注重学习者的深入参与,注重学习者情感的激发,注重学习者内心的深刻体验.它强调自我的感悟与发现,把主体的体验过程看作教育的基本活动形式之一的教育.体验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人的自然性、社会性、自主性的和谐发展,并生成新的主体.教育主体的选择性、教育内容的可接受性、教育目标的导向性和教育效果的知行统一性是体验教育的基本特点.教育者应该更新教育理念,改进教育方式,充分发扬教育民主,通过多种渠道开展体验教育.  相似文献   

11.
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交往关系的异化,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建构一种以地位平等、以人为本、贴近生活、相互理解、互惠共赢为本蕴的主体间良性交往的思想政治教育很有必要。转变教育者的思维方式、强化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推行双向互动的教育模式、采取平等对话的语言交流方式、选取贴近生活世界的教育内容,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良性交往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12.
主体间性理论,推崇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平等交往,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哲学范式和方法论原则。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间性转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它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缺失等局限。实现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转向需要树立民主平等意识、增强相互主体意识,需要尊重对象的个体差异,并施行开放、合理的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13.
发达国家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主体发展的新趋势及其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8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不同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模式发展呈现出一种新趋势:趋同性。即质量保障主体从一元走向多元,不同的保障主体——国家、社会和院校之间出现了权力博弈与制衡的局面。这对构建中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主体班是党校、行政学院(校)的主干班次,主体班教学质量的优劣直接反映出党校、行政学院(校)的办学水平、管理水平和教师的教学能力。无论是学校领导,还是任课教师,都十分注重各类主体班次的培训质量和教学效果。为适应形势变化的需要和干部轮(培)训工作的要求,各级党校、行政学院(校)按照《中共中央关于面向21世纪加强和改进党校工作的决定》([2000]10号)精神,结合自身实际,坚持深化改革,突出创新,规范教学,强化培训,严格管理,注重实效的办学原则,在探索主体班教学规律过程中,不断总结、提升,推动主体班教学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5.
试论青年思想教育过程的双主体黄松鹤青年工作者与青年是青年思想教育过程的两个最基本要素,二者构成了相互依赖、相互独立、相互促进的统一体。在思想教育过程中,二者何为主体性呢?笔者认为,青年工作者与青年互为主客体。观察青年思想教育过程的视角不同,青年工作者...  相似文献   

16.
论物权主体     
作为私法概念,物权主体应与民事主体相统一,在此前提下探讨物权主体的才具有法律意义。我国物权主体并没有超越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这三类主体范畴,国家作为具有公权性质的国家所有权的主体,在物权法上具有特殊主体地位;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与城镇集体经济组织的具体主体类型虽有待进一步的制度改革加以确认,但就现实而言亦不能否认其物权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我国学术界有人提出"主客体关系模式在方法论上是拒斥和消解人的"、"主体是对人的抽象"等等,这一观点使我国方兴未艾的主体教育和以人为本的教育改革遭遇到重大的理论挑战。我国的主体教育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并把人的实践活动作为"整个现存感性世界非常深刻的基础",这就必然会导致"人是主体"的结论,并建立起主体与人的必然联系。这一争论既向人们表明中国的主体教育是正确、科学和先进的,又说明中国的主体教育必须强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才能充分凸显它以人为本、促进人全面发展的价值取向和功能,实现它的伟大历史任务和近期目标。  相似文献   

18.
家庭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是把家长和孩子放在同等的主体地位,强调在教育过程中家庭成员的双向交流与互动,帮助个体实现社会化,帮助家庭实现和谐全面发展。主体间性家庭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人本性、交互性、发展性和主动性特征,家庭社会化和反向社会化家庭成员的互相学习,仍是现代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想模式。  相似文献   

19.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关于人的对象性活动,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和人的主体意识的空前觉醒,视教育对象为客体的观念已经明显失之偏颇。从现代主体性哲学和主体性教育思想出发构建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论则认为,教育者和教育对象都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二者是以教育资料为共同客体的一种双主体协同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乡镇政府、乡村精英、村民个体的多元主体治理格局已成为当下中国乡村治理的事实模式,在肯定三者利益一致性的同时,更应看到它们之间利益冲突的一面以及由此所带来的问题,现行乡村利益冲突解决机制由于其本身的缺陷,无法从根本上化解三者之间的利益冲突。因此,应当建构一种新的利益协调机制以化解多元村治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